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体育行为机制的理论模式探析

2015-12-18 08:51郭冬冬王沐实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心理学

郭冬冬,王沐实

中国残疾人体育行为机制的理论模式探析

郭冬冬,王沐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对残疾人的定义是:“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1]。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至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 502万人,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分别为:视力残疾1 263万人,听力残疾2 054万人,言语残疾130万人,肢体残疾2 472万人,智力残疾568万人,精神残疾629万人,多重残疾1 386万人;各残疾等级人数分别为:重度残疾2 518万人,中度和轻度残疾人5 984万人[2]。

随着世界各国残疾人体育服务机制和理念的不断改变以及重视残疾人体育行为所能带来的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我国在对残疾人有关体育锻炼所带来的效益方面也在加大力度。但是,由于我国残疾人基数庞大,所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扩大,仅靠政府机关和康复服务机构的努力难以满足残疾人体育工作的需求,更难以满足这一庞大数字背后的2.6亿家庭人口的幸福程度和生存发展[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发布的ICF理论模式、ASE模式和残疾人体育健身组织服务机制以及残疾人心理特点,从残疾人体育行为、影响因素和心理干预方面入手,探究三者之间的理论关系,以确定哪些影响因素有利于降低残疾水平,更适合采取哪些心理对策来提高体育行为的长期有效性。

1 残疾人体育行为机制理论探析

1.1 残疾的ICF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1年正式发布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简称ICF)[4],是WHO提出的国际通用的在个体和人群水平上描述和测量健康的理论性框架结构。ICF模式是将身体机能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相互影响的一个复杂的动态机制,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影响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身体机能所能接受的感知程度也同样影响着个人和周围环境(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家庭等,同时也作为影响体育行为的外因)。在ICF的分类中,将残疾分为三个水平,即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与参与。身体结构和功能特点会影响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水平,参与体育活动的适合度同样也会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受到限制,会使其心理受到创伤;而环境因素或个人因素导致参与受限,会使其身体机能下降。如此以来,残疾人体育行为的三个水平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关系。这种立体式的模型也为后续残疾人体育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2 残疾的ASE模式

研究者通过把影响残疾人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类,即可变因素(心理、环境)和不可变因素(性别,种族,家庭环境),而可变因素通常作为对残疾人进行有效干预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残疾人看待社会和周围环境的态度和分析社会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自己对自己是否有自信以使自己能融入到群体当中的研究,提出影响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三因素结构模型,即ASE理论模型(Attitude,Social influence and Self-efficacy Model)[4]。态度是个人对体育运动生活方式的想法和表达。社会影响是其他人如何看待某个体是否有能力参与体育活动。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我是否有能力或有信心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态度、社会影响和自我效能这3个决定因素受一些类似于ICF模式中个人因素(如性别、种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的外因影响,并通过影响个体参加体育运动的意愿决定体育行为。此外,ASE模式认为,体育行为不止取决于意愿,还有赖于个人的体育机能和其他一些限制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影响体育行为的ASE理论模式。

1.3 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组织体系

残疾人作为弱势人群,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帮助和扶持,构建残疾人体育健身组织服务体系既是保障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的基本权利,也是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对残疾人体育参与情况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缺乏专门的指导人员、咨询机构、相关书籍以及组织者等成为影响残疾人体育行为的重要因素[5]。我国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无论从质或量上都无法满足转型社会对残疾人体育参与的需求,应立足中国现有国情,并与国际接轨,建立政府、高校、社会联动的长效服务机制。而建立残疾人区域维权委员会将是保障残疾人体育需求的法律机构,其作用就是维护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并提供相应的法律法规[6]。建立残疾人健身指导中心组织和指导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使其残疾人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体育活动。

1.4 残疾人体育行为的心理干预1.4.1 自卑及残疾人体育自卑感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自卑感属心理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7]。自卑感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4]。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现在自己对所做或将要做的事情的认知和评价过低,而对于残疾人来说,体育自卑感是指对自己将要进行的体育活动或正在进行的体育活动的一种极其不自信或者拒绝体育行为的一种心理现象,具有残疾人共同的心理特征。

1.4.2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把矛头由占近一个世纪的消极心理学转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积极心理也逐渐成为心理学界的“主流运动”。积极心理学既是一个科研领域,又是一个临床领域,作为一个科研领域,积极心理学就是用科学方法理解并增进生活的积极方面,也即积极心理学关注愉快的生活、投入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作为一个临床领域,积极心理学只在增进幸福,而不是减轻痛苦[8]。残疾人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加之本身存在的身体缺陷以及对环境和周围人的心理不易接受性使其融入到社会群体并幸福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而我国残疾人数占总人口数比例之大,同样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体育行为作为残疾人是否愿意参与体育活动最直接的行为表现,其背后隐藏着某些重要的心理问题,体育行为作为行为的一种,是心理活动的实际表现。研究残疾人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离开心理探讨显然是不可行的。对残疾人采取心理干预使其更加相信自己可以融入到社会群体并能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通过参与,达到医疗疾患,康复功能,减轻残疾程度,扩大社会交往,获得社会认可,体验运动乐趣,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2 残疾人体育行为长效机制的理论体系

图1 残疾人体育行为机制理论体系

基于此,结合ICF模型、ASE模型以及残疾人体育健身组织服务体系和心理干预,建立残疾人体育行为机制理论体系(见图1)。残疾人体育健身组织服务的建立为残疾人的分类以及所能参与什么强度和方式的体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有相应的专业指导员和社区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使残疾人参与到适合自己的体育健身活动;残疾人体育行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自己的一些基本特征(外貌、残疾程度、个人时间和收入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与残疾人密切相关的家庭、朋友、同事以及残疾人体育设施,甚至其他健康人对其的看法等;通过残疾人体育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其残疾人心理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手段对其进行调控,使他们更乐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享受体育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3 讨论与建议

残疾人体育行为机制模式中的影响因素是在部分残疾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于所有残疾人是否通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对残疾人体育行为干预所采取的心理对策只是部分研究,在对待不同残疾人实施心理干预时应根据残疾人特征和影响其体育行为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在对残疾人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尊重本人及看护人的意愿,以达到治疗的同时也得到认可。

残疾人体育行为机制模式作为对残疾人体育行为实施干预、促进残疾人健康以及保障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合法性和经济来源的可支配性的基本框架,在帮助确定影响残疾人体育行为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以及如何采取心理手段对其进行调控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残疾人所能参与的体育项目与健康人有所不同,少量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可能对他们有益,因此,到底多少量的运动强度以及对不同残疾人采取什么样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可以使残疾人具有良好的幸福感和社会认同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运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参与集体体育项目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对身心健康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政府机构和残联组织可以更多地、有目的地把篮球、足球、排球、拔河等一些需要团队配合的运动项目引入到残疾人生活当中,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和谐和温暖,从而改善心理环境。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N].1990-12-28.

[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使用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的通知[残联(2012)25][EB/OL].[2012-03-05].http://www.lawxp.com/statute/s1225934.html.

[3]中国网.我国残疾人8300万占全国人口6.34%涉及2.6亿家庭[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2008-08/24/content_1631 7968.htm.

[4]戴 昕.国外残疾人体育行为模式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 (6).

[5]王 维,王 健.我国城市残疾人体育生活方式调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3).

[6]尹 军,兰保森,吕 青,等.我国城市社区残疾人体育健身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

[7]马洪路.残疾的心理与社会问题.中国康复研究中心,[EB/OL]. [2007-01-29].

[8]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TheoreticalModel of Chinese Disabled Sports BehavioralM echanisms

GUO Dongdong,WANG Mushi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残疾人体育行为机制理论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探讨其体育行为影响因素的有效的心理干预并帮助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使其感受到社会的和谐和温暖,增加残疾人生活幸福感。

残疾人;体育行为;机制;心理干预;幸福感

The study uses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to study the disabled sports behaviormechanism theory model,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ports behavior and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assist disabled persons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ctivities,tomake it feel the social harmony and warmth,and to increase the happiness of life for the disabled.

disabled people;sports behavior;system;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happiness

G80-05

A

1003-983X(2015)02-0122-03

2014-11-06

郭冬冬(1989-),男,河南南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79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心理学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