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普红
河南封丘县人民医院内三科 封丘 310052
急性脑梗死又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是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导致的软化坏死。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脑血管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75%,其病死率高达10%~15%,其致残率更高,即使康复后也极易复发,而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率将大大增加[1]。也正因为如此,急性脑梗死对于患者自身、家庭以及社会均会带来巨大负担。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直接方案,但要把握治疗时间窗,该类患者治疗时间窗较窄,通常在发病3h内。传统的溶栓方案为尿激酶溶栓,但由于尿激酶溶栓药物易诱发脑出血等并发症而受到限制,部分患者也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预后不佳。随着我国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经颅超声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良好效果[2]。现将我院经颅超声溶栓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06—2013-12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30例、B组45例、C组35例。其中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5岁,平均(56.8±1.2)岁;B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5~72岁,平均(56.1±1.5)岁;C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2~70岁,平均(55.8±1.6)岁。3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1)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我国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急性脑梗死疾病诊断标准;(2)神经系统体征均符合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诊断;(3)年龄18~75岁;(4)脑梗死发病在6 h以内;(5)患者自身意识尚清除;(6)血压<185/110mmHg(1mmHg=0.133kPa)。
1.2 溶栓治疗方法 A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100万U尿激酶+100mL生理盐水静滴,30min内滴完;B组给予经颅超声溶栓治疗,选择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其中频率为800 kHz、1.25W/cm2、声头面积9cm2、脉冲超声,将超声治疗声头放于病变侧颞窗部,并用头架固定,应用耦合剂保证超声能透入颅脑内部,20min/次,1次/d;C组给予联合溶栓治疗,同时给予A、B组溶栓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后10d进行头颅CT扫描,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血小板计数,并进行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监测;(2)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于治疗前、24h、30d、90d时进行NIHSS评分,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项目及程度分别评分,总分为45分,得分越高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B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后90d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共10项内容,分别为穿衣、进食、床椅转移、整洁修饰、上下楼梯、平地行走、大小便、洗澡等,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者生活能力越强。45分以下为重度残疾,46~70分为中度残疾,71~95分为轻度残疾,>95分为无残疾[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3组溶栓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B组,B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3组治疗后BI得分均明显提升(P<0.05),同时治疗后C组BI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B组,B组BI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脑梗死发病主要在于脑部血液供应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而使得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也有患者因异常物体顺沿血液循环而缓慢进入脑动脉以及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占15%~20%。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还有学者认为少数患者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有人应用CT、MRI统计其发病率高达脑梗死的20%~30%[4]。总之,血栓和栓塞是脑梗死发病的基础,因而理想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溶栓治疗使缺血脑组织在出现坏死前恢复正常血流。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
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修复机制分为自然、非自然修复两部分,自然修复主要依靠周边缺血改善、水肿消退作用,非自然是重心病灶损伤神经功能而要靠其他位置功能代偿使其恢复,而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自然恢复有限,脑神经细胞受损后不能再生,其功能恢复依赖于健侧代偿作用[5]。一般溶栓治疗后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现代临床应用的经颅脑超声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修复和运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在于:超声波直接透过颅骨作用于脑组织,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湿热、理化等生物效应发挥作用。其中超声笔湿热效用有利于脑组织血管扩张,增加毛细血管开放,从而增加血氧运输,改善血液供应。超声波机械作用则能改善组织中各个质点的弹性拉压,改变组织细胞容积及运动,起到按摩脑细胞作用,增强脑细胞活力,促进细胞修复的作用。另有研究报道超声波能有效降低血液黏度及纤维蛋白水平,具有很好的改善血液流变学效果[6]。Nedelmanm研究发现连续性的20kHz、0.15W/cm2的超声笔辐射体外血凝块能显著缩小血凝块的体积。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C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经颅超声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具有很好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的功效,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争取良好预后。
表1 3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s,分)
表1 3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A组相比,■P<0.05;3)与A组、B组相比,◎P<0.05
组别 n 治疗前治疗后24h 30d 90d A组 30 22.5±1.6 20.1±1.3▲19.2 ±2.1▲18.5 ±0.8▲B组 45 22.0±1.1 18.5±1.6▲■17.3 ±2.1▲■16.6 ±1.2▲■C组 35 21.8±0.9 17.2±0.5▲◎15.6 ±1.2▲◎15.1 ±0.5▲◎
表2 3组BI指数比较 (±s)
表2 3组BI指数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治疗后组间相比,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30 50.2±1.8 62.5±2.6▲B组 45 51.3±0.8 70.5±3.2▲C组 35 50.5±1.9 72.6±1.8▲
[1]梁锦玲,彭欢欢,潘少芬.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6.
[2]潘茂才,夏治民,王德江,等.高压氧联合依达拉奉和尼莫地平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J].现代医院,2013,13(8):54-55.
[3]李来亮.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5):317-318.
[4]Ribo M,Molina CA,Alvarez B,et al.Intra-arterial administration of microbubbles and continuous 2-MHz ultrasound insonation to enhance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J].Neuroimaging,2010,20(3):224-227.
[5]胡伟盛.自由基清除术与亚低温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0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