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荣,康霞,戎来
(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现状与创新思路
——以河北经贸大学“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
李桂荣,康霞,戎来
(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①如后文所述,在我国,“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经过了从精品课程到精品开放课程两个阶段,其中后者又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为行文方便,本文将其统称为“精品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国内外精品课程建设已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到了“开放教育”的新阶段,且商业组织的渗透日益明显。但目前我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还存在重开发轻维护、缺乏个性及交流平台不足等问题,亟需在建设理念、建设内容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创新。有必要结合河北经贸大学省级精品课程“中级财务会计”的实践,阐述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方面的新思路。
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开放课程;资源共享;微课
精品课程建设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构建了服务各高校甚至全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数据库,对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功不可没。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教育环境的变化也对精品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精品课程建设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当前我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河北经贸大学“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阐述创新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一)国外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回顾
麻省理工学院(MIT)以“让全世界的人了解我们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口号,于2001年启动了OCW(Open Course Ware)项目,承诺将所有课程公开,内容包括各门课程的阅读文献、教学大纲、课下练习及部分课程视频等。MIT OCM被世界各高校公认为开放课程项目构建的事实性标准,[1]并积极效仿。耶鲁大学提出“让全世界人知道我们的优秀教师是如何上课的”,精心制作课程的音频视频、解说词、教学大纲,甚至教师背景介绍和课堂风采等,将开放课程提升到了“精品”标准。这种选择学校最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展示的做法,也成为我国多数高校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日本高校受MIT OCW的影响较大,但在此基础上更加突出“加强教师间交流”的功能定位,因此对教师资格没有太多限制,只要是本校教师,其所授课程均可申请加入开放课程网站。日本的部分高校还将精品课程项目定位为“保留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传承”的重要手段,对即将退休的教师拍摄其最后一学期的课程,并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学资源与财富予以保存和公开。[1]
随着开放课程项目建设浪潮席卷全球,各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哈佛大学“幸福心理学”通过商业化的包装,辅以精良的制作技术,并以“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听得懂”的课程定位,拉开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新序幕。受此启发,我国也于2011年提出了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课程开启了“慕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时代的新纪元,其以网上学习为平台,将Web2.0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模拟出了类似课堂教学实境的网上学习环境。2012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两名教授创建Coursera公司,为全球高校提供慕课平台。哈佛大学与MIT紧随其后合作创办了EDx非营利机构,也提供同样的服务。随着各大高校的相继加入,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商业组织对精品课程在技术、市场上的不断渗透,“开放教育资源”逐步过渡到了“开放教育”的新阶段。
(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我国的发展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并着手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2007年,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再建3000门精品课程。[3]2011年5月,教育部又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计划在未来五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4]由此,国家精品课程向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正式启动。2012年12月,教育部又启动了“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5]同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本科)公布实施。
(一)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笔者以“精品课程”为题名关键词,对中国知网(CNKI)2003年1月~2014年12月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剔除报纸报道等相关性较弱的文献后共得到相关文献6875篇。从数量和内容两方面进一步分析,可发现已有成果呈现出如下特征:
1.研究成果数量丰富,并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推进过程相吻合
表1列示了2003年以来有关精品课程方面的文献在各年的分布情况。不难看出,在数量上,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启动初期成果较少,但2004年尤其是2007年提出再建3000门课程后逐年递增,至2010年达到最高值。可见,对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各高校及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2011年以后文献数量有所下降,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二是2011年推出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研究主题有所转变。[6]
2.研究主题丰富多样,研究内容日益深化
已有成果按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方法变革、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更新、课程框架和网页设计等;(2)精品课程应用现状调查,包括整体评价和具体课程的个案分析等;(3)精品课程相关机制,如技术支持机制、激励与评估机制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4)精品课程与其他项目的结合,如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等。可见,随着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拓展和深化。
表1 2003~2014年CNKI有关精品课程方面的文献分布情况
(二)精品课程应用现状
笔者通过访问有关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并在高校师生中发放问卷,对精品课程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从中发现了一些普遍性问题。
1.重建设,轻推介
目前高校精品课程项目主要集中在建设上,但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将项目建成后,对后续应用缺少足够的推介和支持。在对某省属高校学生使用精品课程情况调查后发现,使用精品课程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所占比重很低,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未或很少进行在线学习,部分教师很少使用精品课程资源,个别学生甚至不知道本专业有精品课程。可见,课程团队向使用者及潜在的使用者进行宣传和推介的力度不够,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和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不接纳。另一方面则与学校、教师对精品课程的认识有关: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只是将其视作一项任务甚至一项荣誉,一旦建成便大功告成不再持续投入。
2.重初始开发,轻后续维护
纵观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少数高校是由课程团队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制作完成,其他多是课程团队与学校电教中心联合制作,或者是由学校提供统一的课程平台,课程团队负责填充具体内容。[7]上述模式的共同弊端是自上而下的封闭建设导致“建——用”分离:课程网站建成后,主要由团队成员对网站资源进行后续管理和维护,而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则处于被动状态,缺少参与课程网站建设和后续维护的渠道。而现行的评估机制也只将重点放在初始建设方面,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监督机制。调查显示,精品课程网站一旦建成,只有两成的团队成员会经常访问和进行资源更新,剩下的或者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访问,或者根本就不访问,资源更新就更谈不上了。
3.重框架建设,轻个性开发
随机点开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课程链接,可以发现同类课程基本采用相同的模板,模块构成也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相应的内容,导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由此可见,多数项目团队只是机械地依据教育部发布的精品课程建设规范标准和评审标准进行准备,并未结合课程特色和教学团队的专长进行有特色的开发。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现行的评价标准不尽合理:一是对课程团队的特色和创新重视不足,过于僵化的评价标准束缚了教学团队的创造性。二是评价标准大多是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而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即对“学”重视不足。如有些评审指标将重点放在了团队负责人和成员的科研成果上,而对教学能力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但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不从“学”的角度考虑问题,自然难以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导致多数学生在点开课程链接后只是简单地浏览一下课程框架,下载老师指定的作业或课件后就匆匆退出,精品课程并未发挥其本应具有的价值。
4.重师生互动,轻教师间往来
绝大多数课程网站在支持学生参与互动方面竭尽全力,如在线答疑、讨论平台和教学互动等模块界面友好、功能丰富,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与合作式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但教师之间互动的渠道几乎为零。而教师间沟通平台的缺失不仅使教师之间相互借鉴、互为提高的目标难以实现,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或加剧了精品课程网站推广效率不高、运用效果不佳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尽管目前精品课程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有些是因评价指标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外在因素所致,但显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课程团队,不应将上述因素作为课程开发、利用质量不高的借口和托词。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中级财务会计”2009年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2013年被评为首批河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精品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精品课程的开发与维护、如何切实发挥精品课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
(一)深化认识,切实发挥团队的合力
精品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维护不及时,除了评价体系不合理之外,团队成员对精品课程的作用认识不足、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建设的准备阶段,学院就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41岁,包括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共8人在内的课程团队。团队中每位成员均有自己的专长:有的理论功底扎实,有的精通会计实务;有的课堂教学幽默风趣,有的擅长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尤其是其中有两名擅长网页制作、网络课堂开发与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师,从而保证了课程网站的动态更新。在团队组建之初,学院组织团队成员参加相关培训并与专家交流,使其深刻理解精品课程应有的职能、作用及其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乃至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团队成员对精品课程建设、推介、应用和维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课程建设和后期应用过程中,通过定期召开团队成员交流会,及时反馈发现的新问题,群策群力,不断完善课程资源。
(二)借助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加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与推广的力度
教师在精品课程推广与应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网站建成后,除在校园网主页、教务处主页设计了专门的链接外,学院还以学校正在大力推进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教师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使用。教学范式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转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比如,为了解决学生预习时抓不住要领、预习效果不佳问题,课程团队精心编写了导学案并上传至课程网站,其内容不仅包括各章节的知识要点和重点难点分析,更列举了大量启发式、讨论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大大提高了预习效果和课堂效率。如此一来,学生受益,广大教师也有足够的动力进行精品课程推广,精品课程资源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三)多角度入手,构建突出课程特色的网络平台
针对目前精品课程网站缺乏特色不足、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团队结合课程特点和自身优势,设计了独具特色的模块。如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精心编写了阅读材料,并在维护阶段根据会计改革的最近趋势及时对其进行更新、补充;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根据课程的重要知识点精选了国内外上市公司几十个有代表性的案例编写了案例库;还将与本课程直接相关的学校每年举办的财务报告分析大赛决赛视频和分析报告文档上传至课程网站,此举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学生需求,从方便学生入手整合资源
时至今日,精品开放课程已不再是单纯地展示学校和教师的水平,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为此,“中级财务会计”团队坚持将能否满足学生“学”的需求、资源的使用效果如何作为评价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从细节入手,根据学生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如将教学内容细化,各章分别按导学案、重点难点指导、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拓展阅读、案例库、作业与习题等进行列示,方便学生快速找到所需内容,提高效率。同时,坚决摒弃项目完成即高枕无忧的错误思想,将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固定为一种常态化制度,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后续维护的重要参考标准。
(五)方便教师,增加教师间往来功能模块
考虑到教师间的沟通与师生间的沟通在内容、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即教师间主要是对“教的经验”进行分享,旨在教师间相互借鉴和提高。而师生间主要是对“学的困惑”进行沟通,旨在为学生答疑解惑,“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团队拟在维护阶段增设专门的教师交流平台,使精品课程网站由单纯支持学生学习,发展成为既支持学生学习,又支持教师间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分享的网络平台,从而促使课程网站日臻完善。
[1]汪琼.国外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定位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3):8-9.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S].教高[2003]1号.
[3]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S].教高[2007]1号.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S].教高[2011]8号.
[5]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通知[S].教师厅[2012]6号.
[6]王娟,孔亮.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8):95-99.
[7]秦炜炜.国家精品课程发展十年现状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13(8):53-57.
G434
A
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GJJG069);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教学研究立项项目(2014JYY01);河北经贸大学2010年教学研究立项项目(A3044601)
李桂荣(1970-),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