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低年级孩子在“读数学”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5-12-17 01:54张佳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7期
关键词:读法读题解决问题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低年级孩子因识字量少,读题能力较差,影响了孩子解题的效果。那该怎样指导低年级孩子养成自己读题的习惯,从而逐渐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本文论述采用“点”读、“趣”读、“疑”读、“议”读、“情”读几种读题方式,让孩子们快乐地在读数学中逐渐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读数学;“点”读法;“趣”读法;“疑”读法;“议”读法;“情”读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42-02

教过低年级数学的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做题目时,很多孩子老师读题会做,可是老师一旦放手,自己答题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有时题目看了很多遍还是不知道如何答题;有时拿到题目就做,但是正确率不高。于是在教学中我开始思考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让学生“读”数学,让孩子们在“读数学”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又做了一些尝试。

一、“点”读法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识字不多,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在读题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一边用自己的手指点着一个个的字,一边与孩子们一起读。要求孩子们也像老师那样,用自己的手指边点边读;要求他们读一个字,手指点一个字,训练孩子们手口一致的读题习惯。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有部分孩子会走神,跟不上大家的节奏,只要老师耐心提醒,就能有效果。如果有图的话,还要观察图,把图和文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找题目中的关键词,经常地让孩子们找一找:在这个题目中,主要的要求是什么?你认为哪些字在这里很重要?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标记把它表示出来吗?比如:“把下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用4颗●在数位表上摆一摆,你能写出哪几个三位数”等,都要求学生细致理解题意。为了能准确感知信息数据及问题,我要求孩子们在读题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仔细,既不加字也不减字,对于读一遍还不能理解的题目,可以动手点出关键字眼多读几遍。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为学生理解题意、提高解题能力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二、“趣”读法

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接触重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不断地体验“一千克”和“一克”具体有多重,还举了很多例子。可是这样的教学总让我提不起劲,孩子们也觉得很无趣,开始时还是兴致勃勃的,可是到后来就是敷衍了。还有几个孩子干脆不听老师的要求自己玩自己的。所以有个别孩子一节课下来,还是不能很好地分清这两个概念。于是我想到了“读”,想到了孩子们动听的声音。我不是像往常一样让他们读题目,而是读“千克”和“克”这两个词。“一千克”比较长,我就让他们读1的音拖长点,比如“1——千克”,“一克”比较短,我就让他们读1的音拖短点,比如“1—克”。孩子们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节奏,俨然,数学课变成了音乐课,但是孩子们真的很开心,我听着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也觉得是一种享受。在应用时,由于读题的过程中把这两个词放进去读,用声音的长短区分了,孩子们看到“千克”和“克”就能很好地区分了。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数学是一门思维容量比较高的学科,相对于语文学科比较枯燥,缺少了一些趣味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妨试一下以“趣”读法,教师要想办法让读具有一点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愿意读,不由自主地利用读掌握数学知识。具体在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给“读”增加趣味性。比如可以用唱歌读、抑扬顿挫地读、用手打拍子读……读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分组读;还可以全班齐读。当老师给“读”加上乐趣后,学生就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了,他们不再认为“读”是枯燥的,相反,他们愿意“读”,也不由自主地从“读”中体会到数学知识,“读”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久而久之,读题的习惯已养成,理解题意的能力也随之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提高。

三、“疑”读法

在一年级下册数的组成的学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与15相邻的两个数是什么?”其中“相邻”一词孩子们不认识,更不知道意思,小眼睛迷茫地望着我,我将这个词注上拼音放大到黑板,让孩子先认字会读以后,再引导他们理解相邻的意思就是邻居,就像你座位前后离你最近的两个同学,这时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时出现这样的题:8+5=13 7+4=11 5+9=14 13-5=8 11-4=( ) 14-5=( ) 13-8=8 11-7=( ) 14-9=( )

我一开始就让学生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大部分的孩子都把眼睛看着这几题,另外有少数几个学生则在轻声地读,我又问了一遍:“你们发现这每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吗?它们之间藏着什么秘密?”又等了一会儿终于有孩子举手告诉了我,他刚开始也不知道这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秘密,但读了几遍后就发现了。我听后豁然顿悟,学生既然已经产生了疑问,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以疑导读。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就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题,这不仅大大节约了铺垫的时间,孩子很容易发现算式间的规律,也体会到自己解决问题的快乐。

以“疑”导读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要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在读的过程中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读,读完后再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读。孩子的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所以在“读数学”的过程中,以“疑”导读很重要,“疑”就好比是学生“读”中的指向标,给学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才能更好地发挥“读”的作用。

四、“议”读法

一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题:“每个篮球48元,我的钱正好买一个篮球,你猜猜我最多有几张十元的?”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正好”和“最多”两个词的意思,我一开始仍然是让他们读了两遍,然后提问:“‘正好买一个篮球是什么意思呢?‘最多有几张十元的又是什么意思呢?”于是让他们小组进行讨论,并且提出要求,当不明白时,可以继续把题目读几遍,再讨论,再读题……经过这样读读议议后,孩子们很容易就解决了这道题,而且还从讨论中学会了合作。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读数学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当老师希望学生能从“读”的过程中理解题意或发现规律时,往往“读读议议”的方式要比“读完汇报”的方式效果好。

五、“情”读法

二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例题:“在2008年奥运会比赛中的,中国运动员获得了100块奖牌,俄罗斯运动员获得了72块奖牌,中国比美国运动员多得几块奖牌?”教材不仅要求学生利用这一题列出算式,还要求学生从这道题中体会到民族自豪感。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孩子们能列出正确的算式,我先让孩子们把题目读了一遍,再告诉孩子们中国历届参加奥运会的故事,有个孩子插嘴说:“张老师,我觉得中国真了不起,我以后也要参加奥运会。”当我再次让孩子们读的时候,就发现他们读得特别有气势,这不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吗?孩子们像在语文课上一样充满感情地读书,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情感,体会到了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自从实施新课程后,增加了“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目标。比如“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例题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利用“数学课”来达到这些目标太难了,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意味。而“读”恰恰可以被我们的教学所利用。对于一些比较适合的内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读”的过程中。对于数学中这些恰当的内容,学生也自然能在“有感情地读”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感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让我们有感情地“读数学”吧!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是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读”就能对这些要求的达到起到促进作用。让我们勇敢地“读数学”吧!让我们的孩子在“读数学”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好数学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孙瑾.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读题的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2]程玉玲.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J].考试周刊,2012,(51).

[3]王石荣.培养小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DB/OL].道客巴巴论坛.

作者简介:张佳华,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法读题解决问题
心爱的读题猫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0”的读法和要领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