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毛措 翟元娟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我国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的基本现状与述评
——基于2005-2015年CNKI来源文献的分析
久毛措 翟元娟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文章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来源文献的搜索查询,将国内学者对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的文献加以统计和梳理,对目前研究的现状、趋势和今后可能的研究创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发现国内对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的研究基本上始于2005年,研究文献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研究内容上以农牧民生计资本整体的综合分析较多,缺乏对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的独立研究;而且现有研究多属于单一的非关联性研究,缺乏各资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的研究等。作为国内藏区现实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视角,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的研究应随着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以及研究层次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深入,在促进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成果的积累与政策转化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的改善和藏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现状和趋势
21世纪初,随着可持续生计方法和研究的介绍(Roberts et al,2003;李斌等,2004),国内学者运用可持续生计思想或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框架)对农户和失地农民的生计进行了大量研究(黄建伟,2011)。目前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脆弱性分析,政策、机构和过程对农户生计影响,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何仁伟等,2013)。从研究对象看,贫困群体中研究较多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生计状况较复杂的农牧民等其他贫困群体;贫困区域主要关注点在连片特困区、西部贫困山区和高原生态脆弱区等。
国内关于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的研究也是随着贫困问题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我国藏区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个省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进,以及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会议精神的深入贯彻,国家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持续投入,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历史积累问题和改革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深刻影响着藏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内学者对于藏区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不少学者针对农牧民生计资本问题也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
本文主要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来源文献的统计分析,对国内学者关于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的研究数量、研究类型、研究学科领域、研究者所属机构以及资金支持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基本统计,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目前国内学者对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的总体情况和发展态势,希望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能有一个借鉴、创新和突破的启示。
“生计”的概念自被广泛地用于有关贫困和农村发展的研究当中,便被赋予了比它本意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有关生计的解释从“一种生活的手段或方式”延续至“包括能力、资产以及改善生活状况所需要的活动”。目前研究者提到的“生计”多指“可持续生计”。可持续生计方法的研究思想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Chambers,Conway,1992)。“可持续生计”的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报告指出所谓“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 livelihoods),是指个人或家庭为改善长远的生活状况所拥有和获得的谋生的能力、资产和有收入的活动”。而目前被学界普遍接受和沿用的可持续生计概念,是由Scoones(1998)所界定的:“某一个生计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有形和无形资产以及成果组成。如果这种生计能应付压力和冲击进而恢复,并且在不过度消耗其自然资源基础的同时维持或改善其能力和资产,那么该生计具有可持续性。”随着相关研究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持续生计框架(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SLF)体现了跨部门、整体的生计支持取向,典型体现了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不同学者和国外组织基于可持续生计概念,依托前期研究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发展了多个生计分析框架。例如,Scoones(1998)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Bebbington(1999)提出的以资本和能力为核心,综合分析农户生计、脆弱性和贫困的框架;Ellis(2000)提出的生计多样性分析框架等。目前使用较多的三个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分别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国际关怀(CARE)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英国海外发展部(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苏芳等,2009)。其中英国国际发展署(The united kingdom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DFID)在《可持续生计指南》中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使用最广泛,最具影响力(靳小怡等,2011)。DFID可持续分析框架由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结构和过程的转换、生计战略和生计输出五个部分组成,并通过一个二维平面图清晰展示了生计构成核心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和影响关系(见图1)[1]。
从图1可以看出,生计资本包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可持续生计资本是指人们依靠五种资本来维持生存,通过使用、转换和再生产这些资本来增加他们的物质财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构成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五要素中,各部分之间相互决定和影响,构成复杂的关系链。
(一)数据来源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期刊全文数据库,覆盖了我国99%的学术期刊,96%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具有较为全面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CNKI为主要数据来源,检索方式采用主题词,主题词经过了规范化处理,具有较高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在CNKI跨库检索平台的高级检索项下,按照主题为“生计资本”并含“藏区”“藏族”或“西藏”等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出文献仅12篇。按照主题分别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加上相关检索词进行多次检索,检索出了84篇文献,总计96篇[3]。根据分析需要进一步筛选,排除报纸、总结等非学术文献,剔除不完全相关及重复篇文,最终得到分析样本58篇,这也是本文展开分析总结的文献来源与基础。
图1 可持续生计框架示意图[2]
(二)研究文献的基本情况
1.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及发展情况
从CNKI检索出的有效文献的发表时间来看,基本没有搜索到2005年之前的相关文献,这与21世纪初可持续生计方法和研究介绍(Roberts et al,2003;李斌等,2004)到国内的时间点相吻合。以上说明有关我国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的研究也始于21世纪初,而且是在2005年开始有了相关文献的发表。结合搜索结果,根据文献发表时间在2005年至2015年十年期间的年度数量分布统计可以看出,总体上此类研究数量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从阶段性来说,从2005年到2010年的研究文献数量为小幅度的波浪型增长;而从2010年起研究文献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见图2)
从年度数量分布情况来看,2010年以前研究文献数量增长缓慢,总计只有15篇;但是从2010年起,随着国家对藏区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发表文献数量显著增加。由于2015年文献数据尚未完全发布,只是前半年文献的部分数据,因此图2中的曲线虽然在2015年呈现迅速下降的拐点,但并不影响实际研究数量整体呈现出增长的总体结果。
在有关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的58篇文献中,有28篇是关于西藏生计资本的研究,其余30篇是关于甘肃、青海等其他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的研究。西藏作为我国最大的藏区,其生计资本方面的研究文献约占总量的50%。
2.研究文献的学科分类情况
通过文献学科类别的分析,可以了解现有研究所关注的行业领域和学科分布,发现研究的价值点,进一步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根据统计数据,58篇相关文献共涉及农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社会学及统计学等14个学科领域,其中前四个学科是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的主要学科,分别占发表论文总量的26%、18%、15%和14%。涉及的其他学科有人才学与劳动科学、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等,具体见图3。
图3 关于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文献的学科领域分布
3.研究文献涉及的研究层面与发文单位情况
文献统计显示,现有发表文献主要涉及基础研究(社科)、政策研究(社科)、行业指导(社科)、基础应用与基础研究(自科)与大众文化等五个层面。其中,社会科学类的文献有54篇,占发表文献总数的 93%,自然科学类的文献共有2篇,占发表文献总数的3.5%,大众文化类占3.5%,具体见图4。
从文献涉及的研究层面统计分析可知,国内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并且侧重于基础研究,这也反映出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社会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作用。
图4 关于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文献的研究层面
检索结果还显示,有关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发表文献的单位和机构主要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通过进一步统计发现,发表2篇以上相关研究文献的单位和机构均为高校,这也说明,高校在国内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见图5)。
4.研究文献的研究内容分类情况
可持续生计框架的生计资本包括五类,即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检索出的文献来看(见图6),基于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整体研究的文献有10篇,占文献总量的17%。针对藏区五种资本的研究中,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最多,检索出完全相关文献30篇,占总量的52%;其次是有关社会资本方面的研究,有 16篇,占总量的28%;关于自然资本的研究文献仅有2篇,占总量的3%。从检索结果来看,学者们并未对藏区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单独进行深入研究,只是在研究整体生计资本的文献内容中有部分体现。
图5 发文2篇及以上的单位和机构
我国藏区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由于西藏是我国最大的藏区,农牧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8%[4],也是一区四省藏区中唯一的一个自治区,因而下文的文献述评将把对西藏(藏)的研究和对青海(青)、四川(川)、甘肃(甘)、云南(滇)四省藏区的研究区分开来,分别进行介绍。
(一)对青、川、甘、滇四省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的研究
图6 关于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文献的资本要素类型组成
针对生计资本整体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杨培涛(2009)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研究分析了牧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指出甘南藏族农牧民的生计资本存量较低,该生计资本状况对农牧民生计策略的选择有决定性的影响,提出该区应加大教育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寻求藏族认同的安居乐业模式[5]。赵雪雁等(2011)分析了甘南高原农牧民的生计活动,认为由于甘南高原农牧民拥有的生计资本非常有限且资本转化能力低,加上受教育程度低、物质资本与金融资本缺乏以及亲缘地缘关系封闭而狭窄等因素,限制了当地农牧民生计活动的选择。因此,需要采取强化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小额贷款、建立合作组织、改善医疗条件等措施,提高农牧民的生计能力,寻求新的生计途径[6]。李雪萍,龙明阿真(2012)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杰珠村为例研究指出,直接生计资本方面,杰珠村有着连片特困地区的共性,即自然资本有限,物质资本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就业不充分等;生计支持方面,公共物品主要依赖政府供给,社会组织严重缺位[7]。王彦星等(2014)研究分析了生计资本对青藏高原东缘牧民生计活动的影响,认为其生计资本十分有限且不均衡的状况,导致该区牧民生计活动多样化水平整体都不高,且不同地区牧民生计资本和生计活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8]。李雪萍,王蒙(2015)基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农区的实证调查,指出不同形式生计资本的转换可以保证各种生计资本的延续和发展,村庄贫困群体的生计资本转换限于低水平均衡状态,进而导致其家庭生活质量长期低于社会公认水平[9]。
人力资本是可持续生计资本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国内对青、川、甘、滇四省藏区人力资本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有从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关系,人力资本开发与减贫等多个方面展开的研究。姜玉波(2009)研究指出,青海省农村牧区虽然拥有较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人力资源的结构和质量较差,制约了地区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研究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村牧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提出应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加强人力资源流动、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解决矛盾[10]。景芳(2012)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对青海藏区的反贫困战略进行了研究,认为青海藏区反贫困的实效性不强是源于该区的人力贫困。只有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来提高藏区贫困群体的素质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11]。杜明义(2013)通过对四川藏区人力资本投资与地区反贫困途径选择的调查分析,印证了人力资本投资对增加民族地区居民收入、促进反贫困的重要作用,建议通过加大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投资及卫生保健投资等途径促进该区反贫困进程[12]。杨进,郭晓军(2013)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强调了构建适合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开发的机制,对提升民族地区经济自身发展能力,缩小与其它地区差距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13]。覃志敏,陆汉文(2014)以川西藏区俄市坝村为例的研究指出,农耕藏区贫困治理需要以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提升其服务水平为重点,对贫困村民和转移劳动力实施综合性政策和措施[14]。
有关青、川、甘、滇四省藏区农牧民社会资本的研究有:廖桂蓉(2009)对四川藏区贫困农牧民社会网络的研究认为,该区农牧民的社会网络表现为封闭性和同质性特征,使得社会资本不断弱化。主张通过改善交通和搬迁的方式延伸贫困农牧民的交往半径,通过技术和文化方式引入异质性的认知型社会资本[15]。赵雪雁等(2012)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分析了藏族地区农户的社会资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家庭年收入、户主受教育水平因素有助于提高甘南藏族自治州农户的社会资本,且宗教信仰因素对社会凝聚力和农牧民之间的信任有重要影响[16]。路慧玲(2014)等通过对甘肃省张掖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区域的研究,提出了社会资本对农户增收的直接促进作用,还发现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对促进农户信息获取能力、抗风险能力、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而实现农户收入的增加[17]。
(二)对西藏农牧民生计资本的研究
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地广人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农牧民生计资本状况整体呈现脆弱性特征。随着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国内很多学者也通过这一分析方法来分析西藏地区农牧民的生计资本问题。
关于生计资本整体的研究有:李继刚,毛阳海(2012)基于2010年西藏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后果状况,认为农牧区贫困人口生计资本呈现整体脆弱性特征,建议从培养可行能力、提高公共投资质量、生态移民及生态文明建设几个方面实现牧民可持续发展和牧区的生态环境保护[18]。郝文渊(2013)基于昌都、林芝地区7个乡镇的调研数据,借助可持续生计框架分析了藏东南农牧民的脆弱性生计特征,通过描绘实施生态补偿前后生计资本的变化,印证了生态补偿对生计资本具有改善效应,因此提出通过生态补偿方式减轻生态系统的压力,提高当地农牧民的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建议[19]。郝文渊,杨东升等(2014)以西藏林芝地区为例,研究了西藏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研究指出,由于农牧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存量较低,导致难以形成最优的生计策略。为此政府必须加大信息、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牧民生计资本存量进而提高农牧民生计水平[20]。
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是从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何景熙,周景波,陈红兵等)、人力资本视角的反贫困研究(张艳红,巴桑,蒋守建等)、西藏人力资本结构(洁安娜姆)等方面来进行的研究和分析。何景熙等(2006)研究指出西藏基础性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低是西藏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主张加大基础教育类的人力资本投资[21]。任凯(2007)从人力资本层面探析了西藏反贫困的路径选择,在对西藏人力资本现状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破解西藏农牧区贫困的根本是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并给出了如何增加农牧区人力资本积累的建议,如促进人口流动、增加教育投资、开展反贫困职业教育等[22]。张艳红、李晓燕(2010年)认为除了自然灾害、宗教等客观原因外,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影响西藏农村地区扶贫开发成效的关键要素[23]。洁安娜姆(2011)研究指出,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及配置的不合理,制约了西藏产业结构升级。应将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相结合,充分挥行业组织作用,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联度,并引导就业观念,构建人力资本有效利用的社会环境[24]。牛建森(2014)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西藏的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认为加快西藏的经济增长必须同时注重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25]。
关于社会资本方面的研究有:王友华,周永康(2013)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藏族居民的社会资本有助于缩短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社会距离,认为应该重点针对处于中间、中上阶层的藏族居民采取有效措施来缩短其民族社会距离认知[26]。
关于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方面的研究缺乏,只是在针对西藏农牧区生计资本整体的研究中有相关分析,目前更多的还是对客观环境因素方面的关注。
通过对CNKI检索所得相关文献的基本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真正开始广泛关注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的研究是在2005年以后,研究者的人数和发表论文的数量在逐渐增多,且研究所涉及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从研究文献获得的资金支持上来看,没有获得任何资金支持的研究成果占研究总量的70.7%[27],这与此类研究需深入藏区腹地,语言交流存在一定障碍,深入偏远藏区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困难,从研究数据和研究资料的获取上有较大障碍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另外,目前国内对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进行研究的相关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并且层面更多侧重于社会科学方面(该类文献占研究总量的93%)。
通过文献可知,目前国内学者对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的研究是多方位多层面的,既有从生计资本整体展开的综合分析研究,也有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方面重点进行的研究探析,这些成果为后续研究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但相关研究在研究区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有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具体来说:一是在总的研究数量上还不是很多;二是在研究内容上对农牧民生计资本各要素的独立研究和关联性研究还不全面,缺乏对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研究,也缺乏对生计资本各要素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研究。因而,今后国内学者除了继续深入进行对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的整体研究外,还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大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的扩展研究,以及对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创新和深入研究等。此外,由于现有研究较少涉及农牧民生计资本各要素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因而,这也应成为后续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和视角。同时在研究主体上,需要更加广泛的研究者和不同类型的研究单位积极投身到研究中来。
总之,目前国内对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的研究尚处于理论应用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需要后续的不断深入和创新,包括生计资本理论创新、生计资本开发路径创新和资本利用制度创新等,这应该成为此类研究较长时期内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开发利用与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也应被重点关注,学界应随着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进行深入调查和思考,通过创新性研究促进有关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研究成果的积累与政策转化,以促进藏区农牧民生计资本状况的改善来实现收入增长,并更好地服务于藏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唐丽霞,李小云,左停.社会排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贫困的三种分析框架及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2010,252(12):4-10.
[2]苏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9(1):64.
[3]由于此次分析所用文献检索的最初检索时间为2015年8月,再加上文献期刊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此处所得文献数量是截至2015年8月在CNKI所检索到的文献数量。
[4]来源于《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
[5]杨培涛.牧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6]赵雪雁,李巍,杨培涛,刘霜.生计资本对甘南高原农牧民生计活动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
[7]李雪萍,龙明阿真.可持续生计:连片特困地区村庄生计资本与减贫——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杰珠村为例[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3).
[8]王彦星,潘石玉,卢涛,等.生计资本对青藏高原东缘牧民生计活动的影响及区域差异[J].资源科学,2014,36(10).
[9]李雪萍,王蒙.资本转换视角下村庄社会分层及农牧户致贫机理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35(4).
[10]姜玉波.青海省农村牧区人力资源开发探析[J].视点, 2009(12).
[11]景芳.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青海藏区反贫困战略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2).
[12]杜明义.人力资本投资与民族地区反贫困途径选择——以四川藏区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29(3).
[13]杨进,郭晓军.四川民族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3(6).
[14]覃志敏,陆汉文.农耕藏区的劳动力转移与贫困治理——以川西俄市坝村为例[J].开发研究,2014(4).
[15]廖桂蓉.四川藏区贫困农牧民的社会资本研究[J].西北人口,2009(4).
[16]赵雪雁,等.藏族地区农户的社会资本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2).
[17]路慧玲,赵雪雁,侯彩霞.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10).
[18]李继刚,毛阳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生计状况分析[J].西北人口,2012,33(1).
[19]郝文渊,李文博,周鹏.生态补偿与藏东南农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6).
[20]郝文渊,杨东升,张杰,等.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西藏林芝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28(10).
[21]何景熙,王文川,马红莉.基础性人力资本投资与西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藏学,2006(3).
[22]任凯.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西藏反贫困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5).
[23]张艳红,李晓燕.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3).
[24]洁安娜姆.西藏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对策分析[J].西藏研究,2011(2).
[25]牛建森.西藏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4(4).
[26]王友华,周永康.社会资本与藏族居民的社会距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
[27]来源于笔者对CNKI来源文献搜索所得统计数据。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ibetan Farmers and Herdsmen's Livelihood Capital -an analysis based on 2005-2015 CNKI documents
Jiu Mao-cuo Zhai Yuan-j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Based on a search query of documents from CNKI,a literature review and statistic analysis has been done on domestic scholars'researches on the Tibetan farmers and herdsmen's livlihood capital.Moreover,the current status,trends and innovation of the research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It was in 2005 when the researches of the Tibetan farmers and herdsmen's livelihood capital started in China,and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shows continuous growth in the number since then.However,the researches are general in content,and single or non-related one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expand the researches on the aspects of contents,meth⁃ods and levels so as to improve the Tibetan farmers and herdsmen's livelihood capital and ser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 areas'economic society.
the Tibetan areas;farmers and herdsmen;living capital;status and trends
10.16249/j.cnki.1005-5738.2015.04.003
F323
A
1005-5738(2015)04-014-008
[责任编辑:周晓艳]
2015-09-18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西藏农牧民可持续生计与就业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4BMZ084
久毛措,女,藏族,青海黄南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