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红娟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部 郑州 450014
手术治疗是许多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价值得到了国内外的肯定。但患者由于对手术相关知识缺乏足够的认知,对手术治疗的恐惧和预后信心不足,一般处于焦虑、抑郁状态,严重影响手术效果、疾病的预后和康复[1]。研究显示以正性激励为主导的激励模式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调动人的内在力量[2]。将激励模式应用于疾病护理中,患者可以通过自我努力、自我参与和自我实现的正性情绪抵御疾病导致的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本研究对160例全麻手术患者术前实施激励式护理干预,观察其心理状况,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10—2014-10在我院进行择期手术患者160例,男94例,女66例;年龄18~74岁,平均(36.16±2.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干预组8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采用全麻手术者;(2)无精神障碍者;(3)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前告知患者麻醉方法、手术过程、术后注意事项和术后康复情况等,并针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一般心理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依据患者性格、心理特征,采用眼神、肢体和语言等激励式护理干预,激发患者的潜能,调动其正性情绪,抑制其负面情绪,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治疗。
1.2.2 调查工具: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3部分。其中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患者的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状况等。
1.2.2.1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焦虑自评量表由Zung于1971年编制,共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制,用于评定焦虑患者的主观症状的自评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性[3]。标准分≥50分有焦虑症状,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2.2.2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抑郁自评量表由Zung于1965年编制,共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制,可以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3]。标准分≥50分有抑郁症状,其中50~59分为轻度抑都,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1.2.3 资料收集方法:研究者于手术前一日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测量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指导患者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手术当日,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开始前再次测量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患者再次填写SAS和SDS量表。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s)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s)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前后比较,#P<0.05
组别n 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80 51.70±5.03 45.35±4.37*48.48 ±4.09 45.77±3.98*干预组80 52.16±4.82 42.18±4.19*#49.35 ±4.17 42.14±4.29*#
外科手术治疗作为危害患者生命的负性生活事件,患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承受着心理压力,精神刺激会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紊乱、内脏器官功能障碍、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4]。本研究通过对择期手术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手术患者较正常人群更易发生焦虑、抑郁症状。该研究结果与杜立红等的研究结果一致[5]。分析原因发现大部分患者是由于对手术室这一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和对手术的担忧,患者常表现为失眠、害怕、心慌、出汗等。
患者在焦虑、抑郁的状况下,易出现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同时感染的敏感性增加、伤口愈合减慢,不利于手术和麻醉的顺利实施。本研究在患者手术前1d进行心理护理,发现常规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患者的认知,减轻或消除了患者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实验组采取激励式心理护理干预,通过激发患者的潜力和正面情绪,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控能力,从而抑制了患者的负面心理,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
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在患者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分别实施针对性的激励式护理干预。术前认真倾听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治疗方法、手术过程及手术配合等术前注意事项,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解除其困惑,缓解患者紧张情绪,营造轻松的沟通氛围,使用鼓励性语言回应患者,适当使用肢体语言如握手、拥抱等,增强患者的信心。手术中的激励式护理主要体现在患者麻醉前的护理,患者独自一人进入手术间,面对着完全陌生的环境,容易出现孤立无援、害怕、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巡回护士在为患者进行摆放体位、开放静脉通路的过程中,可以与患者进行交谈,告知患者相同手术成功的案例,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治疗水平较高,患者自身优势等,适当给予自然贴切的正性语言暗示,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手术后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由于疼痛、麻醉后遗效应等原因容易出现躁动,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告示患者手术已经结束,可以返回病房,让其尽早见到家属,帮助其寻找归属感。
激励式护理理念采用鼓励及促进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态度与康复信心进行有效的指导、宣教、感情支持等干预的模式。手术过程中使用持续性的激励式护理,可以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配合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1]陈红,贺敬平,张秀娟.激励式护理对围术期士兵病人焦虑和睡眠状态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8):2 272-2 273.
[2]田丽华.激励式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20(09):1 037-1 039.
[3]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41.
[4]李洪路.激励式护理理念在改善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自我效能感及情绪状态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2):162-164.
[5]杜立红,祖玉新,郭玉杰.激励式心理干预在不同麻醉方式择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6):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