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隆
(安庆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11)
儒家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周 隆
(安庆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摘要:儒家优秀文化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教学理念,对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要发挥好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促进儒家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关键词:儒家优秀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优秀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丰富的精神价值。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发挥主阵地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1]
一、儒家优秀文化的意义与地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日益增强。近些年来,那种鄙薄传统文化的浮躁肤浅也在渐行消退。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20世纪的严厉批判之后,已然走过低谷,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习近平在2009年中央党校春季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3]国学大师汤一介教授指出“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民族的复兴的过程中,而民族的复兴要以民族文化的复兴为精神支柱。”[4]教育家杨叔子院士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时谈到:“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其中很关键的是建立一个对儒家思想的完整印象。…… 只有相信中国经典、儒家思想的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才能建立相应的信念: 立志按照中国经典、儒家理论提升自己的修养, 按照其提示的路径、方法去努力学习, 深入思考, 认真践行, 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5]儒家优秀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精神资源和教育资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有机结合,提高民族文明的素养,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新时期,我们应当科学理性地认识儒家优秀文化的意义与地位,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思考儒家优秀文化对现代社会乃至当今世界所能提供的贡献。
二、儒家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在当前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儒家优秀文化的特质和思想内涵,从长远的战略目标出发,寻求民族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结合,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儒家优秀文化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务必使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和党的优良传统、树立爱国奉献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掌握现代化建设本领,成为所有大学生校园的主旋律。”[6]儒家优秀文化非常重视修身立德、诚信笃志等方面的人文教育,包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别在新时期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着共同的契合点。其一,儒家优秀文化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个人修养,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慎独”和“自省”是儒家思想中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慎独”、“自省”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个人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儒家优秀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加强全体公民特别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法宝。其二,儒家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天下为己任,其忧患意识的对象是国家、社会和民族。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从儒家优秀文化中汲取教育素材,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大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祖国复兴大业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神圣感。其三,儒家优秀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儒家优秀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教学理念
儒家优秀文化中有关教学相长、学思结合和重视实践等施教方法与原则,对当今教育教学仍有重大影响力,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儒家伦理思想注重人、肯定人的价值,注重人格尊严。“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7]我们要从儒家优秀文化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提倡尚德,注重德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学习,努力挖掘和完善个人道德修为,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水平,还应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用真挚地爱心来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得到教育,把学生由受教育者逐渐转变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儒家优秀文化还重视环境对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影响,良好的环境可对一个人的品格形成起到春风化雨般的陶冶作用,积极提倡教育者主动创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受教育者健康成长。
(三)儒家优秀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高校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开展儒家优秀文化教育,是弘扬中华文化的迫切要求,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儒家优秀文化不断得到整合、发展和创新,其中蕴含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体系较为完善,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好教材。儒家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有对全体社会成员一般性的道德理念和方法要求,也有针对其他不同群体提出的具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些德育成果不仅内容丰富、翔实,而且事例具体、言简易懂,便于大学生学习。通过不断调整、完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我们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先进性教育和普遍性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分层教育和分类教育,使大学生易于接受,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是该社会文化含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该社会的文化含量推向新的水平;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环境,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离开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最主要的特定的支撑。”[8]儒家文化突出以德为先,注重德教的教育原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德育人的教育主张,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儒家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发挥好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儒家优秀文化的内涵,有效发挥儒家优秀文化的教育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
(一)提高教师的儒家优秀文化素养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在加强和深化大学生儒家优秀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素质高低是决定因素。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才能把儒家优秀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建立一支具有很高社会主义理论水平,又有较深厚的儒家优秀文化素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这就要求高校优化课程设计,着力建设一支从事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通过在职或脱产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并引进专门人才,以保证儒家优秀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其次,注重教师软实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教师的治学态度、道德修养,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教师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躬身实践,善作表率。此外,要强调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大学生的在校生活中,辅导员是学生入校后的第一任人生导师,处在一线的辅导员的知识水平、人格魅力和工作方法都会对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要对辅导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专项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其自我教育意识;另一方面,要严把任职关,在辅导员岗位的招聘时,优先选聘思政教育等专业的毕业生,从教育源头上做好充分准备,打造一支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在弘扬儒家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是有效实现儒家优秀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和自主构建相结合,启发和引导是关键,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1.增强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价值的认识
当前,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价值普遍认识不足,这对于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义重于利的价值观念都是源于儒家优秀文化的宝贵资源,我们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合理引导和激发,有步骤地进行宣传教育,并将重道德、会做人的儒家优秀文化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切入点,增强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价值的认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自觉树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远大志向,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2.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在儒家优秀文化教育活动中,应主动认识和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内在的道德需要和思想自觉,体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参与性,通过各种各样的儒家优秀文化活动体验,大学生逐步融入儒家优秀文化教育工作中来,自觉接受儒家优秀文化的熏陶,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提高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身上蕴涵着一定的主体性,在儒家优秀文化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好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省”与“知行统一”等儒家文化要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以“积善行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修身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良好人格。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要身体力行、知行统一,不断提升其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三)抓好三大教育阵地建设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正如习近平主席前不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所说的那样,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儒家优秀文化的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真正做到以育人为本,适时更新教育者的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儒家优秀文化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创新思政课程资源建设,要适时适量扩充儒家优秀文化教育的知识,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科学有效地设计教学内容,将儒家优秀价值观深入浅出地融入课堂教学。同时,要增加相关知识的传授量,培养大学生的志趣,陶冶他们的情操,通过提升教学质量来深化儒家优秀文化的教育,将儒家优秀文化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
2.大力开展儒家优秀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发挥校园文化引导人、鼓舞人和激励人的内在动能。要依据各校自身现实状况,积极采取文化创新的举措,通过制度建设,培育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提高大学生对儒家优秀文化的认知程度,将儒家优秀文化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工作当中;同时,我们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兴趣和爱好,将儒家优秀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第一,要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对其身心健康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校园中的橱窗、板报,乃至建筑、横幅和路牌,都可以成为宣传儒家优秀文化的载体,从细微处入手,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校园的每个场景、大学生生活的每个细节,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感受儒家优秀文化的熏陶。第二,有序开展多样化的儒家优秀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活动。高校要有目的地开展儒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周、文化月等活动,组织一些有关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国学阅读、论文大赛等实践性平台,立体化、多形式地引导大学生对有关问题开展讨论、辩论,进一步加深对儒家优秀文化的认识。
3.主动开辟儒家优秀文化教育网络课堂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9]当前,网络是大学生除课堂外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日益显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越来越借助于网络这个新时代的基本媒介,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互补,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和建设,把握主动权,占领主阵地,精心打造校园网络平台,完善网络管理机制,发挥出网络传媒应有的作用。通过开辟专门的儒家优秀文化等栏目,开发一批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时代性融为一体的儒家优秀文化内容,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培育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以实际行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曲洪志.我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J].山东社会科学,2006(4).
[2]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3]习近平.以高度政治自觉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N].学习时报,2009-05-18.
[4]汤一介.汤一介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杨书子.诠释孔孟之道民族文化-《〈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序[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6]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2001(5).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徐丽.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7(20).
责任编校:汪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4-0125-04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4.031
作者简介:周隆,男,安徽枞阳人,安庆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硕士。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中华元素与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建设”(2013SQRW043ZD)。
*收稿日期:2014-05-20
网络出版时间:2015-08-20 12:55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820.125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