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GDP变化情况的统计分析

2015-12-17 08:42曹灿,李俊,陈丽
关键词:聚类分析产业结构

武陵山区GDP变化情况的统计分析

曹灿,李俊,陈丽

(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以武陵山区经济建设为核心,研究该地区的GDP增速、动态度、3个产业的变化、人均GDP的极差和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极差值率,应用聚类分析方法总结其经济发展特点,对武陵山区脱贫致富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武陵山区;GDP;产业结构;动态度;聚类分析

文章编号:1007-2985(2015)05-0071-06

收稿日期:2015-05-16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项目(JSU-CX-2013039);吉首大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JD12035)

作者简介:曹灿(1979—),男,湖南衡山人,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排队论及其应用、保险风险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cnki.jdxb.2015.05.016

区域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有如下几个方面[1]:单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和区域经济研究方法研究.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区域经济学作了一些相关调查研究.韩兆洲[1]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计测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冷志明[2-3]分析了省区交界地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障碍和原则,并提出省区交界地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吕洁华等[4]建立了区域循环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地评价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情况.吴玉鸣等[5]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说明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徐建华等[6]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2个方面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鲁凤等[7]对1978—2001年间全国各省区人均GDP的格局及其空间动态演变进行分析和研究.那书晨等[8]对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济、环境、人力资源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也有学者对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作了研究.王兆峰[9-11]从湘西州生态经济、湘鄂渝黔边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武陵山区资源的优势和劣势等方面,对武陵山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研究.谢庭生[12]研究了武陵山区贫困的原因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加快脱贫与发展的规划设想与对策.麻学锋[13]等提出了武陵山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指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武陵山区旅游业竞争力的一种新的战略模式.王发坤[14]得出应加强武陵山区域的协调与合作,确保区域各种旅游资源的传承性保护和合理整体性开发利用的结论.白晋湘[15-16]提出了发展山寨经济应从山寨这一特殊区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山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基于协同的武陵山区区域农业品牌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

笔者从单个经济区域(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入手,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经济发展情况,并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 研究目的和方法

1.1 研究目的

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在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笔者以武陵山区为案例,通过查找该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应用聚类分析、动态度分析等相关统计方法,研究1978—2013年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差异的变迁轨迹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武陵山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方法

分别从GDP的增速、动态度和3个产业的变化情况分析武陵山区经济变化情况.对于经济的区域特性,主要从武陵山区人均GDP的极差、标准差、极值差率和变异系数这4个方面来度量武陵山区经济差异性.将武陵山区71个市县分成4类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地区,应用K均值聚类分析经济发展状况.

对于价格因素的影响,采用不变价格进行计算,对武陵山区经济做出较深入、全面的研究.

2 资料选取

武陵山区与其他的省(市)相比存在明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一方面表现为武陵山区是中国主要的多民族聚居地;另一方面,武陵山区包含的省(市)分别属于4个省(市)交界地段,相对而言比其他省(市)更加复杂.根据文献[18],通过对武陵山区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选取该区域中6个城市(即恩施州、张家界市、怀化市、湘西州、黔江区和铜仁市)进行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湖南省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贵州省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和湘西州统计局.在宏观经济分析中,选用1978—2013年以上6个城市的经济数据,以文献[8]为基础,选取2个指标,即 GDP(亿元)和人均GDP(元)作为研究对比分析的指标;对于聚类分析,选取的数据是2013年武陵山区71个县区的经济数据,选取8个指标,即总人口(万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GDP(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财政总收入(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作为聚类分析的指标.

3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3.1 从增速分析经济变化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怀化市经济从2011年开始就比湘西州经济总量大、增速快.2011—2013年,湘西州经济总量分别比怀化市少476,603,692亿元,增速分别慢3.1%,3.7%,6.3%.相比之下,张家界市从2011年就一直紧逼湘西州经济总量.2011—2013年,张家界市经济总量分别比湘西州少63,59,53亿元,但经济增速分别比湘西州快3%,0,2.1%.照此发展,二者差距将会越来越小.恩施州、铜仁市在2011年经济普查之前有几年总量小于湘西州,现在追赶上来了,但差别还不大,却有拉大的可能.至于黔江区属重庆直管,虽然总量一直低于湘西州,但是在增速上平均领先湘西州8.3%以上;2011—2013年,黔江区经济总量分别低于湘西州232,250,251亿元,而黔江区的增速分别高于湘西州8.5%,7%,9.1%,其差距将逐步缩小.

表1 武陵山区主要城市GDP对比情况 总量,增速

3.2 从GDP的动态度分析经济变化情况

选取1995—2012年武陵山区主要城市的GDP,将这些地区的各年地区生产总值按照可比价格进行处理,计算得到1995—2012 年武陵山区主要城市GDP 动态度[19].由于黔江区的行政归属经历了几分几合,在此未对其进行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GDP动态度最大的2个地区是铜仁市和张家界市.这说明在这几个城市中铜仁市的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张家界市.主要原因有:第一,这两座城市起点低,1995年二者GDP分别是37.09亿元和28.80亿元;第二,铜仁市充分利用独特的矿产资源,并对其进行积极开发;张家界市作为湖南省5A级旅游城市之一,近几年旅游业发展较好.对比可以发现,怀化市GDP动态度最小,说明自1995年来该市发展略慢于其他城市,需对其经济进行适当分析,调整经济发展策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表2 1995—2012年武陵山区主要城市的GDP动态度(可比价格计算)比较 /%

3.3 从3个产业分析GDP变化情况

以湘西州为例(表3),2013年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首先,从贡献率看,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109%,拉动GDP增长4.3%,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81.3%,拉动GDP下降0.7%,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为9.6%,拉动GDP增长0.4%.2011—2013年,除了怀化市和黔江区,其他城市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已上升到整个经济半壁江山以上,第二产业继续萎缩,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降低;其次,2013年湘西州第二产业增速出现负值,这属历年来罕见,可以看出湘西州经济发展的确出现较大困难.执政者应该认真分析近几年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并逐步进行改进.同时,笔者下一步将研究湘西州经济发展情况,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从表3可以看出,怀化市和黔江区的三个产业占GDP的比例是“二、三、一”结构,铜仁市的产业结构是“三一二”,其余的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都是“三、二、一”.“三、二、一”结构是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那为什么在武陵山区是“三、二、一”结构,却不发达呢?甚至还落后于沿海地区呢?这将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表3 武陵山区主要城市各个产业增长值对比情况

续表

3.4 从人均GDP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能够得到客观准确充分的反映,尤其对于实证研究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一般而言,除了居民收入以外,人均GDP是最常用的指标之一,而且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人均GDP指标最适合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用极差、标准差、极值差率、变异系数[17]等指标对其进行分析.

从图1—4可以看出,极差、标准差、极值差率和变异系数这4个指标1978—2008年变化平滑,但自2008年后极速下降,这主要是受自2008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除2010年前后,其他阶段极差逐年扩大,且呈加速扩大态势.1978年极差只有179元,2012年扩大到7 825元,2012年比1978年扩大了43.7倍,平均每年扩大1.29倍.1978—1994年,极差扩大了6.8倍,平均每年扩大0.43倍;1995—2012年,扩大了4.9倍,平均每年扩大0.71倍.这说明武陵山区的人均GDP的极差呈平稳加速扩大的趋势.

标准差与极差的变化趋势比较接近.1978年标准差为20.48元,2012年扩大到1 130.05元,2012年比1978年扩大了55.17倍,平均每年扩大1.13倍.1978—1994年,标准差扩大了6.6倍,平均每年扩大1.14倍;1995—2012年,扩大了6.4倍,平均每年扩大1.13倍.这说明武陵山区的人均GDP的标准差1978—2008年呈平稳加速扩大的趋势,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变化较大,贫富差距逐步加大.

从图3,4可以看出,变异系数和极差值率在总体上都是呈现波浪式.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不同,1978—1984年和1985—1992年是倒“U”形,1993—2007年是小波浪式平稳,2008—2012年是顺 “U” 形,前3次波动都是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异常值.

图1 1978—2012年武陵山区人均GDP极差

图2 1978—2012年武陵山区人均GDP标准差

图3 1978—2012年武陵山区人均GDP变异系数

图4 1978—2012年武陵山区人均GDP极值差率

4 聚类分析的结果

抽选2013年武陵山区71个县区的经济数据,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这71个市县区分成4类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地区,结果详见表4.第1类是经济发达地区,有7个地方;第2类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有5个地方;第3类是经济较贫困地区,有15个地方;第4类是经济贫困地区,有44个地方.武陵山区的经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发展,虽然其第三产业占的GDP比例大于第二产业,但是第三产业包含47个大类的产业,而第二产业仅包含4大类,两者的差距比例不大,主要是工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而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比较发达,新兴的行业对GDP的贡献不足,无法带动经济发展.

表4 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状况差异

第1类在8个指标的各个得分比较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总收入的得分最高,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重庆市;第2类总人口的得分最低且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分最高,这类地区分布比较均匀;第3类人口得分最高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分最低,属于较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邵阳市;第4类的8项得分均为负数,属于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湘西州、遵义市、怀化市和宜昌市的3个县.

4个类别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说明此分析法能够较好地对71个地区进行分类和描述.武陵山区经济发达地区是重庆市,贫困地区主要聚集在湘西州、遵义市、怀化市和宜昌市的3个县.

5 讨论

对武陵山区中6个城市的GDP和人均GDP进行分析,从GDP的增速来看,较快的是黔江区和铜仁市,较慢的是湘西州和张家界市.GDP动态度最大的是铜仁市,经济增长较快的2个城市是铜仁市和张家界市.从3个产业分析武陵山区经济结构可知,该区大部分区域的产业结构是“三、二、一”,但经济并不发达.从人均GDP来看,该区的人均GDP的极差和标准差都呈平稳加速扩大的趋势.变异系数和极差值率的变化在总体上都是呈现波浪式,变异系数在0~0.3之间波动,极差值率在1.5~2.5之间波动.应用聚类分析,将武陵山区71个县区共分为4类,其中发达地区位于重庆市和中方县、碧江区,贫困和较贫困地区分别在湘西州、遵义市、怀化市和邵阳市.

仅从收集数据出发,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武陵山区贫困原因,总结如下:(1)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武陵山区经济总量少,基础薄弱,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这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2)武陵山区整体规划不完善,很多地方经过多次整合,行政区域经过几分几合,经济发展政策执行时间短,效果较差;(3)由聚类分析的结果可知,武陵山区经济发达的地区只有7个区县,而贫困和较贫困的地区有59个区县,贫困地区所占比例为83%以上,贫困的范围过大是导致该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4)由近3年湘西州第二产业的发展出现负数可知,近年来该地区的经济政策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需作出适当调整.

针对上述贫困原因,对于武陵山区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针对武陵山区行政区域多次调整,经济政策执行时间短的问题,应及时做好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为经济腾飞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例如正确执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充分发挥铜仁市及周边地区的矿产资源优势,科学合理的发展武陵山区矿业,发展资源深加工企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3)武陵山区作为全国典型的老少边穷民族地区,利用已经形成的“张家界—凤凰—梵净山”黄金旅游线路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实施旅游产业集群战略,带动武陵山区经济的全面发展[13];(4)以经济较发达的重庆市、中方县和碧江区为中心,利用其经济发展优势,带动周边经济发展;(5)怀化市是中西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要充分挖掘其经济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其交通便利的优势,建立武陵山区物流中心,尽早摆脱经济增长较慢的束缚,进一步促进武陵山区经济腾飞;(6)针对湘西州近3年第二产业出现负增长,说明近年来经济发展政策已经不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应该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调整产业结构,制定更加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方针.

对于整个武陵山区而言,经济远远落后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该片区的经济发展也需政府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韩兆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计测度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0.

[2] 冷志明.中国省区交界地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05(4):74-77.

[3] 冷志明.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5):5-10.

[4] 吕洁华,安云芳.区域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与综合评价研究[J].学术交流,2009(3):106-110.

[5]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4):654-659.

[6]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57-68.

[7] 鲁凤,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4-52.

[8] 那书晨,邓露.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88-90.

[9] 王兆峰.湘西自治州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简论[J].生态经济,2001(10):69-72.

[10] 王兆峰.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122-125.

[11] 王兆峰.武陵山区的优势、劣势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3):52-54.

[12] 谢庭生.湘西武陵山贫困地区脱贫与发展[J].经济地理,2000,20(1):43-47.

[13] 麻学锋,吕白羽.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6-8.

[14] 王发坤.武陵山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1,184(4):24-26.

[15] 白晋湘.基于协同的武陵山区区域农业品牌发展战略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7(3):93-95.

[16] 白晋湘.山寨与山寨经济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48-51.

[17] 王启仿.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与检验[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

[18] 百度文库.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EB/OL].[2012-05-30].http:∥wenku.baidu.com/view/7fda18ed172ded630b1cb621.html.

[19] 岳树岭.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格局发展的动态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2(11):102-105.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GDP Changes in the Wuling Mountainous Area

CAO Can,LI Jun,CHEN Li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Hunan 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Wuling mountainous area as the research core,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GDP growth,dynamic degree,the changes in three industry,the rang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per capita GDP,variable coefficient and range rate.The clustering analysis method is applied to obt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some suggestions on overcoming poverty and achieving prosperity in this area is proposed.

Key words:Wuling mountainous area;GDP;industrial structure;dynamic degree;clustering analysis

(责任编辑向阳洁)

猜你喜欢
聚类分析产业结构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基于聚类分析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研究
“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统计一套”表辅助决策模式研究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