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爱霞
摘要:黎明景区是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君山国家公园最先开发的一个景区。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仍然处于旅游发展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丹霞地貌红砂岩上的植被遭到破坏,形成“生態伤疤”诱发水土流失并逐渐转变成生态脆弱退化区,加剧了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生态灾害,并且诱发伴生地质灾害。通过项目实施,完成“生态伤疤”及水土流失退化生态系统野外研究示范,以及生态修复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关键词:黎明景区“生态伤疤”;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1.研究区概况
老君山国家公园项目建设要依照规划目标保护优先原则实施,目前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工程开挖必然会形成一些裸露地表,对原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环境影响,丹霞地貌红砂岩上的植被遭到破坏将形成“生态伤疤”诱发水土流失并逐渐转变成生态脆弱退化区,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保护、修复或重建将加剧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生态灾害诱发伴生地质灾害,还容易造成有害物种入侵、压迫当地生物多样性。需要及时采取与当地植物区系保持一致的生态修复及恢复技术及工程措施,才能对生态环境及物种保护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目前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黎明景区建设开挖后形成了100000m2的“生态伤疤”,修复迫在眉睫。二是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将结合小城镇建设,对景区的民居及零散的村落重新规划建设,形成具有旅游综合功能的小城镇。而这些小城镇又多靠近景区黎明江(属长江的支流)建设,目前生活废水基本不经任何处理直排黎明江,污染流程短,对景区水系污染贡献较大,增加了进入长江的污染负荷。
2.国内有关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生态治理的研究现状
2.1保水剂在废弃矿山、高速公路岩石边坡应用研究。有研究显示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中用保水剂混合植物种子播种,结合其他土壤稳定技术,可以提高边坡土壤的存水量,使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并能够减少灌溉用水量和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2.2 喷播技术如客土喷播、厚层基材、喷混植生等工艺将保水剂作为主要的保水组分的应用。有研究显示目前保水剂的功能主要是集水、保水和节水,但是保水剂与水、土壤的相互作用、以及保水剂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的研究还不多,涉及岩石边坡的更少;涉及破碎体边坡生态治理的植物改良、生物抗旱保水材料等集成技术的研究经查新未见报道。
2.3云南小江流域生态恢复的研究。张桂香等在云南东川小江流域生态环境初探及保护对策,研究中以小江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希望做到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林型、树种单一,无技术方法解决陡坡如何改良后再用于耕作等问题[1]。马黎等在东川小江流域植被恢复治理初探研究中认为加强小江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泥石流是整个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2]。
2.4关于破碎体边坡生态治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应用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目前国内对于保水剂在边坡生态恢复的应用研究,已有文献报道,如:李阿根“保水剂及其在岩石边坡生态恢复中的应用”,保水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超强吸水、保水能力的高分子聚合物,制作原料主要是石油产品,认为在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制造成本较高。今后的趋势是应开发出廉价并且吸水能力强、吸水速度快、持效性长的保水剂产品。
“应用Vetiver生态恢复技术治理与稳固喀斯特石漠化边坡的研究”,本文应用Vetiver等高植物篱技术治理与稳固昆明九乡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病害边坡,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良的先锋植物——Vetiver生态恢复工程,明显发挥出了防止侵蚀、稳定边坡的作用,且大大改善和恢复了喀斯特石漠化病害边坡的生态环境,通过试验充分验证了生态治理工程技术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王道杰[3]等以小江流域干热河谷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人工降雨试验,应用对比研究方法对植被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植被延缓雨水汇集、截流拦沙、增强土壤入渗等生态功能效应显著。但是,尚无在丹霞地貌国家公园破碎体及水土流失冲刷体形成的砂碎石裸坡以上述集成技术进行生态修复的研究报道。
目前国内外尚无在破碎体及水土流失冲刷体形成的砂碎石边坡通过上述集成技术进行生态修复的研究及报道。
发达国家由于有较好的法律体系保障生态环境不被大规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不会产生以上背景特征的生态治理技术难题,加之经济发达,工程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劳动生产率、综合利用率、能耗指标等综合能力相对都较先进,通过常规“硬”工程手段就可以解决。采用较低成本的生态治理技术解决以上技术难题方面国外发达国家与我们均有一定差距。
3.土流失退化生态系统以及植被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在2200米海拔高度以悬移质颗粒(破碎结构)为主的贫瘠、干旱的泥岩、沙岩、碎石滩、坡体等退化生态系统中,开展特定环境条件下野外驯化经生物技术改良的先锋植物,再通过特异性微生物载体嵌入、根际改良集成技术研究运用促进改良种先锋植物在极度贫瘠砂岩、泥岩破碎结构中快速生根定植,展示该集成技术促进植物根系在贫瘠、破碎泥岩中快速定植促进生态修复的效果及抗干旱、改善破碎体生态结构稳固坡体的生态防护功能,获得实验地持水量增加进程参数。
3.1地表部分。景观效应,成活率达到90%以上,3-4个月植株生长高度达到30-50厘米,一个生长周期(一年)能达到1米以上;单丛分蘖数达到3-5株。
3.2地下部分。测试利用驯化好的先锋植物建立深达0.6米至1.2的高密度根系网络系统,阻止地下土岩的松动与流失,恢复松散堆积物的内聚力,固土保水,防止滑坡,使之表层“土壤圈”向可植性土壤转化的可能性,自行恢复3种以上本土植物。
3.3在等高绿篱带的中央地带。建植根据护坡或固坡要求而选配出相互兼容性好的本土植物,功能上形成地表浅层生物网及地被植物系统,形成稳固的“土壤圈”,达到渐进的缓解-增加-动态平衡的持水,并能抵御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该体系建成一年后分解水流的同时能使其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分别下降60%和70%。涵养持水分达68%以上。第三年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分别下降70%和85%,涵养持水分达80%左右的动态持水平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桂香,王士革.云南东川小江流域生态环境初探及保护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50-52.
[2]马黎.东川小江流域植被恢复治理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2004(7):125-127.
[3]王道杰,崔鹏,朱波等.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技术及生态效应——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5):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