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升+张强
[摘要]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价值取向有偏差、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应当创新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加强宣传引导,严格立项申报,提高指标权重,强化过程监管,做好对接服务,健全管理体制,促进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增强高校重点学科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高校;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6-0105-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校重点学科集学科队伍、学科平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于一体,汇聚了大量资源,是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依托,是高校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的动力源。高校学科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但科技成果转化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就必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强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事实证明,重点学科与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互依互衬。重点学科发挥科技人才优势,进行科技攻关,加强成果转化,推动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需求亦为重点学科提供更多的研究课题,对学科科研、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创新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加强高校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增强重点学科服务社会的功能,使之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是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也是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高校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对传统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的路径依赖
经过国家及省级重点学科多年来的建设管理实践,高校适应和熟悉了“立项→建设→中期检查→评估验收”的一般套路和模式。由于上级部门的考核指标是比较分散的,而且主要是对学术队伍、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综合实力的考核,所以,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虽然一直被强调,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存在 “重成果、轻转化”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强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更多地是单纯从科研管理的角度研究成果转化问题,造成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游离于学科建设管理之外的假象,形成了对学科建设传统模式的路径依赖。按照学科建设的社会需求原则,学科建设不仅仅创造科研成果和知识,还要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即高校的学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和社会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必须与科技和文化发展相适应,[1]必须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学科建设的传统模式使学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脱离了社会需要,制约了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二)存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的深层阻力
推崇与追求高深学问,是高校“学术本位”这一刚性思想认识的直接体现。“学术本位”容易导致学科在选题上的纯理论化倾向,加之大多数高校对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更强调学术标准,更重视科研学术水平,而较少与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挂钩,使得重点学科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一些专家学者只埋头于自己的科研,缺乏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忽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现象,导致研究成果理论性太强而很难转化为实际应用。此外,大部分专家学者并不熟悉或者不善于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运作,加之成果转化的报酬递增机制不明朗,甚至存在一定的风险,也影响了他们将科研成果向社会应用进行转化的积极性。[2]缺乏积极主动的解决社会需求的意识以及学术本位的价值取向增大了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的阻力,是创新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面临的重大障碍。
(三)存在诸多综合性、普遍性体制机制问题
重点学科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其实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正如学者们所总结的,其原因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各层面的因素,也有各环节的因素;有“重学轻术”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技术不够成熟、转化条件缺乏等技术上的问题;有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不健全、从业机构和风险投资不足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对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支持不够等政策上的问题。从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的角度来讲,还存在考核指标不尽合理、过程监管乏力、对接服务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变得更为复杂、更有难度,也促使高校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必须创新管理机制体制,最大限度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重点学科建设。
二、创新高校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的路径与对策
(一) 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及服务于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意识
高水平大学既要能够站在关系国计民生全局的重大课题前沿,直接服务于国家目标,又要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牢固树立立足地方、依靠地方、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意识,将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和办学目标的追求。[3]重点学科作为高校服务于社会的排头兵,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认识,从上至下都要深刻理解和认识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高校领导、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各重点学科单位应当通过召开会议、专题研讨、树立典型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渠道、媒介和场合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强化和巩固专家学者们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主动服务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摆在学科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使重点学科科研人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服务于行业和区域发展,在服务中求发展,在贡献中求支持,避免走闭门造车的老路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2月
第31卷第6期王建升,等:创新高校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的思考
(二)严格立项申报,为成果转化作规划、打基础
高校应当以服务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振兴为着力点,对重点学科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注意将传统优势学科、新兴特色学科与行业和区域发展的需求相衔接,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人才科技优势。首先,在高校组织申报重点学科时,各学科应当面向行业和区域产业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认真调研论证,确定“主导建设方向”,避免只讲“我要做什么”,而是将“我能做什么”和“需要我做什么”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山东省青岛市实施的“在青本科高校重点学科市校共建工程”,就根据蓝色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确定重点学科共建方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的申报范围之一就明确为“与江苏省新能源、新材料、……文化产业等密切相关”。其次,学校组织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对所申报学科的建设计划进行充分论证,把握好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保证其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遴选学科时应当统筹考虑其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学校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学科现有基础以及发展潜力等因素,强调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统筹兼顾学术导向和社会导向。再次,学校、学科以及共建单位要签订协议,确定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把重点学科建设从一开始就纳入社会需求的轨道,增强成果转化意识和市场观念,为最终实现科技成果市场转化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打牢基础。例如,“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效应明显提高”作为项目的指导性基本任务,要求立项学科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承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甚至孵化培育学科型、科技型上市公司。
(三)明确考核指标,完善验收制度,为成果转化指明方向
考核、评估、验收是对重点学科是否达到预期建设目标的检验,而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能够发挥指挥棒作用。高校针对重点学科制定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应将“成果转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单列,加大其在评分中的权重,要特别突出它的地位,让重点学科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在产学研合作和为社会服务中有重大贡献的学科应予以重点培育和扶持,鼓励其向纵深发展。此外,在重点学科验收环节,应完善现行的专家验收制度,改变当前以鉴定结束、论文发表和成果获奖为终结的评价机制,探索增加市场验收环节,将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否显著、市场应用是否满意列为重要验收标准。[4]例如,山东省重点学科验收时着重考核学科标志性成果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青岛市重点学科评价指标体系里,“科研及服务”占了6个一级指标总分值的1/3强,其中的二级指标“成果与转化”、“产学研结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成果与转化”指标分A、B、C、D四级并对应不同分数,只有达到“科研投入与成果产出绩效显著,有原始创新成果产生;建设周期内为青岛辖区内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增长20%以上;成果具有很强的转化能力,直接或间接服务于青岛市相关产业,取得很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对青岛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的才能评为A级,而“论文与论著”等二级指标的比重相比而言就小很多。这是与以往学科建设考核指标较为显著的区别,这也要求相关高校注重成果转化类考核指标,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应用性成果向市场转化。
(四)强化过程监管,关注成果转化的全过程
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是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知识密集、目标多维、涉及多方利益关系的系统工程,其中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加之目标难量化、方法欠科学、程序难规范、质量难保证、进度难控制和监督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而当前高校节点控制式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无法有效地对重点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实施监管,这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无疑是不利的。因此,必须从规划立项、执行实施、中期检查到项目验收的全过程,从项目实施的进度、质量、投资、变更和风险等全要素,从凝练学科方向、遴选学科带头人、组建学科梯队、构建学科平台、制定学科制度、开展科学研究、实施成果转化等学科建设全方位,建立有效的过程管理监督机制,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及成果转化进行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监督、控制与管理。[5]通过召开重点学科建设推进会、成果转化交流会、定期汇报会,单独设立台账记载成果转化资金的开支情况等多种形式,对阶段计划的执行进度、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设备采购和招投标情况、组织管理情况、下阶段主要计划等进行监督检查,实时、准确地掌握学科建设及成果转化工作动态,及时预见、查找和发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和解决方法,使建设计划顺利进行,提高建设实施的科学性、导向性、实效性。例如,“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把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作为重点突破口,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在学术成果及转化方面制定观测监控指标,对建设绩效进行实时监测,节点考核不合格的将进入退出程序;浙江省重点学科要求建立和落实学科建设成效定期总结分析制度,按照过程管理要求,切实加强对学科建设过程的跟踪指导,至少每半年要召开一次学科总结推进工作会议,按照任务书或申报书设定的目标,逐一对照分析,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五)做好对接服务,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搭建和渠道畅通
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学校内部、校企、校地之间多个单位的通力协作,而缺乏严密的组织与协调往往会造成协作单位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从而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一些高校缺乏为行业和地方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常常被动等待地方政府、企业找上门来,甚至只注重争取行业与地方政府给予人财物支持,而未树立合作双赢的互动发展理念,高校重点学科与行业、地方之间未建立足够有效的“对接”机制和平台,致使重点学科与行业、地方往往处于分离状态。例如,山东省青岛市“在青本科高校重点学科市校共建工程”建立了由市教育局、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等参加的共建工程领导小组,加强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产业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的相关信息,为学科与产业对接搭建平台,在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方面提供指导支持。高校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应当及时补位,有所作为,在重点学科与政府部门之间穿针引线,搭建桥梁,做好沟通协调,加强对接服务。例如,及时学习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大战略规划,加强对行业与区域发展趋势和相应需求的研究和预判,掌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急迫的需求,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为政府、企业、重点学科提供技术、人才等方面供求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主动向政府相关部门建言献策,体现解决行业与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的意愿和能力,积极争取政府对重点学科平台建设及成果转化工作的政策、资金支持;以重点学科为主体,做好成果转化平台体系建设规划,助力重点学科加入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市场、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类产学研战略联盟等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与高校教学科研等管理部门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在提供信息、畅通渠道、搭建平台等方面做好合作对接服务,使重点学科与政府、企业开展广泛的项目合作,积极践行“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开展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研究,产出高水平成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学科链、专业链和产业链的对接,提升学科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6]
(六)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激励制度,为成果转化提供保障
创新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需要高校从规划设计、资金投入、政策支持、激励制度、管理办法、组织结构、团队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为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调整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健全和完善“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体制,完善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引导重点学科融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目标管理,将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及成果转化的整体目标,分解细化为各个学科的目标和学科带头人及团队成员的个体目标,科学确立个人与团体的目标、责任与利益,用岗位目标责任制将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与学校学科整体目标紧密结合,并把目标实现的结果同每个学科团队和学术带头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通过增加配套资金、减免自筹资金、设置专项奖励等多种形式,综合实施目标激励、奖励激励、榜样激励、团队激励等多种有效的激励办法,创新激励与约束制度,保障科研人员合理的利益诉求,充分调动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7]
综上所述,当前,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但是高校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还面临思想认识不到位、价值取向有偏差、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尤其是从学科建设管理角度深入开展成果转化工作研究和实践还比较少。创新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促进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增强高校重点学科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就必须从成果转化的主体和客体、意识和行动、过程与质量、管理与服务等多个维度开展扎实细致的工作,加强宣传引导,严格立项申报,提高指标权重,强化过程监管,做好对接服务,健全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 朱小平,刘毅.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3):232.
[2] 文少保.高校教育科研成果向政策转化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3(9):4651.
[3] 周济.以服务为宗旨 在贡献中发展——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2327.
[4] 成玉飞.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及评价研究——以天津市为例[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8.
[5] 李爱彬,王鹏,赵文闯.基于监理制的“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0):2630.
[6] 邱镔,罗嗣海.行业高校学科建设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 [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78.
[7] 杨潮,艳虹,刘红,等.高校学科带头人队伍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J].中国高教研究,2001(8):2930.
[责任编辑:赵玲]
Reflections on the Innovation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of the Key Disciplin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Jiansheng, ZHANG Qia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 key disciplines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s still facing lots of problems, such as poor awareness, deviation in value orientation, and im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To change and improve this situation, the innovation of its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badly needed. Meanwhil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and guidance, perform strict project declaration, improve the index weight, strengthen process supervision, promote the docking services, and perfect the management system. Only by doing that can college key disciplines ability in serving the socie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 really enhanced.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disciplines;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