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特点及防治措施

2015-12-18 22:12刘振林金桂秀徐建第崔太昌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4期
关键词:稻株小种稻区

刘振林,杨 军,金桂秀,陈 峰,徐建第,阴 筱,崔太昌*

(1.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山东省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2.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山东临沂 276012)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是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我国每年因稻瘟病造成减产约10亿kg[1]。山东水稻产区主要集中在鲁南、鲁西南和沿黄等低洼易涝盐碱地区,按照水源和地域分布可划分为济宁滨湖稻区、临沂库灌稻区及沿黄稻区。其中济宁、临沂以稻麦两熟制麦茬稻为主,约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85%;黄河三角洲地区为一季春稻,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15%左右。稻瘟病一直是危害山东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2014年山东鲁南稻区稻瘟病(穗颈瘟)发生较重,尤其是临沂、日照两地,部分稻田几乎绝产。为保证山东省水稻产量稳步增长,加强稻瘟病的防治刻不容缓。为此,笔者介绍了山东省稻瘟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并提出了防治措施,旨在为稻瘟病防治提供参考。

1 稻瘟病的病原菌及症状表现

稻瘟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稻梨孢菌(Pyricularia oryzae),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无孢科梨孢属。菌丝体的发育温度范围为8~37℃,以26~28℃最适宜。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严重,存在对不同水稻品种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由于生理小种的变异,常导致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1]。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有发生,依其侵染的时间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粒瘟。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的形态在稻草、秕谷或种子上越冬,病原菌通过风雨传播到稻株上,再靠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苗瘟发生在谷粒萌发后的鞘叶期或转绿期,当叶片伸长1~2 cm时感病,一般不形成明显的病斑,病苗变黄褐色或灰褐色而枯死。叶瘟指本田成株期叶片面发病,叶瘟病斑可分为白点型、急性型、慢性型和褐点型4种。叶瘟一般对水稻产量不产生影响,但叶瘟能为水稻后期发生节瘟、穗颈瘟等提供充足的菌源[2]。穗颈瘟发生在水稻穗颈部位,初期形成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穗颈部变褐,造成枯白穗,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山东稻区以穗颈瘟危害最大。

2 稻瘟病的发病规律

稻瘟病的发生受到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品种抗性等因素的影响。

2.1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稻瘟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原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则影响病原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染。当温度在20~30℃、湿度在90%以上时,稻株保持一层水膜的时间达6~10 h,则分生孢子最易萌发和侵入。抽穗期遭遇持续3~5 d低于20℃的天气易诱发穗颈瘟。连续晴天,天气湿度低于85%,温度超过32℃,病害则会受到抑制[2-3]。山东省鲁南地区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低温阴雨或者多雾的天气发生频繁,易造成稻瘟病的暴发流行。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并使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硅质化细胞少,组织柔嫩,抗病率降低,易发生病害[4]。山东省及黄淮稻区2014年8月中下旬、9月中上旬温度持续偏低,而且阴雨天较多,造成稻瘟病的大发生,对水稻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2.2 栽培管理和土壤环境 过量施用氮肥,造成植株旺长,叶色浓绿,组织柔软,细胞壁变薄,叶片硅化程度降低,使组织可溶性氮含量增加,其抗病性减弱;氮肥施用偏晚,使稻株贪青晚熟,生育期推迟,无效分蘖增多,抽穗不一,助长了病害的发生蔓延。土壤粘性重和地势低洼地块,长期深灌或冷水浸田,土壤通透性差,根系生长慢、弱,易感病[5]。

适施磷钾肥可提高稻株钾氮比,促进氮的正常代谢,降低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茎秆纤维素,使稻株组织坚硬,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6]。

2.3 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及生育期 在生产上,稻瘟病流行与否与品种的抗病性关系密切。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目前生产上的抗病品种大都表现为垂直抗性,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较少。长期种植单一品种,容易导致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下降,使稻瘟病菌更易侵入。其次,同种优质水稻品种多年连续种植并且种植比例过大,也会造成发病率增加[7]。例如,“香粳9407”、“临稻17”等品种2014年在莒县、沂南县稻区稻瘟病发生偏重。“新稻20”、“淮稻11”等品种在鱼台县发病偏重。稻瘟病的发生与品种布局也有关系,稻瘟病优势生理小种的分布存在地区差异,因此同一品种在不同稻区种植,抗病表现不同。

水稻在幼苗叶期、分蘖盛期和孕穗期至抽穗始期最易感病,同一器官(如叶、茎节、穗等)在幼嫩时期较老熟时期易感病,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最高时最易感染叶瘟。抽穗期是穗颈瘟易感期[7]。笔者调查发现,生育期与稻瘟病的发生直接相关。2014年,一些晚熟品种如“中稻1号”等发生较轻,可能是由于其抽穗期(易感期)避开了低温阴雨的发病条件。

3 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3.1 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由于稻瘟病存在着生理分化现象,不同地区生理小种的优势种群不同,水稻品种间的抗病力有显著差异,所以因地制宜地选用高产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并要求做到品种合理布局和轮换,避免单一化种植。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对稻瘟病有极显著的控制效果。混栽能改变田间病原小种的组成,降低致病性强的种群比率,尤其是当感病的优质地方水稻品种与杂交稻品种混合间栽后,该感病品种的稻瘟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下降,防治效果可达83% ~98%[8]。

3.2 减少菌源 病谷是稻瘟病菌的越冬场所,也是翌年的初次侵染源,因此必须妥善处理。收割时,病谷应与健谷分开堆放,不可四处散落。严格进行种子和药剂浸种,减少菌源。

3.3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水肥运筹 施肥时要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配施磷钾肥,防止出现偏施、迟施氮肥,配合施用氮、磷、钾,适当用草木灰等含硅酸肥料,做到施足底肥,一般施底肥15 000~30 000 kg/hm2的农家肥,尿素75 kg/hm2,磷肥300 kg/hm2。早施追肥,一般分蘖期追施尿素225 kg/hm2,孕穗期追施尿素150 kg/hm2,同时应注意增施磷肥。

同时要科学用水,一般在保水返青后,分蘖期浅水勤灌,促进分蘖,达到一定苗数后适度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扬花期注意干湿交替,促使根系生长,可使稻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抑制病菌的繁殖与侵染,减轻病害[7]。

3.4 药剂防治 对于叶瘟在发病初期,如秧苗出现病斑,尤其是急性型病斑出现即应开始防治。拔节至孕穗期是稻瘟病发病高峰期,灌浆初期是第2个发病高峰,该期间如出现低温、多雨,都易引发稻瘟病。穗瘟防治应注重保护抽穗期,如果孕穗期叶瘟发生普遍并迅速上升,特别是剑叶出现急性型病斑增加或叶枕瘟发病率高、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时,应确定防治田块,做好农药防治。

3.4.1 种子处理。泡种前将精选好的种子曝晒2~3 d,然后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3 000倍稀释液浸种48 h或用16%恶苗清400倍稀释液浸种,时间为2~3 d,每天搅拌2~3次,浸种后用清水冲洗,然后催芽播种。

3.4.2 防治叶瘟。当叶瘟病株率达3%或零星发生急性病斑时施药防治。用40%稻瘟灵1 500~2 250 ml/hm2对水750 ~900 kg/hm2,常规喷雾。

3.4.3 防治穗颈瘟。在水稻破口初期、齐穗期施药防治。用20%三环唑1 500 g/hm2或40%稻瘟灵1 500 ml/hm2对水750~900 kg/hm2,常规喷雾,只防治1次的在破口初期用药。施药时应避开高温时段,每天10:00以前和15:00以后喷药为宜[9]。

3.5 加强病害监测 准确发布预报,建立有效的稻瘟病预测预报体系,在不同区域设立监测点,进行系统调查和监测;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破口期等敏感生育阶段,准确发布病害发生预报,指导农民适时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稻瘟病的自主预防意识。

水稻与稻瘟病菌之间的特异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即只有水稻植株中存在的抗性基因与病菌中存在的相应无毒基因互作时,才可以引发病原菌与水稻的非亲和反应,促使局部细胞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以阻止病原微生物在水稻体内的扩展,从而使植株表现抗病反应。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易发生变异,在抗病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的选择压力下,会导致田间稻瘟病菌群的毒力基因组成发生变化,产生新的致病小种,从而使抗病品种在种植几年后丧失抗病性,该现象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均有发生。

明确生理小种的类型是稻瘟病防控的基础。对稻瘟病生理小种的鉴定,传统的方法是喷雾法和注射法,近年来新发展了叶片离体划伤接种技术。该技术可以在实验室完成,与传统的接种技术相比,受环境条件影响小,接种结果稳定、准确,而且可以在生产上水稻发病之前完成抗性鉴定,从而可以对当季水稻的稻瘟病防控提出指导意见[10]。

[1]洪剑鸣,童贤明.中国水稻病害及其防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9 -61.

[2]赵文生.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187.

[3]杨丽敏.寒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稻米,2006(4):43-44.

[4]王见中.辽宁省东港稻区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5]刘国权,孟昭河,任艳军,等.水稻抗稻瘟病研究进展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1):211 -214.

[6]姜丽霞,朱海霞,纪仰慧,等.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3):134 -136.

[7]司兆胜,宫香余,李鹏.水稻稻瘟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措施[J].北方水稻,2011(5):41-43.

[8]朱有勇,陈海如,范静华,等.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2003,36(5):521 -527.

[9]张海涛.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17):107-109.

[10]张海旺,房文文,刘翠翠,等.离体水稻叶片划伤接种鉴定稻瘟菌的致病型[J].植物保护,2014,40(5):121 -125.

猜你喜欢
稻株小种稻区
河南省粳稻新品种生态适应性分析
2023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安徽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分析
基于触感引导的小型水田行进底盘自动对行方法
Analysis of a Peaked Carbon Emission Pathway in China Toward Carbon Neutrality
基于触觉感知的水稻行弯度测量装置设计与试验
年际间干旱对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复杂性的影响
基于茎基部分区边缘拟合的稻株定位方法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黄淮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