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娥
【摘 要】 朗讀,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它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指导得法,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读、有层次地读、有比较地读,读出味道、读中求解,真正发挥读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朗读教学;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精华部分,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对感情的感悟能力,正确抒发感情的技巧以及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因此,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高效示范朗读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中朗读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根据教材内容,采取丰富的朗读形式
1.范读
范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示范性朗读形式,它可以是教师范读、学生范读,甚至是录音磁带范读等。教学时,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宜用示范朗读的方式予以指导。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导,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声情并茂、准确地朗读对他们来说尚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的范读、引读很重要。
如教学人教版《鸬鹚》一课时,课文采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向读者描绘了乡村傍晚的幽美及渔人捕鱼的生活场景,是一篇语言生动,富有情趣的文章。其中课文的第一小节对夕阳下的湖面以及湖四周的景色描写非常细致,语言也很简洁、优美,但教学中要让只有二年级的小学生读出其静、美的特点来并不容易,于是教师利用范读,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轻声朗读,放慢语速的方式可以达到此目的,然后让学生据此方法反复练习,最后配以《渔舟唱晚》的音乐衬托,教学所要达到的意境就呼之欲出了。而与之相反,学生对如何读出渔人捕鱼的热闹场面,也就能够了然于胸了。
2.分角色读
分角色读,就是若干人朗读,每个人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朗读。它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小学低年级学生大都喜欢表现自己,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喜欢走进文章中的童话世界,让自己扮演成其中的一个角色。
3.表演读
表演读,就是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表演、喜表现的个性特征,结合文章的写作特点,在朗读课文时适当地辅以动作或表演,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朗读形式。采用此种形式进行教学,不但有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培养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往往被低年级教师所采用。
二、抓住重点,理解性阅读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目,是一个个饱含知识的载体。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启发学生进行理解性朗读。
1.启发读准语气
低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一般有人物的对话及人物的心理叙述。这些对话和叙述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这就是课文的重点。
如《狼和小羊》一文通过写狼和小羊的对话,表现了狼狡猾凶残的本性及小羊的善良可怜和无助,由此,启发学生读好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可以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读好重音
一个句子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在阅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读好重音,准确地理解句义。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小青蛙同乌龟的对话,它包含着乌龟同青蛙的不同之处。此处,只要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就会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文中的句子是这样的: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在这句话中,“你们、大、绿”等词语都应读重音,以显示乌龟同青蛙的不同,教学时,可这样启发:①自由朗读句子,联席上文想一想,哪些词语要重读?②指生尝试朗读,师生予以评价;③教师小结,学生齐读;④再自由朗读,回答,读了乌龟的话,你知道了什么?以上教学,以把握重音为契机,启发学生在朗读中自学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实现"自能读书,不待师讲"的目标。
3.启发把握语速与语调
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直接影响着感情的表达,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意味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一般来说,高兴激动时用高昂的语调,悲伤难过时用低沉的语调,突发情况,激烈的场面语速快一些,自然的叙述语速平缓一些,有时还需要交叉运用。
三、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
1.评价要具有赏识和激励性
低年级学生尤其喜欢鼓励和赞美,激励性的语言能使他们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产生自信,获得动力。因此,教师应从为孩子发展的思想出发,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自己的学生,不时地对他们给予适当的鼓励,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朗读的信心。
2.评价要具有指导性
低年级学生没有朗读基础,朗读技巧需要教师逐步指导,朗读水平有待逐步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评价时,如仅仅用“读得棒极了”“读得真好”“还要继续练习”之类的语言泛泛而“评”,是很难达到朗读评价的目的。教学时,教师只有及时地对学生给予指导,充分肯定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才能帮助学生逐步持续地提高朗读水平。
3.评价要尊重学生个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强调指出:“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同样的语言文字,学生由于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时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低年级学生都有一颖纯洁无瑕的童心,他们往往站在个人感悟的角度读出自己对这些语言文字的理解。教师能够尊重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语言进行评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肯定了学生独到的文字理解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促使他们全力投入,尽情发挥,取得进步。
总之,朗读是一门艺术,而激励学生敢读、想读、会读、善读、乐读,更是一门学问。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勤于反思,不断进行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整合各方面资源,低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后就定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参考文献
[1]刘双英.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
[2]孙海燕.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朗读高效教学浅谈[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23).
[3]王云婷.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诵读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