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安徽工业大学 心理咨询中心,安徽 马鞍山243002)
“精致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以“注重细节和过程”为特征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它强调“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刻、提升品质”的管理境界,是组织优质管理的必要保证。[1]
对于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而言,“精致化教育”是指把人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打造精致化课程,实施精致化教学,营造精致化校园环境及精致和谐的人际氛围,实现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目标。
做好大学生学习指导工作,“精致化”方向是趋势。将“精致化”这一理念运用到大学生学习指导工作之中,不仅是学校科学管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也是学校教育优质化发展的需要和保证,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
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新生一进大学后总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情绪消极、自闭、经常逃课等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缘由的复杂性以及发生范围的普遍性,使其如何有效解决成为大学生学习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虽然,许多高校每年针对新生入学适应、学习指导开展了不少的活动,如:入学适应讲座、新老生交流活动、学院和系的专业思想教育活动等。但是,由于不少教师本身对于大学学习、专业兴趣培养、入学适应等方面的理解不够,导致给大学生做学习指导时缺乏“精致化”,使不少学生对大学学习的目标、方法、特点等理解上存在着诸多误区,从而出现学习上的困扰。
概括起来,目前关于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几个重要的缺乏精致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里到底能学到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据一项对广西某高校近1 000名学生的思想调查显示,想学一些实用的知识者占学生比例的90%以上。[2]
显然,那些停留在能够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实用的技术”这个层面上的大学生,四年下来往往会大失所望。为什么如此,因为,不是所有的教师在做入学适应、专业教育等学习指导活动时都能涉及到并且讲得清楚。
虽然,我国学者提出了大学阶段学习和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即所谓的“四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3]但是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怎样做到“学会学习”,我们是否可以讲得再具体一点。
遇到这个问题,估计大多数大学生和教师头脑中首先一闪而过的词就是——自学。于是,我们的学习指导中便开始充斥着“大学里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自学”、“大学的学习应该以自学为主”等一系列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致使相当一些学生在课堂里听不到中学阶段被灌输的所谓“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学术的前沿”之后,内心中非常排斥课堂,宁愿泡在图书馆、流连于电脑前,也不愿意走进课堂,美其名曰:大学是一个以自学为主的地方。
试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C语言”这些常规的基础课程是自学就可以弄明白的吗?每个专业的十几门专业课是自学就可以弄懂的吗?
因此,自学在大学学习中的地位是什么?怎么“自学”?“自学为主”是什么意思?这些就是我们每位学习指导教师必须自己要弄明白并且要讲清楚的。
大学生有专业困惑,对于当事者来说异常痛苦,也对其成长极其不利。同时,它也是许多高校专业教育者和学习指导者十分头痛的难题。而面对此状况,我们的学习指导好像只有一句话:要培养专业兴趣。
试问:怎样培养专业兴趣?
此外,由于大学和中学的巨大差异,大学生怎样上自习和去图书馆干什么诸如此类问题也是许多学习指导者们容易忽略了的。
综上,正是以上这些方面的不精致之处,导致许多针对大学生的学习指导常常浮在表面、内容空泛,给不了学生太多的帮助,有时甚至会造成误导。
针对大学生学习指导的种种不精致之处,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做好“精致化”指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和着手。
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一种模块化的设计,每门课程都是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模块,不同的模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体系。[4]
通常,一个专业的大学生毕业时要学完45门以上的相关课程,这样,多数课程一个学期就上完,而每门专业课的学时数大概为36~48学时,而教师在如此少的学时内要教完课程内容,势必只能讲授该门课程的主体框架、主要理论和主要思想。因此,教师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努力使学生对本课程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的专业思想。
因此,从学习指导来说,我们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大学里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概况是什么。要告诉学生,面对众多课程的学习,不能在细节上过于“细抠”,只能对那些喜欢的课程做一些拓展和深入的学习。更多的精力,需要放在专业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上去,放在相应的专业思想和方法上去。
这个结论我们同样可以从《高等教育法》中得出。《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教育的根本任务主要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事。通过各种规范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学生学会做人。
大学里要学几十门课程,学生毕业时对于绝大多数的课程内容早已遗忘得差不多,由此,我们必须摒弃那些所谓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实用的技术”等不负责任的学习指导,转而告知学生,只有学到专业的思想和专业的研究方法,懂得做人、做事、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和一些技巧,才是大学学习与生活的方向所在。
首先,“记笔记”可以帮助恢复记忆。记忆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们记住的材料其实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只不过是常常提取不出来而已。而一旦提供的外部线索足够,则记忆的内容都会被提取出来。因此,大学生记笔记的好处之一便是防止遗忘。哪怕是毕业若干年后需要用上大学时学过的某门课程的知识,一旦我们翻开笔记、翻开当时的教科书,许多大学上课时的记忆会重新恢复。所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笔记可以帮助弥补我们记忆不足的空白点。
其次,“记笔记”有助于考试取得较好的分数。正是因为大学里每一门课都很难而且课时量又少,教师上课只能介绍这门课的基本理论和大致框架,所以难度不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考试的一个普遍共识。因此,课堂笔记里的内容便成为教师出题的主要依据。记好笔记、按笔记内容认真复习,自然就能得到一个较好的分数。
第三,“记笔记”可以使得思想不易开小差,从而加强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因记笔记要手、眼、耳、脑并用,有利于上课保持注意力集中、持久,使感觉器官和思维得到综合训练,提高学习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记笔记”是进行课外拓展阅读的最有效手段。显然,大学生要想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必须在上课之余多去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做相当数量的和本专业相关的拓展性阅读,而做读书笔记便是公认的最有效率的课外阅读形式。其好处为一方面可以记录阅读的重点,深化印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阅读者提纲挈领地分类整理阅读过的内容,构建资源库,便于日后查询。
不可否认,自学在大学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怎样自学?自学什么?并不是每一位大学生以及学习指导者都能弄清楚的。
笔者认为,自学必须是在本人兴趣和教师指导下的系统化的自学。
首先,自学必须是学生本人对其感兴趣的课程进行自学。大学里要学的课程很多,和本专业相关的领域涉及面很广,几乎每一门课都涉及到很深的学科领域,所以,要对所上的每门课都进行一定数量的拓展性学习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只能从众多的专业类课程里挑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拓展性学习,并且保证自己的这种学习能使自己对该学科领域有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理解,乃至将来成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否则,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地无效率地学习。
其次,自学必须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面对图书馆众多的良莠不齐、深浅不一的专业类书籍,常常会不知从何看起。此时,作为专业课的教师,需要从浅入深,给学生开列出3~5本经典的本学科书籍,指导学生有系统地自学。对于低年级大学生(尤其是大一学生)来说,由于专业课开设不多,需要给他们开列一些能够提高其人文素质和自身修养的书目。笔者吸取了众多往届大学生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经验,推荐给学生“大学生必读的33本书”。多年来,这33本书的书单一直放在我们心理中心网页的“新生入学”栏目中,并且一直是笔者进行学习指导时必荐的内容之一,受到了许多学生的好评。
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必须清楚地向他们讲明自学在其大学学习中的位置,告诉他们怎样自学,自学什么内容,这样才会让众多的大学生能够真正地从自学中获益。
解决大学生的专业困惑,除了寄希望于教育制度改革外,目前更主要的是从自身着手。
首先,任何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基本都可以拿着本专业的毕业文凭去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
我们必须要让大学生了解:大学阶段学习和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就是“四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所以,大学本科阶段其实培养的是“通才”,而非“专才”。专才的培养一般是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的。
正如前文所说,大学生有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只是学到专业知识的一点皮毛,只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地基而已。要想在这个地基上面的大厦添加一砖一瓦,那就完全看你个人的综合素质了。不管学什么专业,都离不开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说,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所在。
那么,综合素质怎么来?它来源于你平时生活的积累和沉淀。综合素质既包括生活、科学常识、专业知识,也包括各种技能技巧;既包括生活观、世界观,也包括生活习惯、做事方式;既包括胆识、思维和意识,也包括情商和智商。[5]它不可能一日两日可以达成,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而大学正好提供了最好的培训场和表演的舞台。
所以,我们的学习指导,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不必太在意自己的专业。即,不拘泥于自己的专业,鼓励跨专业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提倡实践中锻炼;不拘泥于学习,倡导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不拘泥于权威,勇于发起挑战;不拘泥于传统,鼓励不断创新。
要让学生知道,综合素质的核心,其实是思考力的培养。思考力的本质就是一种富有逻辑的思维方式。即,不管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都需要识别主次、厘清步骤。[6]获得了怎样的思考力,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世方式和生活习惯,最终决定了读大学的成败,乃至其人生的成败。
其次,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大学生要努力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我们学习指导的必用语。但是,一提起“如何培养专业兴趣”,很多人就不“精致化”了。
笔者认为,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从榜样那里模仿出专业兴趣。一个人对自己的专业喜欢与否往往受专业老师的影响很大,如果遇到较有启发性的良师,他们幽默风趣的谈吐、深入浅出的教学往往能刺激学生对专业的求学好奇心。因此,大学生应当从众多的专业课程中,挑选自己比较喜欢上的几门课程,多和那几门课程的老师接触,从老师那里,或者从老师开列的课外阅读书籍里,逐步加强、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从而培养其对本专业的兴趣。
第二,从书籍那里培养专业兴趣。心理学认为,有价值的往往就能有兴趣。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那些介绍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书籍中,了解本专业和实际生活的关系,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跨学科领域,找到专业和社会、专业和生活的连接点,发现其价值所在,从而培养起专业兴趣。
第三,从实践中培养专业兴趣。大学生必须参加专业实践,才能对本专业本身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激发自己的专业兴趣。大学的专业实践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兴趣小组、科技竞赛等。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专业实践活动调节和培养兴趣,根据社会和自我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出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
[1]屈林岩.改善大学生学习指导,促进学与教的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0(3-4):47-49.
[2]仓伟,徐济达.关于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构想[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40-243.
[3]李丹青,李海芬.重视大学新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9(6):13-16.
[4]张志红,李家新,汪光阳.大学生学习改革与创新体系的初步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9-30.
[5]马立骥,等.大学学习导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
[6]王端庆.国外学习改革的新进展与大学生学习改革[J].中国大学教育,2005(1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