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文
(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七队,黑龙江绥化152000)
浅谈矿区进行物探测量测网布设的基本原则
王俊文*
(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七○七队,黑龙江绥化152000)
矿区布设物探测网是实现物理探矿方法的基础。其各种工作方法在进行工作时都需要测量工作配合,以便在工作现场及时而准确地按照物探工作的设计,确定测网的形状和测点的位置。从测网密度和工作比例尺的选择、测网基线测线的关系和编号等方面进行了原则性的阐述。以期在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的物探工作要求,选择合理的工作方法,加快作业进度。并对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在物探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物探测量;测网布设;基本原则
矿区布设物探测网是实现物理探矿方法的基础。物理探矿方法是根据不同岩石或矿石的物理性质,如磁性、导电性、密度以及弹性等的差异来进行找矿的。常用的物理探矿方法有:磁法、电法、重力、地震及土壤金属量测量等几种。而各种工作方法在进行工作时都需要测量工作配合,以便在工作现场及时而准确地按照物探工作的设计,确定测网的形状和测点的位置。并且在工作结束后,依据国家大地控制点对测网进行连测,提供测网的平面位置及高程位置。
物探测网是由若干条互相平行的测线和测线上一些等距(或不等距)的测点组成,测点与测点的间距称为点距;测线与测线的间距称为线距。由测网的点、线距即构成测网的密度,通常以线距乘点距来表示,如:线距为100m,点距为50m,则该测网的密度为100m× 50m。物探测网的位置、大小、形状、密度和基测线的方向等,是由物探、测量、地质技术人员根据任务和地质条件等因素来设计的。
测网密度和工作比例尺有密切的关系,当测网密度确定后,其工作比例尺也就随之而定。在实际工作中,选择测网密度的原则是取决于物探工作目的和需要查明的矿体种类等因素而定。如普查时应使线距小于异常的长度,点距应使每个异常上能有2~3个测点(仅有一个测点有异常时,成为突变点,不能圈定异常);详查时,点线距的大小应能使所获得的异常资料能圆满的圈定和解释异常,或能做出定量推断。即普查或异常规模大时测网密度要稀一些,详查或异常规模小时测网密度应适当加密。在同一测区内,如有几种物探工作方法同时配合工作时,应尽量采用同一密度,同一方向的测网,以减少测量工作量,又便于各种物探方法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关于工作比例尺的确定,在一般情况下,测网线距为工作比例尺分母的1/100,点距则为线距的1/2~1/10。下面列出几种矿区常用的比例尺物探测网点、线距的关系,见表1。
表1 几种矿区常用的比例尺物探测网点、线跑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表1数据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物探工作设计要求而定。物探规范规定,在个别地段,为更准确地圈定和解释异常,可以适当加密点线距。
物探测网的形状取决于地质体水平投影形状(异常形状),通常设计成长方形、正方形,也有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成不规则的直角闭合圈图形的。在进行大面积工作时,也有以图幅内坐标方格线作为测区内测网布设依据的。不论测网是什么形状,其转折处均为直角,外轮廓均由直线封闭。物探测网中应设置基线,它是物探测网施测的依据,应按矿体走向在实地测设。基线上按等间距布置一系列的点(间距等于线距)基点,基点是测线的起闭点。测线与基线垂直,在测线上按规定点距设置物探观测点。测网的编号以分式表示,分母表示线号,分子表示点号,如500/100即表示第100号测线的500号点。
实际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编号形式,以普查区1∶10000比例尺、线距100m、点距20m为例。通常将主矿体、主异常或整个普查区域较中心的位置设为0线。线号以0线为中心,以8的倍数按奇偶数向两侧展开。一侧为0、8、16、24、32……;另一侧为0、7、15、23、31……。这样一来至少可以保证线距加密到25m时不会重号,保持测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便利于后期有可能接续进行的详查、甚至勘探工作。点号一般以连续偶数的形式出现,这样可以保证点距能够加密到10m或至5m。线号、点号一般应遵循东大西小、北大南小的原则,这样有利于现场工作人员整体把握测区的方向感。线号以奇偶数编号的应将偶数线置于测区的东侧或北侧。
物探测量与其它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基本相同,但由于物探测量是在现场配合物探工作,其被动性随着测网密度的增加而更为突出。因此,物探测量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物探工作要求,选择合理的工作方法。在满足《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的情况下,物探测网的基线以较高的精度施测,而测线则以相对较低的精度施测,以期在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加快作业进度。所以,在开始工作前,应根据物探工作的设计,编写物探测量工作设计书及拟定各种作业方案。另外在物探测量工作中,除了进行一般的平面和高程测量以外,有时还要进行某些特殊的工作,例如地震勘探中要测量天文方位角,重力测量中要测定点的水准高程等。这些都进一步突出了物探测量工作被动性这一矛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例如陀螺全站仪、GPS RTK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在物探测量中的应用等等,使测量工作的生产技术条件更加适应和满足物探工作的发展。
[1]霍宇柱,等.地质勘探工程测量[M].测绘出版社,1979.
[2]岳兆定,等.物探测量[M].地质出版社,1981.
[3]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S].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4]张正禄,等.工程测量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P631
B
1004-5716(2015)09-0139-02
2014-08-14
王俊文(1967-),男(汉族),吉林公主岭人,工程师,现从事地质测量生产与技术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