从《左传》《国语》所载逸诗的属性看“孔子删《诗》”

2015-12-19 01:16韩国良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诗题国语左传

韩国良

(南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孔子删《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在并无充分根据的情况下,竟然长期对此表示怀疑,甚至完全予以否定,这样的学术趋尚显然很值得深思。虽然有关孔子“删诗”的说法先秦文献并无明确记载,但是《史记·孔子世家》对此讲得很清楚:“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1]对于司马迁的这一记载,尽管早在唐代就有孔颖达提出怀疑,但是真正将其定为伪说,并在学术界达成所谓“共识”,则是“五四”以后的事。总观“五四”以来学者们对于“孔子删《诗》”的否定,较有说服力的论据实际就一条,具体说来,也就是古诗既有三千之多,而孔子只选录了305首,据此而论则被孔子删去的逸诗,其数量必是很大的。可是遍检先秦各种文献,其所称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亡逸者”竟然还不到“见在者”的十分之一[2],这与司马迁的记载显然是相矛盾的。对于否定者的这一论断,肯定“孔子删《诗》”的学者也曾提出两条反驳意见:其一,“三千”之数并非实指,乃属文学上的夸张用法;其二,“三千”之数乃是各种版本累加的总和,并非孔子所见真有“三千”之多。但是尽管如此,文献之中所见逸诗数量如此之少,这也依然不能不让人对“孔子删《诗》”产生怀疑。也正基于此,笔者认为如何化解“孔子删《诗》”与逸诗稀少的矛盾,才是我们目前应着力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呢?这其中最关键的恐怕就在要首先弄明白那些经传所载逸诗的属性问题。

一、对《左传》《国语》赋引之诗的统计

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国际交往、朝会宴饮,还是君臣论道、日常交际,通过赋诗引诗以传达己意,在当时都是十分普遍的。《汉书·艺文志》说:“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3]这虽然讲的只是国际交往,但其实对于朝会宴饮、君臣论道及日常交际也同样是适用的。有关这一点,我们在先秦的两部重要历史著作《左传》 《国语》中是可以看得非常清楚的。有关《左传》 《国语》的赋诗引诗情况,有不少学者,如董治安、俞志慧等,都曾做过比较详细的统计,不过由于赋引之诗数量太多而且在文中也比较分散,所以他们的统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疏漏。为了对《左传》 《国语》中的赋诗引诗情况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现参照前人的各种统计,并加以补充,悉列如下:

(一)《周颂》:引20赋2,去重得12首

1.《敬之》引2,僖公二十二年鲁臧文仲对鲁君引,成公四年鲁季文子评晋侯引。2.《我将》引3赋1,文公四年君子评“逆妇姜于齐”引,文公十五年鲁季文子评齐侯引,昭公六年晋叔向对郑子产引,昭公十六年晋韩宣子对郑六卿赋。3.《赍》引2,宣公十一年晋郤成子对晋诸大夫引,宣公十二年楚王对楚潘党引。4.《酌》引1,宣公十二年晋士季对晋荀林父引。5.《武》引2,宣公十二年晋士季对晋荀林父引,宣公十二年楚王对楚潘党引。6.《时迈》引2,宣公十二年楚王对楚潘党引,《周语上·穆王将伐犬戎》周祭公谋父对周穆王引。7.《桓》引1,宣公十二年楚王对楚潘党引。8.《思文》引2,成公十六年楚申叔时对楚子反引,《周语上·厉王说荣夷公》周芮良夫对周厉王引。9.《丰年》引1,襄公二年君子评鲁季文子引。10.《烈文》引3,襄公二十一年晋祁奚对晋范宣子引,昭公元年君子评莒展舆引,哀公二十六年鲁子赣对卫出公使者引。11.《昊天有成命》赋1,《周语下·晋羊舌肸聘于周》周单靖公对晋叔向赋。12.《天作》引1,《晋语四·文公在狄十二年》郑叔詹对郑文公引。

(二)《商颂》:引8赋0,去重得5首

1.《玄鸟》引1,隐公三年君子评宋宣公引。2.《长发》引3,成公二年齐宾媚人对晋人引,昭公二十年孔子评郑子大叔为政引,《晋语四·文公在狄十二年》宋公孙固对宋襄公引。3.《殷武》引2,襄公二十六年蔡声子对楚子木引,哀公五年郑子思评“郑驷秦富而侈”引。4.《烈祖》引1,昭公二十年齐晏子对齐侯引。5.《那》引1,《鲁语下·齐闾丘来盟》鲁闵马父对鲁子服景伯引。

(三)《鲁颂》:引1赋0,去重得1首

1.《閟宫》引1,文公二年君子评鲁“逆祀”引。

(四)《大雅》:引75赋13,去重得20首

1.《既醉》引4赋1,隐公元年君子评郑颖考叔引,成公二年齐宾媚人对晋人引,襄公三十一年卫北宫文子对卫侯引,襄公二十七年楚子荡对晋侯赋。《周语下·晋羊舌肸聘于周》晋叔向对周单之老引。2.《行苇》引1,隐公三年君子评“周郑交恶”引。3.《泂酌》引1,隐公三年君子评“周郑交恶”引。4.《文王》引12赋2,桓公六年郑太子忽对郑人引,庄公六年君子评卫君黔牟被放引,文公二年晋赵衰对晋诸大夫引,宣公十五年晋羊舌职评晋侯赏罚引,成公二年楚子重对楚人引,襄公十三年君子评晋范宣子引,襄公三十年君子评“澶渊之会”引,昭公六年晋叔向对郑子产引,昭公十年齐陈桓子自评己之仁政引,昭公二十三年沈戌评楚政引,昭公二十八年孔子评晋魏献子引,襄公四年晋侯使乐工对鲁叔孙豹赋,《周语上·厉王说荣夷公》周芮良夫对周厉王引,《鲁语下·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使乐工对鲁叔孙穆子赋。5.《板》引7赋1,僖公五年晋士蒍对晋侯引,宣公九年孔子评宋洩治引,成公八年鲁季文子对晋韩穿引,襄公三十一年晋叔向评郑子产引,昭公六年宋向戌对宋华亥引,昭公二十八年晋司马叔游对晋祁盈引,昭公三十二年卫彪徯评晋魏舒僭越引,文公七年晋荀林父对晋先篾赋。6.《荡》引3,宣公二年晋士季对晋灵公引,襄公三十一年卫北宫文子对卫侯引,《周语下·灵王二十二年榖洛斗》周太子晋对周灵王引。7.《抑》引8,僖公九年君子评晋荀息引,僖公九年秦公孙枝对秦伯引,襄公二年君子评鲁季文子引,襄公二十一年晋叔向对其室老引,襄公二十二年君子评郑公孙黑肱引,襄公三十一年卫北宫文子对卫侯引,昭公元年晋赵文子对晋祁午引,昭公五年孔子评鲁叔孙昭子引。8.《皇矣》引5,僖公九年秦公孙枝对秦伯引,文公二年君子评晋狼曋引,文公四年君子评秦穆公引,襄公三十一年卫北宫文子对卫侯引,昭公二十八年晋成鱄对晋魏献子引。9.《旱麓》引4,僖公十二年君子评齐管仲引,成公八年君子评“晋侵沈”引,《周语中·晋既克楚于鄢》周单襄公对周邵桓公引,《周语下·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钟》周单穆公对周景王引。10.《思齐》引2,僖公十九年宋子鱼对宋公引,《晋语四·文公问于胥臣曰》晋胥臣对晋文公引。11.《民劳》引4,僖公二十八年君子评晋文公引,文公十年楚子舟对楚人引,昭公二年晋叔向对鲁叔弓引,昭公二十年孔子评郑子大叔为政引。12.《桑柔》引4,文公元年秦伯对秦大夫引,襄公三十一年郑冯简子对卫侯引,昭公二十四年沈戌评楚政引,《周语下·灵王二十二年榖洛斗》周太子晋对周灵王引。13.《假乐》引3赋2,成公二年君子评“蔡许之君失位”引,昭公二十一年鲁叔孙昭子评蔡太子朱失位引,哀公五年郑子思评“郑驷秦富而侈”引,文公三年鲁公对晋侯赋,襄公二十六年晋侯对齐侯郑伯赋。14.《烝民》引6,文公三年君子评秦孟明引,文公十年楚子舟对楚人引,宣公二年晋士季对晋灵公引,襄公二十五年卫大叔文子评卫宁喜引,昭公元年晋叔向对晋赵文子引,定公四年郧公对其弟引。15.《文王有声》引1,文公三年君子评秦子桑引。16.《瞻卬》引4,文公六年君子评秦穆公引,襄公二十六年蔡声子对楚子木引,昭公十年鲁叔孙昭子对鲁诸大夫引,昭公二十五年宋乐祁对宋公引。17.《韩奕》赋1,成公九年鲁季文子对鲁君赋。18.《大明》引3赋3,襄公二十四年郑子产对晋范宣子引,昭公二十六年齐晏子对齐侯引,襄公四年晋侯使乐工对鲁叔孙豹赋,昭公元年楚子围对晋赵孟赋,《鲁语下·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使乐工对鲁叔孙穆子赋,《晋语四·文公在狄十二年》齐姜对晋重耳引。19.《绵》引1赋3,哀公二年晋乐丁对晋诸大夫引,襄公四年晋侯使乐工对鲁叔孙豹赋,昭公二年鲁季文子对晋韩宣子赋,《鲁语下·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使乐工对鲁叔孙穆子赋。20.《灵台》引2,昭公九年鲁叔孙昭子评鲁季平子引,《楚语上·灵王为章华之台》楚伍举对楚灵王引。

(五)《小雅》:引50赋42,去重得39首

1.《巧言》引5赋1,桓公十二年君子评“宋无信”引,文公二年君子评晋狼瞫引,宣公十七年晋范武子对其子士燮引,襄公二十九年郑裨谌对郑然明引,昭公三年君子评齐晏子引,襄公十四年卫师曹代卫献公对卫孙蒯赋。2.《出车》引1,闵公元年齐管仲对齐侯引。3.《十月之交》引3,僖公十五年晋韩简对晋惠公引,昭公七年晋侯对晋士文伯引,昭公三十二年晋史墨评鲁政引。4.《正月》引3,僖公二十二年周富辰对周天子引,襄公二十九年郑子大叔对卫大叔仪引,昭公元年晋叔向对晋赵孟引。5.《小旻》引4,僖公二十二年鲁臧文仲对鲁君引,宣公十六年晋羊舌职评晋国政治引,襄公八年郑子驷对郑大夫引,昭公元年晋乐王鲋对盟国诸大夫引。6.《六月》引2赋3,宣公十二年楚孙叔敖对楚人引,昭公十三年周刘献公对晋叔向引,僖公二十三年秦伯对晋重耳赋,襄公十九年鲁季武子对晋范宣子赋,《晋语四·文公在狄十二年》秦伯对晋重耳赋。7.《常棣》引3赋2,僖公二十四年周富辰对周天子引,昭公七年晋大夫对晋范献子引,襄公二十年鲁季武子对宋褚师段赋,昭公元年晋赵孟对盟国诸大夫赋,《周语中·襄王十七年郑人伐滑》周富辰对周襄王引。8.《小明》引2,僖公二十四年君子评郑子臧引,襄公七年晋穆子对晋公族引。9.《青青者莪》赋2,文公三年晋侯对鲁公赋,昭公十七年小邾穆公对鲁君臣赋。10.《湛露》赋1,文公四年鲁公对卫宁武子赋。11.《彤弓》赋2,文公四年鲁公对卫宁武子赋,襄公八年鲁季武子对晋范宣子赋。12.《鸿雁》赋2,文公十三年郑子家对鲁文公赋,襄公十六年鲁穆叔对晋范宣子赋。13.《四月》引1赋1,宣公十二年君子评郑乱引,文公十三年鲁季文子对郑伯赋。14.《采薇》赋1,文公十三年鲁季文子对郑伯赋。15.《雨无正》引3,文公十五年鲁季文子评齐侯引,昭公八年晋叔向评晋师旷引,昭公十六年鲁叔孙昭子评齐以大欺小引。16.《角弓》引2赋2,宣公二年君子评宋羊斟引,昭公六年晋叔向对晋侯引,襄公八年鲁季武子对晋范宣子赋,昭公二年晋韩宣子对鲁季武子赋。17.《信南山》引1,成公二年齐宾媚人对晋人引。18.《节南山》引4赋1,成公七年鲁季文子评“吴伐郯”引,襄公七年晋穆子对晋公族引,襄公十三年君子评吴师之败引,昭公二年鲁季武子对晋韩宣子赋,《楚语上·灵王虐白公子张骤谏》楚白公子张对楚灵王引。19.《桑扈》引1赋1,成公十四年卫宁惠子对晋苦成叔引,襄公二十七年郑公孙段对晋赵孟赋。20.《裳裳者华》引1,襄公三年君子评晋祁奚引。21.《鹿鸣》引2赋2,昭公七年孔子评鲁孟僖子引,昭公十年鲁臧武仲评鲁季平子“杀人以祭”引,襄公四年晋侯使乐工对鲁叔孙豹赋,《鲁语下·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使乐工对鲁叔孙穆子赋。22.《四牡》引1赋2,襄公二十九年郑子展对郑伯有引,襄公四年晋侯使乐工对鲁叔孙豹赋,《鲁语下·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使乐工对鲁叔孙穆子赋。23.《皇皇者华》引1赋2,襄公四年晋侯使乐工对鲁叔孙豹赋,《晋语四·文公在狄十二年》晋重耳对齐姜引,《鲁语下·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使乐工对鲁叔孙穆子赋。24.《采菽》引1赋2,襄公十一年晋魏绛对晋侯引,昭公十七年鲁季平子对小邾穆公赋,《晋语四·文公在狄十二年》秦伯对晋重耳赋。25.《北山》引3,襄公十三年君子评晋范宣子引,昭公七年楚无宇对楚王引,昭公七年晋士文伯对晋侯引。26.《青蝇》赋1,襄公十四年姜戎驹支对晋范宣子赋。27.《都人士》引1,襄公十四年君子评楚子囊引。28.《祈父》赋1,襄公十六年鲁穆叔对晋中行献子赋。29.《黍苗》赋3,襄公十九年晋范宣子对鲁季武子赋,襄公二十七年郑子西对晋赵孟赋,《晋语四·文公在狄十二年》晋重耳对秦伯赋。30.《鱼丽》赋1,襄公二十年鲁季武子对鲁君赋。31.《南山有台》引2赋1,襄公二十四年郑子产对晋范宣子引,昭公十三年孔子评郑子产引,襄公二十年鲁君对鲁季武子赋。32.《小弁》引1,襄公二十五年卫大叔文子评卫宁喜引。33.《蓼萧》赋2,襄公二十六年齐国景子代齐侯对晋侯赋,昭公十二年鲁君对宋华定赋。34.《隰桑》赋1,襄公二十七年郑子产对晋赵孟赋。35.《小宛》赋2,昭公元年晋赵孟对楚子围赋,《晋语四·文公在狄十二年》秦伯对晋重耳赋。36.《瓠叶》赋1,昭公元年晋赵孟对郑子皮赋。37.《吉日》赋1,昭公三年楚王对郑伯赋。38.《蓼莪》引1,昭公二十四年郑子大叔对晋范献子引。39.《车辖》引1赋1,昭公二十六年齐晏子对齐侯引,昭公二十五年鲁叔孙昭子对宋公赋。

(六)《周南》:引2赋0,去重得2首

1.《兔罝》引1,成公十二年晋郤至对楚子反引。2.《卷耳》引1,襄公十五年君子评楚国之政引。

(七)《召南》:引8赋6,去重得9首

1.《采蘩》引2赋1,隐公三年君子评“周郑交恶”引,文公三年君子评秦穆公引,昭公元年鲁叔孙豹对晋赵孟赋。2.《采蘋》引1,隐公三年君子评“周郑交恶”引。3.《行露》引2,僖公二十年君子评“随之见伐”引,襄公七年晋穆子对晋公族引。4.《羔羊》引1,襄公七年鲁叔孙豹评卫孙文子引。5.《摽有梅》赋1,襄公八年晋范宣子对鲁君赋。6.《甘棠》引2赋1,襄公十四年晋士鞅对秦伯引,定公九年君子评郑子然引,昭公二年鲁季武子对晋韩宣子赋。7.《草虫》赋1,襄公二十七年郑子展对晋赵孟赋。8.《鹊巢》赋1,昭公元年鲁叔孙豹对晋赵孟赋。9.《野有死麕》赋1,昭公元年郑子皮对晋赵孟赋。

(八)《邶风》:引5赋5,去重得8首

1.《谷风》引1,僖公三十三年晋臼季对晋文公引。2.《泉水》引1,文公二年君子评鲁“逆祀”引。3.《绿衣》赋2,成公九年宋宣公夫人穆姜对鲁季文子赋,《鲁语下·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鲁公父文伯之母对其宗老赋。4.《简兮》引1,襄公十年鲁孟献子评晋鲁盟军引。5.《匏有苦叶》赋2,襄公十四年鲁叔孙豹对晋叔向赋,《鲁语下·诸侯伐秦及泾莫济》鲁叔孙穆子对晋叔向赋。6.《式微》赋1,襄公二十九年鲁荣成伯对鲁君赋。7.《柏舟》引1,襄公三十一年卫北宫文子对卫侯引。8.《静女》引1,定公九年君子评郑子然引。

(九)《鄘风》:引4赋5,去重得5首

1.《载驰》赋3,闵公二年许穆夫人伤卫之乱赋,文公十三年郑子家对鲁文公赋,襄公十九年鲁穆叔对晋叔向赋。2.《桑中》引1,成公二年楚申叔跪对楚巫臣引。3.《相鼠》引2赋1,昭公三年君子评郑伯石引,定公十年君子评晋涉佗引,襄公二十七年鲁叔孙豹对齐庆封赋。4.《鹑之奔奔》赋1,襄公二十七年郑伯有对晋赵孟赋。5.《竿旄》引1,定公九年君子评郑子然引。

(十)《卫风》:引1赋3,去重得4首

1.《硕人》赋1,隐公三年卫人为卫庄公妻齐庄姜赋。2.《氓》引1,成公八年鲁季文子对晋韩穿引。3.《淇澳》赋1,昭公二年卫北宫文子对晋韩宣子赋。4.《木瓜》赋1,昭公二年晋韩宣子对卫北宫文子赋。

(十一)《曹风》:引2赋0,去重得1首

1.《候人》引2,僖公二十四年君子评郑子臧引,《晋语四·文公在狄十二年》楚成王对楚子玉引。

(十二)《王风》:引1赋0,去重得1首

1.《葛藟》引1,文公七年宋乐豫对宋昭公引。

(十三)《唐风》:引1赋1,去重得2首

1.《蟋蟀》赋1,襄公二十七年郑印段对晋赵孟赋。2.《扬之水》引1,定公十年郈驷赤对鲁叔孙成子引。

(十四)《豳风》:引2赋0,去重得2首

1.《七月》引1,昭公四年鲁申丰对鲁季武子引。2.《狼跋》引1,昭公二十年齐晏子对齐侯引。

(十五)《郑风》:引2赋10,去重得9首

1.《清人》赋1,闵公二年郑人为郑高克赋。2.《缁衣》赋1,襄公二十六年郑子展代郑伯对晋侯赋。3.《将仲子》引1赋1,襄公二十六年郑子展代郑伯对晋侯赋,《晋语四·文公在狄十二年》齐姜对晋重耳引。4.《野有蔓草》赋2,襄公二十七年郑子大叔对晋赵孟赋,昭公十六年郑子齹对晋韩宣子赋。5.《羔裘》引1赋1,襄公二十七年君子评宋子罕引,昭公十六年郑子产对晋韩宣子赋。6.《褰裳》赋1,昭公十六年郑子大叔对晋韩宣子赋。7.《风雨》赋1,昭公十六年郑子游对晋韩宣子赋。8.《有女同车》赋1,昭公十六年郑子旗对晋韩宣子赋。9.《萚兮》赋1,昭公十六年郑子柳对晋韩宣子赋。

(十六)《秦风》:引0赋2,去重得2首

1.《黄鸟》赋1,文公六年秦人为子车氏之三子赋。2.《无衣》赋1,定公四年秦哀公对楚申包胥赋。

(十七)《逸诗》:引15赋5,去重得17首

1.逸诗(诗题不详)引1,庄公二十二年齐田敬仲对齐侯引。2.逸诗(诗题不详)引1,僖公九年秦公孙枝对秦伯引。3.逸诗《河水》赋2,僖公二十三年晋重耳对秦伯赋,《晋语四·文公在狄十二年》晋重耳对秦伯赋。4.逸诗(诗题不详)引1,宣公二年晋赵盾对晋太史引。5.逸诗(诗题不详)引1,成公九年君子评莒人之败引。6.逸诗(诗题不详)引1,襄公五年君子评楚共王引。7.逸诗(诗题不详)引1,襄公八年郑子驷对郑大夫引。8.逸诗(诗题不详)引1,襄公二十一年晋叔向对晋人引。9.逸诗《辔之柔矣》赋1,襄公二十六年齐国景子代齐侯对晋侯赋。10.逸诗《茅鸱》赋1,襄公二十八年鲁叔孙穆子使乐工对齐庆封赋。11.逸诗(诗题不详)引1,襄公三十年君子评“澶渊之会”引。12.逸诗(诗题不详)引1,昭公四年郑子产对郑子宽引。13.逸诗《祈招》引1,昭公十二年楚子革对楚王引。14.逸诗《新宫》赋1,昭公二十五年宋公对鲁叔孙昭子赋。15.逸诗(诗题不详)引1,昭公二十六年齐晏子对齐侯引。16.逸诗(诗题不详)引3,昭公十九年郑子产对晋使者引,昭公二十二年宋君对楚薳越引,《周语下·灵王二十二年榖洛斗》周太子晋对周灵王引。17.逸诗《支》引1,《周语下·敬王十年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卫彪傒对周单穆公引。

二、对《左传》 《国语》赋引逸诗属性的分析

由以上所列可以看出,在《左传》 《国语》二书中,《诗经》305篇被赋引的数量和比率是很不平衡的。首先除去《秦风》 《郑风》和逸诗不讲,不难发现当时人对“诗”的赋引,其范围十分有限:《商颂》乃是商天子用诗,二《雅》、《周颂》都是周廷用诗,《鲁颂》采自周公之子伯禽的受封之地,《豳风》采自周王室的发祥地,二《南》采自周公、召公的分陕之地,《曹风》采自文王之子、周武王和周公之弟振铎的受封之地,三《卫》(也即邶鄘卫)采自文王之子、周武王和周公之弟康叔的受封之地,《唐风》采自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受封之地,《王风》采自周东都洛邑王城畿内之地。看来《左传》 《国语》对“诗”的赋引并不是毫无选择的,它们主要集中在一些政治上的显贵地区。要确定《左传》 《国语》“逸诗”的属性,二书在赋诗引诗上所呈现出来的这一特点,我们必须加以注意。

下面再看《秦风》 《郑风》的问题。和《齐风》《陈风》等诸国之风一样,秦、郑之风的政治地位应当说也比较低,可是它们怎么也被一再赋引呢?这一点其实也并不难解释。由上文所列可以看出,《秦风》虽然被赋2次,但是赋诗者都是秦人,这足以说明《秦风》在当时的政治交往中也是并不流行的。《郑风》被引2次被赋10次,但其中所有的赋诗者也全系郑人。尽管2次引诗一为“君子”,一为齐姜,初看起来好像与上文所说的《左传》《国语》对诗的赋引“主要集中在一些政治上的显贵地区”的说法相矛盾,可是如果稍加分析便会发现其实这也并不难理解。首先在今本《诗经》“十五国风”中,《郑风》录诗21首,其他“十四国风”除三《卫》之一的《邶风》录诗19首外,其余皆在14首以下,少者甚至只有四五首。由此以断,郑国当时的诗歌创作应当是十分繁荣的。在《论语》中孔子屡屡对郑诗提出批评,如《阳货》云:“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4]等等,郑诗的创作竟已繁荣到扰乱“雅乐”的程度,其创作之盛于此可知。在《左传》 《国语》中,郑人对于本国之诗的使用,如上所列,其数量竟然高达9首10次,远非秦、齐、唐(晋)、卫诸国所能比,这也再次说明郑国诗歌之繁荣确乎是其他诸侯国难以企及的。郑国的诗歌创作既然如此之盛,那么偶然为他国之人引用一两次,也就自然不足为怪了。其次,再从《郑风》的政治地位来说,郑国的开国封君乃西周中兴之主周宣王的弟弟,据此,《郑风》虽然在政治地位上不如二南、三卫、豳、王、唐、曹高贵,但是较之秦、齐、陈、桧、魏诸国之风,地位无疑又是要略胜一筹的。从这个角度讲,《郑风》为他国之人引用一两首,也同样可以理解。也正鉴此,所以我们认为在《左传》 《国语》中,秦、郑二风的屡被赋引对于我们上文所作的结论并不构成威胁。盖也正因如此,所以有的学者说《左传》 《国语》所赋引的“‘风’诗,都具有某种高贵的世系,因而都具有某种程度的‘雅’、‘颂’性质”。“春秋赋引《诗》不仅很少用及那些不具有雅、颂性质的作品,而且即使偶有用及,也主要限于本国人士或与该国人事相关的特殊场合。”[5]这一论断无疑是很有见地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下面我们再作一组对比。在上文所列291首次的赋引里,其中赋诗94首次——“逸诗”5, 《秦风》2, 《郑风》10,《豳风》0, 《唐风》1,《王风》0,《曹风》 0,三 《卫》 13, 《召南》 6, 《周南》 0, 《小雅》42,《大雅》13,三《颂》2;引诗197首次——“逸诗”15,《秦风》0,《郑风》2,《豳风》2,《唐风》1,《王风》1,《曹风》2,三《卫》10,《召南》8,《周南》2,《小雅》50,《大雅》75,三《颂》29。由这些数字不难看出:(1)除去“逸诗”的属类不能辨别外,《秦风》只出现在赋诗里,而所有的引诗全部都来自上文所说的显贵地区。(2)在这所有的显贵地区中,除去《豳风》《唐风》 《王风》 《曹风》 《周南》五家数量太少不予计算外,《郑风》、三《卫》、《召南》、《小雅》与《大雅》、三《颂》也显然存在着差别。《郑风》主要用于赋诗,三《卫》、《召南》、《小雅》大致赋、引参半,而三《颂》、《大雅》则主要用在引诗里。虽然不论赋、引都是对“诗”的依托,但依托的性质显然是很不相同的。引诗的目的重在为立论提供依据,而赋诗则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表达方式,说的更明确一点也就是借助赋诗述说己志;引诗的场合一般都比较严肃,而赋诗则带有更多的即兴娱乐的性质,它之所以多用于宴饮场合,其中的道理也正在此。如果以上所论不差,则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越是政治地位较高的作品就越较多地用在引诗里。由此以断,也同样可以看出春秋之时人们对诗的赋引,其选择性、倾向性确实是很鲜明的。

春秋之时,“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称诗以喻其志”,既然所习用的都是那些政治上的显贵地区的诗歌,其他地区的诗歌即使在赋诗中也难得一见,如此则显而易见,《左传》《国语》所载逸诗是绝不可能是《诗经》之中全部诗作的剩余的,它们只能出自那些政治上的显贵地区。很难想象,那些非显贵地区的诗歌连在《左传》 《国语》中露脸的机会都没有,二书之中所载的逸诗又怎么会来自它们呢?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此外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从这两点我们可进一步看出《左传》 《国语》所保存的逸诗,其所属范围甚至比我们上文所说的还要小。其一,《左传》《国语》的17首逸诗,如上所列,总计被引15首次、被赋5首次,这样的比例即是较之三《卫》《召南》 《小雅》的赋、引参半,其被引率也要高出很多。如上所言,政治地位越高的作品就越较多地出现在引诗里,既是如此,则不难推知这17首逸诗,它们中很大部分的政治地位也应当是十分之高的(如三《颂》、《大雅》之类)。其二,如上所示,除去逸诗,《左传》 《国语》对诗的赋引共计271首次,而在这271首次中,三《颂》、二《雅》就占了211首次,占全部赋引的78%。据此以断,也同样不难得知《左传》 《国语》所赋引的逸诗,其所属范围确乎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将以上两点综合起来,再将《商颂》 《鲁颂》剔除出去——它们分别只被赋引了8首次与1首次,较之《周颂》的22首次、《大雅》的88首次、《小雅》的92首次相差太远,所以也可忽略不计,那么《左传》《国语》的这17首逸诗其最有可能源出的范围就是《周颂》和二《雅》,或者说它们其中的很大部分都应当是源出于此的。这一结论较之我们上文所得的结论,在所属范围上显然又小了许多。

《左传》 《国语》所赋引的逸诗与《诗经》的关系已如上述,这一特点其实对先秦其他文献也同样适用。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同,那也不过是所赋引之诗的显贵程度或高或低,稍有出入罢了。

举例来说,譬如《战国策》,全书引诗总计10首次(无赋诗现象),其中《大雅·荡》2首次,分别见《秦策四·顷襄王二十年》楚黄歇对秦昭王引,《秦策五·谓秦王》无名氏对秦王引;《小雅·北山》1首次,见《东周策·温人之周》温人对周人引;《小雅·巧言》1首次,见《秦策四·顷襄王二十年》楚黄歇对秦昭王引;《小雅·菀柳》1首次,见《楚策四·客说春申君》赵荀况对楚春申君引;逸诗(诗题不详)2首次,分别见《秦策三·范睢至秦》魏范睢对秦王引,《秦策三·应侯谓昭王》魏范睢对秦昭王引;逸诗(诗题不详)1首次,见《秦策四·顷襄王二十年》楚黄歇对秦昭王引;逸诗(诗题不详)1首次,见《秦策五·谓秦王》无名氏对秦王引;逸诗(诗题不详)1首次,见《赵策二·王立周绍为傅》赵王对其臣周绍引。由以上所列不难看出,除去逸诗不讲,《战国策》所引全部出自《大雅》 《小雅》,其所引诗歌的显贵程度甚至比《左传》 《国语》还要高。既是如此,则它里面的四首逸诗,其源出二《雅》的几率也就更大了。

再如《墨子》,它总计引诗14首次(无赋诗现象),其中《召南·驺虞》1首次,见《三辩》;《小雅·大东》2首次,分别见《亲士》 《兼爱下》;《小雅·皇皇者华》1首次,见《尚同中》;《大雅·桑柔》1首次,见《尚贤中》;《大雅·抑》1首次,见《兼爱下》;《大雅·皇矣》2首次,分别见《天志中》 《天志下》;《大雅·文王》1首次,见《明鬼下》;《周颂·载见》1首次,见《尚同中》;《周颂·维清》1首次,见《三辩》;逸诗(诗题不详)1首次,见《所染》;逸诗(诗题不详)1首次,见《尚贤中》;逸诗(诗题不详)1首次,见《非攻中》。与上文《战国策》所引诗文加以比较,不难看出二者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相类的。尤其需要注意者,《墨子·尚贤中》所引的逸诗,作者明确指出它出于《周颂》:“《周颂》道之曰:‘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6]这就更为《墨子》所引逸诗地位的显赫提供了证明。

再看《荀子》,全书引诗共计60首96次(无赋诗现象),其中《齐风》 《秦风》 《周南》 《豳风》 《卫风》各1首1次,其篇目分别为《东方未明》 《小戎》 《卷耳》 《七月》 《淇奥》;《邶风》2首2次,其篇目分别为《柏舟》 《雄雉》;《曹风》1首4次,其篇目为《鸤鸠》;《周颂》8首16次,其篇目分别为《维清》 《天作》 《时迈》 《执兢》《雝》 《武》 《酌》 《桓》;《商颂》2首4次,其篇目分别为《那》 《长发》;《小雅》18首26次,其篇目分别为《出车》 《鱼丽》 《鹤鸣》 《节南山》 《十月之交》 《小旻》 《巧言》 《何人斯》《大东》 《北山》 《无将大车》 《小明》 《楚茨》《裳裳者华》 《采菽》 《角弓》 《黍苗》 《绵蛮》;《大雅》17首32次,其篇目分别为《文王》 《大明》 《棫朴》 《思齐》 《皇矣》 《下武》 《文王有声》 《既醉》 《泂酌》 《卷阿》 《民劳》 《板》《荡》 《抑》 《桑柔》 《烝民》 《常武》;逸诗7首7次,诗题皆不详。由上文所列可以看出,虽然与《左传》 《国语》 《战国策》 《墨子》不同,《荀子》引了两首非显贵地区的诗,即《秦风·小戎》《齐风·东方未明》,但是稍加对比便可发现这两首非显贵地区的诗,每首在《荀子》中都只被引了1次,相对于全书的94次简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总体而言,《荀子》一书在赋诗引诗上与《左传》 《国语》等书也同样没有二致。

先秦文献中的赋诗引诗现象,除了以上所列者外,另外还有《论语》 《孟子》 《庄子》 《管子》《韩非子》 《吕氏春秋》 《晏子春秋》和三《礼》等。对这10部典籍的赋引情况,当今学者也有统计。根据他们的统计,不难发现这10部典籍赋引之诗与《左传》 《国语》等也同样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具体来说,这10部典籍共计称诗167首252首次,撇开逸诗不讲,除了《孟子》的《万章上》《尽心上》分别引了《齐风·南山》和《魏风·伐檀》,《礼记》的《坊记》 《射义》分别引了《齐风·南山》和《秦风·小戎》,《大戴礼记》的《投壶》赋了《魏风·伐檀》外,各书所赋引的其他诗歌,毫无例外也全部来自上文所说的包括郑国在内的显贵地区。如果将上文所列《荀子》所引的《秦风·小戎》和《齐风·东方未明》也考虑进来,则先秦典籍对于非显贵地区的诗歌的赋引实际只有7首次(上文所列秦人对于本国之诗的两赋除外)。若除其复重,则仅有4首诗,即《秦风·小戎》 《魏风·伐檀》和《齐风》之《东方未明》与《南山》。而《陈风》 《桧风》在全部先秦文献中更连赋引1次的机会也没有。所有这些对我们确定先秦文献所载逸诗的属性,无疑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余论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先秦文献所载逸诗虽然稀少,但因其并不是整部《诗经》之逸,而只是部分显贵地区的诗歌之逸,特别是《周颂》和二《雅》之逸,所以它们与“孔子删《诗》”其实并无矛盾。尤其是《周颂》和二《雅》,由于其政治地位比较高贵,本来被删的可能性就不大,据此而论,以《左传》 《国语》为代表的先秦文献,其逸诗稀少也就更不难理解了。如上所说,以先秦典籍所载逸诗稀少而否定“孔子删《诗》”,这本来乃是“孔子删《诗》”的否定论者借以立论的稍显有力的论据,可是现在连这一论据也完全坍塌,如此则“五四”之后那些“孔子删《诗》”的否定论者所作的论证,其论证力有多大,我们也就更不难察知了。

最后,再补充一条证据。先秦文献逸诗稀少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有的逸诗由于称引者在称引时表述不够规范,所以我们今天已经无法辨识了。如刘立志、翟相君说:“先秦引《诗》,未必谨遵规范,韵语与谚语交错纠缠,散文化或增改文字乃其常态,因故逸诗或湮没在群籍传世典籍中的普通行文之间,认定尚有困难,学者难能一致。《周礼·春官》郑注:‘敕尔瞽,率尔众工,奏尔悲诵,肃肃雍雍,无怠无凶。’贾公彦疏:‘“奏尔悲诵”等似逸诗。’”[7]又,“《论语》中的某些句子,是否为逸诗也很难确定。如《论语·宪问》有‘深则厉,浅则揭’,若不是有《邶风·匏有苦叶》存在,就很难看出原为诗句。假定《鲁颂·駉》失传,恐怕也不会有人把‘思无邪’当作逸诗句子。”[8]这一认识无疑也是十分深刻的。先秦典籍中很多引诗,称引者常常并不加“诗曰”“诗云”或“诗所谓”等字样,如上文刘、翟二家所举的三个例子便都是如此,并且有的时候称引者还会随意增文改字,甚而至于给出完全散文化的处理,这就使我们更难判断它们究竟是谚语、箴言还是诗句。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接下来我们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如《左传·襄二十七年》载君子评宋子罕曰:“君子曰:‘彼己之子,邦之司直’,乐喜(即子罕)之谓乎?”[9]1136又,《管子·小问》:“语曰:‘泽命不渝’,信也。”[10]“彼己之子,邦之司直”与“泽命不渝”,皆见今本《诗经·郑风·羔裘》[11],倘若不是《羔裘》一诗至今尚存,我们恐怕也很难想到它们会是诗句。再如《左传·文七年》载宋乐豫劝谏宋昭公的话说:“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杨伯峻注曰:“此用《王风·葛藟》义。其首章云:‘绵绵葛藟,在水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序》云:‘《葛藟》,王族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9]557杨氏之说可谓是把乐豫所言与《王风·葛藟》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了。可是如果不是《葛藟》仍在,我们也同样不会想到乐豫这里乃是在暗用诗文。再如《左传·僖九年》载秦公孙枝谏秦伯说:“臣闻之:‘唯则定国。’”[9]331《吕氏春秋·慎大览·权勋》也引此语,不过“臣闻之”却变成了“《诗》云”[12]366。再如《左传·昭十九年》载郑子产对晋使者说:“谚曰:‘无过乱门’”[9]1404,《左传·昭二十二年》 《国语·周语下·灵王二十二年榖洛斗》 《吕氏春秋·贵直论·原乱》也皆引此语,不过其表述却分别变成了“人有言曰:‘唯乱门之无过’”[9]1433、“人有言曰:‘无过乱人之门’”[13]和“诗曰:‘毋过乱门’”[12]638。显而易见,如果不是《吕氏春秋》的这两处提醒,我们恐怕也同样无法判定《左传》 《国语》所引乃为逸诗。一方面那些政治上的显贵地区的诗歌,特别是《周颂》和二《雅》的诗歌本来被删除的可能性就不大,另一方面在这些被删除的诗文中却又有很大一部分因为引诗者的随意性或不严谨性而被遮蔽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以逸诗之少而否定“孔子删《诗》”,显然很难让人接受。

当然,在我们上文所说的这些逸诗中,有的逸诗可能在孔子之前就已成逸诗了。如张西堂曰:“所谓逸诗,或逸于孔子之前,……并不是因孔子删削而后逸的。”[14]所指就是这种情况。有的逸诗或许源自已佚的今文诗,也就是说它们很可能是今本《诗经》也即“毛诗”的异文。如魏源说:“今所奉为正经章句者,《毛诗》耳。而《孔疏》谓《毛诗》与三家异者,动以百数。……夫《毛》以三家所有为逸,犹《韩》以《毛》所有为逸,果孰为夫子所删之本耶?是逸诗之不尽为逸。”[15]对此阐述得也是很明确的。可是像这类诗歌毕竟只占我们今天所见逸诗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只能得出并非所有逸诗都由孔子所删的结论,如果据此就从根本上否定“孔子删《诗》”,这也同样是让人无法认同的。

猜你喜欢
诗题国语左传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从善如流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诗题漫议
明诗制题之叙事*
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唐代试律诗诗题用典与唐代史鉴思想
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