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四个全面”

2015-12-16 08:38王仕国杨海
求实 2015年12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王仕国++杨海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科学回应时代性课题中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是战略导向,在创新社会治理结构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三者辩证统一,互动互适,共同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但具有中国整体发展转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意义,而且也为和谐世界的建构提供了思维方法的启迪。

[关键词]“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治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12-0032-05

[收稿日期]2015-08-10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5)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研究”(15KS05)。

[作者简介]王仕国(1965-),男,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杨海(1974-),男,博士,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也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源于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四个全面”也不例外,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时代性的、重大的、关键的难题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历史耦合中创新社会治理结构,从而进一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也推进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整体发展的转型与升级。

一、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课题的科学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11日召开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会上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与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高度一致。满足人民的热切期待就是要立足当代中国发展现实去解决现时代我们面临的种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出发,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多样复杂,且花样翻新地层出不穷。因为“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制造社会矛盾的过程,社会矛盾孕于人类生活本身”[1](P29)。然而,我们现时代面临的矛盾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要是针对这些复杂多样而又相互迭加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来的。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指出,现代风险是现代性发展的副作用。当代中国正处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现代风险盘根错节,相互交织,制约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剖析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基于治国理政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要求,实现当代中国整体发展转型升级的一种必然选择。

人们注意到,“发展起来以后”的矛盾与风险问题同“发展起来时”的矛盾与风险问题相比较而言,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矛盾与风险问题更为复杂,更为棘手。“资本逻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统治,是现代社会风险不断累积并最终威胁到人类文明存续的社会历史根源。”[2](P50)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社会治理结构实现社会治理创新,进而满足人民的期待,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在中国“发展起来以后”这一历史语境下,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时代课题做出的科学回应。正因为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被誉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四个全面”所要解决的时代性课题主要是围绕着近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解决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中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问题,全面依法治国中法治理论与实践创新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现时代当代中国发展中亟需破解的难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蕴含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因子。也就是说,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逻辑延续,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必然结果。

从“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的内在要求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冲破思想观念和利益固化这“两个束缚”来化解亟待解决的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切实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实现全会提出的改革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3](P65);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确保司法独立,在全社会树立法治观念等;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以制度治党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科学把握制度治党的基本环节(如制定好的制度,狠抓制度执行,维护制度权威),将制度治党理念贯彻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这就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都要迈入小康社会,又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覆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当然,这还只不过是“四个全面”在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时代性课题的部分内容,每个全面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困难并不能一一列举。与此同时,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来看,它所要解决的时代性问题与矛盾也不是屈指可数的。因此,我们在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社会治理中必须抓关键,看主流,注重“两点论”与“重点论”的高度统一,把握时代精神,瞄准时代问题,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够真正体现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深刻意涵。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必须以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来破解“东方月亮没有西方圆”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错误思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把握这一规律性特征,是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一招”,这关系到我们在当今时代如何更好治国理政,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性课题,以不断彰显“四个全面”在现时代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进一步凸显“四个全面”中蕴涵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之意涵。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着力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科学的顶层设计,高效的组织动员,有力的行动措施,自觉的创新完善。人们注意到,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民主权利、应对文化挑战、弭平贫困洼地、突破生态瓶颈等方面的全面部署与战略思考;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社会发展活力,制度创新活力的日益凸显。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二、引领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导向

“四个全面”是一个顶层设计的战略思维、战略部署,对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其导向性功能表现在多个方面,最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烈的问题意识导向

哲学是什么?哲学既是“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也就是“事后诸葛亮”;同时,它也是“黎明前报晓的高卢雄鸡”,“事前诸葛亮”。因为哲学一经产生便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要成为“事前诸葛亮”和“事后诸葛亮”就需要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真正的哲学扮演的反思性角色与扮演的预见性角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说,哲学的反思性是预见性的前提与基础,而哲学的预见性却是反思性的必然结果与主旨归属。

哲学的反思性特征是基于现实的时代性问题而发起的,而不是一种主观的凭空想象,是基于实践意义上的哲学拷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来推进改革。然而,我们将如何来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与先导又是什么?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四个全面”要引领时代,要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战略导向作用,就必须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有先知先觉,以重大问题为切入点,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导向,并视之为“四个全面”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阐述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一部活生生的哲学新篇章。

(二)结构化治理的导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就是结构化治理问题。结构性矛盾、结构性风险在当代社会扑面而来。制度变迁使我国社会结构正从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型。由于社会结构分化的广度与深度在不断扩展, 新的结构尚未构建起来,“分化与整合的不同步构成了中国现阶段社会运行与社会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4](P9)这种不协调的状况必然会引发社会结构性矛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对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这就说明,我们的改革不是单一的改革,不是某个领域的“闭门造车”式的单打独斗,需要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同作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这种结构性风险与矛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里所强调的核心思想就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生态领域,而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全社会各领域齐心协力,综合施策,系统治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社会治理结构的创新。“四个全面”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辩证统一关系所体现出来的核心思想就是结构化治理。从《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可以看出“四个全面”的内在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全面从严治党是“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这种结构性就是针对当代中国结构性矛盾所提出来的一种战略抉择。

关于结构化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的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三)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导向

一个引导时代的理论必须有明确的政治导向,而一个具有战略导向意义的理论,更应该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更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的现实性问题。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2015年2月25日撰文指出,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是全体人民对我党及其广大党员干部寄予的厚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四个全面”植根于人民政治立场的价值归属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归宿;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其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下最大气力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因此,“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及其这一战略布局的整体都以关照人民利益为其核心要义,坚持与维护了人民政治立场这一战略导向,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三、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代中国发展与改革的行动纲领,也是我们改革发展的理论指南。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改革与发展中遇到了难题与困扰不是直接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找现成的答案,而应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本真精神和科学内涵与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寻求当下现实问题的“钥匙”提供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这种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实践动力,其理论成果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思想的新境界

“我认为,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该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P443)恩格斯的这一论断不但已经被当代社会发展实践所证实,而且也为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通过改革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是各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思想内涵丰富,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性质与特点,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条件和目的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等。这些内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总体性、普遍性等方面的论述。

把上述理论具体运用到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思想丰富与发展的重要一环。当代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与“深化”两个关键词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时代性特征。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改革;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改革;就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改革;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的改革。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与条件下,以创新社会治理结构为主要特征,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提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在新形势下,我们如何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1.“四个全面”转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重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是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改革与创新的探索性实践。自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来,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我们党在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工作,就在于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经济优势、实行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优势、建设先进精神文明的文化优势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工作重心主要就是要着力解决生产力极其落后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发展的副作用也随之日益凸显。如何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确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以新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优势,这标志着我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又向前迈进了历史性的一大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普惠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倚重法治为保障,以强健领导核心为重点。我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和推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优势的延续增长打开了一个新天地,是我党为开辟马克思主义关于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所做出的积极努力。

2.“四个全面”开拓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与时间语境下得以展开的。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每一个“全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美好愿景演进都将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设内容上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为一体,以覆盖全体人民为惠及对象;全面深化改革着力于加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进一步完善,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有效演进机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美好愿景,也开辟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演进机制的新境界。

(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境界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仅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条件及过程,而且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机制和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历史视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全面阐释了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凸显了世界历史时空的整体性,从而把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相互交织的历史境遇下,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因此,中国的发展与繁荣和世界的发展与繁荣是互动互适的演进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虽然诞生于当代中国,但它并没有止步于当代中国。它在引领中国发展的同时也在造福全人类,它在解决国内重大发展难题时也在助推世界意义问题的解决。从这个角度看,“四个全面”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立起了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新范式。在过去的一段时期,世界上相当一些国家和执政党,由于忽视了让广大民众合理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导致贫富悬殊,社会矛盾激化;由于忽视全面深化改革而导致体制机制僵化,社会活力不足,甚至整个社会发展停滞不前。面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难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显而易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和国际考量的战略举措。例如,“一带一路”战略是“四个全面”的具体战略举措,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引导当代中国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并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方向性选择。“一带一路”战略的世界历史价值不仅在于能加速中国自己的世界历史进程,而且还能带动相关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克服转向世界历史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实施,中国企业和中国人不断走出去,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联性活动更多,在这些交往之中,各种风险接踵而至。我们应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安全合作,特别是非传统安全合作,以便让“一带一路”更好地发挥它的正能量,助推区域性和世界性的和平与发展,使“一带一路”担当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具有的世界历史理论意义的历史重任。这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会为提升中国的世界话语权发挥重要作用,从这意义上说,这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朝祥,叶玲春.社会矛盾的内生性根源探析[J].求实,2013,(07).

[2]王健.超越资本逻辑的科学发展:社会风险治理的根本举措[J].求实,2014,(1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

[4]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王家芬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四个全面”形势下的基层央行服务型工会组织发展研究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