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己《白莲集》中所见之诗歌流布载体

2015-12-19 01:16朱大银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白莲题诗诗集

朱大银

(巢湖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安徽 合肥 238000)

齐己(864—943?)为晚唐五代时期著名诗僧,《宋高僧传》卷三十:“释齐己,姓胡,益阳人也。秉节高亮,气貌劣陋。幼而捐俗于大沩山寺,聪敏逸伦,纳圆品法,习学律仪。而性耽吟咏,气调清淡。”[1]《全唐诗》小传:“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2]9441与当时诗人如郑谷、曹松、李洞、方干、高辇、贯休、虚中等交游。

齐己所处晚唐五代时期为历史上造纸业、印刷业由起始而逐渐兴盛的时代,诗歌流布亦有此种情势而入一新时期。自四川沿江而下是其时造纸业、印刷业发展的中心地带,齐己长期留栖江陵,不仅能得造纸业、印刷业技术发展应用风气之先,而且江陵正处其时交通要冲,加之齐己为当时著名诗僧,酬唱不暇,故其诗中多有关于其时诗歌流传载体与流布状态的记载。今据“全唐诗本”《白莲集》,条述其中所见诗歌流布载体,兼论及其时相应的诗歌流布状况;惟齐己除诗歌以外,文章流传下来的寥寥,《全唐文》仅载文两篇,故只能排比其诗歌,就诗以论史,亦“以诗证史”之意云。

一、石、壁

“石”即自然石之相对平整者。就文字传播历史来说,石或石壁很早就被人们加以运用,如泰山石刻。自然石称为“石”,裁石而用则称为“碑”。就诗僧言,因为长期栖住山林,题诗于石,也算是就地取材了。文献中有许多题诗于石的记载,唐初诗僧寒山就说:“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2]9097齐己《白莲集》中也多有这方面的记载。《送益公归旧居》:“片石留题字,孤潭照浣衣。”又《乱后经西山寺》诗:“云里乍逢新住主,石边重认旧题名。”也是记题诗石上事。又《林下留别道友》:“静坐趁凉移树影,兴随题处著苔斑。”既云诗“兴”、云“苔斑”,当然是说题诗石片事无疑。

“壁”,依刘金柱先生《中国古代题壁文化研究》解释,是“指一种垂直状态的、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圈定性外围结构”[3]4,包括墙壁与石壁。题诗于壁在唐代是一种常见的文字流布手段,缁流尤甚,因为僧道栖居的庙观多墙壁且多被刷成白色,是题字留诗的好地方。以与齐己同时代人贯休为例,据刘金柱先生统计,“有书壁诗4处8首”[3]4。唐诗人对此也多有记载,如朱庆馀《题开元寺》:“西入山门十里程,粉墙书字甚分明。”鱼玄机《题任处士创资福寺》:“粉壁空留字,莲宫未有名。”《白莲集》中不乏记载题诗于壁上事例。《临行题友生壁》曰:“殷勤题壁去,秋早此相寻。”又,《送吴守明先辈游蜀》:“丧乱嘉陵驿,尘埃贾岛诗。”所为记贾岛题诗嘉陵驿壁事。《假山》诗:“红霞中结社,白壁上题诗。”《白莲集》中还有题为《书李秀才壁》诗。另外,《白莲集》中还有如“题挂九霄边,寺额因标胜”(《谢虚中上人寄示题天策阁诗》)“近闻移住邻衡岳,几度题诗上石桥”(《寄益上人》)等,前者说题诗于寺额,后者说题诗于石桥之上,也都可以看成是题壁诗。

二、题版

诗歌题于石、壁,易于泯灭,为保存、流传下去,人们须采取手段保存之。晚唐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起自寒苦”载王播“碧纱笼”故事即其例,题版或称牌板即是为保存题壁诗作而特意制作的木版,当然所保留诗是有选择的。题版为唐代常用诗歌流布工具之一,《唐才子传》卷四“章八元”:“初长安慈恩寺浮图前后,名流诗版甚多,八元亦题,有云:‘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后元微之、白乐天至塔下遍览,因悉除去,惟存八元版在,吟咏久之曰:‘名下无虚士也。’”唐人诗句中亦屡屡提及诗版,如张祜《题灵澈上人旧房》:“寂寞空门支道林,满堂诗版旧知音。”郑谷《送进士吴延保及第后南游》:“胜地昔年诗版在,清歌几处郡筵开。”等不一而足。

就齐己《白莲集》而言,说及“题版”的共有六首诗,即《怀道林寺道友》 《题玉泉寺》 《怀金陵知旧》 《游道林寺四绝亭观宋杜诗版》 《登大林寺观白太傅题版》及《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所说都是“看诗版”事而不是“题诗版”事。《怀道林寺道友》:“闲思宋杜题诗板,一日凭栏到夜休。”“宋杜”指杜甫、宋之问,二人均曾流落湘沅并留诗,故有题版保存其诗。《题玉泉寺》:“时移两版成尘迹,犹挂吾师旧影堂。”“两版”指留存张九龄、孟浩然两人诗作之诗版。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冬,孟浩然从张九龄游玉泉寺并联题赋诗[4],张九龄有《冬中至玉泉山寺》 《祠紫盖山经玉泉山寺》,孟浩然有《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诗。《怀金陵知旧》:“尽是共游题版处,有谁惆怅拂苔痕。”记与友朋同看题版上之前人诗歌之事。《游道林寺四绝亭观宋杜诗版》 《登大林寺观白太傅题版》及《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三首则明说为“观题版”。《游道林寺四绝亭观宋杜诗版》之“四绝”为沈传师、裴休笔札以及宋之问、杜甫诗,所以用题抄写,得到很好的保护。《登大林寺观白太傅题版》之“白太傅题版”所保存者即白居易元和十二年(803)游大林寺时所题“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5]。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自然受到重视而广泛传播。白居易在其《与元九书》中也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中说:“雄方垂朴略,后辈仰箴规。”“雄方”即大而方的题版,“七真仪像”指茅山七道士画像,与题诗板都是龙兴观中供人观看的遗物。齐己集中还有《送吴守明先辈游蜀》诗,有句曰:“丧乱嘉陵驿,尘埃贾岛诗。”想必也是指诗版上已经布满灰尘而言。

刘金柱先生说题版是“特殊的书写工具,是主人特意留下来供人留言的牌板,应类似于今之留言簿”[3]63,似乎没有考虑题版与题壁之间的先后时间关系。就唐人诗歌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明说为题壁诗的很多而说是题在诗版上的诗却罕见,这就是明证。至少最初的题版并不是起“留言簿”的作用,因为很多诗歌并不是当时就用题版加以保护的,事实上很多是后来等到诗人成名了才抄上题版的,特意为别人题诗而准备题版大概是后来的事情。但无论如何,题版在唐代作为诗歌流布载体是没问题的。

三、纸笺

《白莲集》中有三首关于感谢别人赠送纸的诗。《谢人惠纸》:“烘焙几工成晓雪,轻明百幅叠春冰。何销才子题诗外,分与能书贝叶僧。”诗题“谢人惠纸”,实说明纸之制造、特征、用途,不过正可以从此说明中知道:因为做工精良,白洁如雪,故难得;正因稀罕,故其时纸只用于写诗或写佛经,这也正是齐己谢人惠纸之原因。另一首《谢人自钟陵寄纸笔》:

故人犹忆苦吟劳,所惠何殊金错刀。霜雪剪裁新剡硾,锋铓管束本宣毫。知君倒箧情何厚,借我临池价斗高。词客分张看欲尽,不堪来处隔秋涛。

钟陵即今之南昌,剡地即今之浙江嵊州。“剡硾”即剡地所产一种优质藤纸,齐己在《荆渚病中因思匡庐遂成三百字寄梁先辈》诗中也提到了剡溪纸:“新题忆剡硾,旧约怀匡庐。”剡溪纸雪白精美,堪比金错刀,其贵重可知。由上引诸诗还可以知道,其时南方造纸业颇为发达,这与钱存训先生在《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中所说:“政府在南方的长江沿岸各地设立了许多造纸工场,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等地即有纸坊九十余处”[6]正可互相印证。又,《谢人惠十色花笺并棋子》:

陵州棋子浣花笺,深愧携来自锦川。海蚌琢成星落落,吴绫隐出雁翩翩。留防桂苑题诗客,袭寄桃源敌手仙。捧受不堪思出处,七千余里剑门前。

传唐代女诗人薛涛(约768—832)居成都浣花溪边,以溪水造十色彩笺,亦称“浣花笺”,又《南部新书·壬》:“元和之初,薛涛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賸,乃狭小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减诸笺亦如是,将名曰‘薛涛笺’。”

本事未必真实,但其实蜀地出现短幅彩纸是事实,因其精致而贵重,故齐己特以诗志谢。齐己又在《送王处士游蜀》中说:“来年的有荆南信,回劄应缄十色笺。”

齐己《谢人惠纸》“轻明百幅叠春冰”说明其时纸张制造出来时是长幅样式,如果用就得裁小即单片的纸,纸之小者为“笺”。齐己诗《寄敬亭清越》云:“鼎尝天柱茗,诗硾剡溪笺。”又《谢人墨》云:“正色浮端砚,精光动蜀笺。”

据此可知,纸张为当时很贵重的诗歌载体。

四、卷轴

杜泽逊先生《文献学概要》:

纸是一张一张造出来的,卷子是用一张一张的纸粘结起来的,每张纸约四十至五十厘米,高约二十五至二十九厘米。……卷子一头有轴,在文字结束的尾端,不读时就卷起来,所以卷子又叫“卷轴”[7]25-26。

“卷子作为书籍装潢形式所流行的时代是六朝到唐五代时期”[7]26大概六朝时期卷子主要用来作绘画的材料,到齐己时代卷轴已经很广泛地用来作诗歌流布的载体了。《白莲集》中提及卷子、卷轴之诗作尤其多,如《谢王秀才见示诗卷》 《寄文秀大师》 《酬西川楚峦上人卷》 《览延栖上人卷》《酬岳阳李主簿卷》 《还黄平素秀才卷》 《览清尚卷》 《还族弟卷》 《谢丁秀才见示赋卷》 《寄旧居邻友》 《谢王先辈湘中回惠示卷轴》 《谢贯微上人寄示古风今体四轴》 《还人卷》 《酬欧阳秀才卷》等。齐己为其时著名诗僧,又身处交通要冲,接引诗人颇众,彼此之间歌酬唱尤其多,其诗作往来传递就不得不多用卷轴,这仅从上面所列诗歌题目就可明了。

如此则卷子为介于纸笺与集本之间的一种文字载体,或者说是半成品的集本,可以用来流传篇数较多的诗作品,如《谢丁秀才见示赋卷》云:“五首新裁剪,搜罗尽指归。”《酬欧阳秀才卷》:“三十篇多十九章,□声风力撼疏篁(原注:第二句缺一字)”可知少则五首,多则三十首就得用卷子,又《谢虚中寄新诗》曰:“旧友一千里,新诗五十篇。”诗中虽未提及“卷子”但可悬测所用一定也是卷轴。

就《白莲集》而论,卷子所反映出来的诗歌在诗人之间的流传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其一,是一般性观摩流传如《寄文秀大师》《寄还阙下高辇先辈卷》 《酬西川楚峦上人卷》《览延栖上人卷》 《酬岳阳李主簿卷》 《览清尚卷》《还族弟卷》 《寄旧居邻友》 《谢王先辈湘中回惠示卷轴》 《谢贯微上人寄示古风今体四轴》 《还人卷》等。体现了其时诗人们之间互通诗作、切磋技艺的盛况,也体现了“卷子”作为诗歌载体而被广泛使用,还流露出了诗歌集本出现之前的发展痕迹。

其二,是指导性观摩流传,主要发生在齐己与后辈诗人之间如《谢王秀才见示诗卷》 《还黄平素秀才卷》 《还族弟卷》 《谢丁秀才见示赋卷》 《酬欧阳秀才卷》等。齐己为其时著名诗僧已如上述,故有众多秀才为博取功名而问诗于齐己,这可以看成另一种“行卷”。《谢王秀才见示诗卷》:

谁见少年心,低摧向苦吟。后须离影响,得必洞精深。道院春苔径,僧楼夏竹林。天如爱才子,何虑未知音。

又《谢丁秀才见示赋卷》:

五首新裁剪,搜罗尽指归。谁曾师古律,君自负天机。圣后求贤久,明公得隽希。乘秋好携去,直望九霄飞。

又《还黄平素秀才卷》:

求已甚忘筌,得之经浑然。僻能离诡差,清不尚妖妍。冷澹闻姚监,精奇见浪仙。如君好风格,自可继前贤。

又《还族弟卷》:

岂要私相许,君诗自入神。风骚何句出,瀑布一联新。□(原注:第五句缺一字)若长如此,名须远逐身。闲斋舒复卷,留滞忽经旬。

又《答长沙丁秀才书》:

月月便车奔帝阙,年年贡士过荆台。如何三度槐花落,未见古人携卷来。

齐己此类诗有共同的写法与共同的主题:先是评论对方的诗,继而是勉励对方一定会取得功名。看得出当时有许多后生秀才把诗卷寄给齐己并希望得到他的指点,这些诗就是齐己给对方的答复。又《贻王秀才》:

功到难搜处,知难始是诗。自能探虎子,何虑屈男儿。此道真清气,前贤早白髭。须教至公手,不惜付丹枝。

又《赠孙生》:

见君诗自别,君是继诗人。道出千途外,功争一字新。寂寥中影迹,霜雪里精神。待折东堂桂,归来更苦辛。

这两首诗中虽然未提及“诗卷”,但可以臆测王、孙二人肯定送过诗给齐己并希望其指点,至于是纸笺或卷子则未可知。

诗卷的往来观摩,其结果就是对对方诗作的品评。事实上,以上两个方面的诗歌最见齐己论诗态度,其中不乏精到之处,对后人品评唐人诗作也多有启发与引导。列举《白莲集》中一些论诗诗句如下:

僻能离诡差,清不尚妖妍。冷澹闻姚监,精奇见浪仙。(《还黄平素秀才卷》)

贾岛苦兼此,孟郊清独行。(《览延栖上人卷》)

趣极同无迹,精深合自然。(《谢虚中寄新诗》)

李白李贺遗机杼,散在人间不知处。(《还人卷》)

齐己这些褒扬话语,未必全是为了鼓励对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同时也推进了这些诗歌的流传,成为当时诗歌流布的一种动力。

五、集本

诗歌集本在唐代不断出现。万曼先生《唐集叙录》已有详。如关于《寒山子集》:“寒山诗,据唐台州刺史闾丘胤序文说,是‘令僧道翘寻其往日形状,唯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人家厅壁上所书文句三百馀首及拾得于土地堂壁上书言偈并纂集成卷的’。”[8]6关于《王子安集》:“王勃文集,据杨炯《王子安集》序云:‘君平生属文,岁时不倦,缀其存者,才数百篇。’”[8]14不仅别集,选集如《河岳》 《国秀》等也不断出现。中晚唐以来,诗集更是大量出现。尽管雕版技术已经使用①9世纪中期,“印书的地点,以长江流域为盛。从上游的剑南两川,到中游的江南两道(治所在洪州,即今江西南昌),一直到下游以扬州为中心的淮南,都出现了雕版印刷。”参阅宿白著《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但这些集子应该主要是写本,《唐语林》卷八(1089):“杜河南兼聚书完卷,每卷后题云:‘请俸写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坠之鬻之为不孝。’”集本作为载体对诗歌流布以及诗歌评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诗作中有许多读诗诗如刘言史《读故友于君集》,郑谷《读李白集》,杜牧《读韩杜集》,贯休《读刘得仁贾岛集二首》,《读贾区贾岛集》等,从中可以看出诗歌集本对推动诗歌及诗歌理论繁荣的作用。

《白莲集》中有许多关于齐己时代诗集的记载,由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其时诗歌流布的状况。检读如下:

(一)齐己集中有《读贾岛集》 《读李贺歌集》《读李白集》等诗,这些诗集本当时就颇为流行,也一直流行至今,此人皆知之。

(二)《贺行军太傅得白氏东林集》:“乐天歌咏有遗编,留在东林伴白莲。”《白莲集》中关于白居易诗集的记录颇多,再如《谢西川可准上人远寄诗集》诗曰:“堪随乐天集,共伴白芙蕖。”等,可知白居易诗集在当时大为流行并颇受欢迎,这也可以解释宋初“白体诗”出现的原因。行军太傅:杨行密。乾宁二年(895)唐昭宗授淮南节度副使知节度使事、检校太傅等职。

(三)《谢高辇先辈寄新唱和集》云:“编联来鹿野,酬唱在龙楼。”

齐己与高辇酬唱尤其多,尊为先辈。高辇(?—933),青州益都(今山东潍坊)人。后唐明宗天成间为河南府推官。善诗,有《昆玉集》 《丹台集》,今佚。

齐己集中另有《叙怀寄高推官》云:“搜新编旧与谁评,自向无声认有声。”又《谢秦府推官寄丹台集》云:“两轴蚌胎骊颔耀,枉临禅室伴寒灰。”据此可知:高辇颇为热衷于采编诗集,不仅将与别人包括齐己酬唱之作编为集本,同时自己另出诗集《丹台集》两卷,齐己许之为“蚌胎骊颔”。

(四)《寄南徐刘员外》云:“昼公评众制,姚监选诸文。风雅谁收我,编联独有君。”

此以姚合选编《极玄集》类比徐员外,知道徐员外曾选编诗集,其中收齐己诗。

(五)《谢欧阳侍郎寄示新集》:“宫锦三十段,金梭新织来。”

既以“宫锦”“金梭”比喻新集,则可推测诗集为欧阳所作并亲自编订;既云“三十段”,则该诗集编诗三十首或三十卷亦未可知。

(六)《因览支使孙中丞看可准大师诗序有寄》:“一千篇里选,三百首菁英。”

由题意知:可准大师有诗集,孙支使为之作序,齐己读此诗序而作该诗;可准诗集为选集,由千篇选出三百首成此集。又《孙支使来借诗集因有谢》:“闻说吟僧口,多传过蜀门。”此为齐己索借诗集于孙之谢辞。又《谢荆幕孙郎中见示乐府歌集二十八字》诗曰:“长吉才狂太白颠,二公文阵势横前。谁言后代无高手,夺得秦皇鞭鬼鞭。”此《乐府歌集》当即上文孙支使所索借诗集,为别集或总集未可知,然知宋郭氏前已有“乐府”诗集无疑。“孙支使”即孙光宪(?—968),与齐己过从甚密。

(七)《自题》:“敢言梁太子,傍采碧云楼。”

此齐己自信其诗之言,然露出其时编联诗集成风信息。

(八)《送泰禅师归南岳》:“有兴寄题红叶上,不妨收拾别为编。”

此鼓励泰禅师将自己诗歌编联成集之言,亦见其时编联诗集成风信息。

(九)《谢人寄新诗集》:“千篇著述诚难得,一字知音不易求。时入思量向何处,月圆孤凭水边楼。”

诗集著者不明,然知其所作诗歌数量之夥并亲手编订成集。

(十)《谢元愿上人远寄檀溪集》:“白首萧条居汉浦,清吟编集号檀溪。”

此称赞元愿上人自编诗集《檀溪集》。

(十一)《谢武陵徐巡官远寄五七字诗集》:“五字才将七字争,为君聊敢试悬衡。鼎湖菡萏摇金影,蓬岛鸾皇舞翠声。”

既以“鼎湖菡萏摇金影,蓬岛鸾皇舞翠声”许诗集,则诗集为徐巡官所著无疑。诗集无名,五、七言杂编。

(十二)《荆门寄题禅月大师影堂》:“西岳千篇传古律,南宗一句印灵台。(原注:大师著西岳集三十卷,盛传于世。)”

此记禅月大师著《西岳》诗集事①关于贯休《西岳集》,可参阅万曼著《唐集叙录》一书以及田道英《贯休的诗集〈西岳集〉考》一文(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9期)。。

综合以上十二条可知:晚唐五代诗集编纂方兴未艾,著名诗人如李白、白居易等诗成集较早,流传亦较广泛,此其一;自编诗集者众多,此其二;其三,有总集有选集,有题名者有不题名者。而这些自然也证明了集本在齐己时代已经是一种重要的诗歌流布载体。

就唐代诗人而言,其诗集中或反映了某一、二种当时的诗歌流布载体,像齐己这样几乎将当时所有诗歌流传载体都反映在自己的诗集中,实属不多,于唐代文学、文化传播研究不无价值。

猜你喜欢
白莲题诗诗集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池上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画竹题诗
李一氓工作情景与《石头记》题诗
诗集精选
《君子萧萧》画题诗
白莲
诗集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