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璞
山陕会馆觅商宗
◆ 李 璞
飔飔细雨刚过,大地一尘不染,到处都显得清新、洁净。迎着时隐时现的薄雾,我们去拜谒座落于南阳社旗县城中心的“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雕龙卧脊、金碧辉煌。它汇聚了秦晋豫三地不同的建筑风格。那典雅华贵的建筑,仿佛使我看到了秦晋两地商人头戴瓜皮小帽,脚蹬千层底布鞋,神彩奕奕,豁达坦荡而又朴实无华的商家风貌,领略赊店“天下第一店”的繁荣与昌盛。
清乾隆年间,这里曾是晋秦豫三地商贾云集之地。据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南阳县志》记载:“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地频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全镇72条街,如码头般分工极细。经营日杂用品的叫山货街,为骡马客商服务的叫骡马街……商品多茶叶、木材、布匹、食盐,商家“尤多秦晋盐茶大贾”。关于修“山陕会馆”的传说在赊店仍脍炙人口。
赊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民风朴实,为秦晋商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当这些商人生意兴隆、钱袋日丰、精神追求日渐强烈时,他们心中便有个梦:让忠义之光照亮经营之路,把经营变成一条通达理想的艺术。于是他们遍寻中外史书,寻找顶礼膜拜的偶像。经过仔细磋商后达成共识:守着貌美的嫂嫂夜读《春秋》的关羽,最能体现忠义,而忠义的善果是招财进宝。于是,商人们决定:不惜万两黄金,不惜百年光阴,“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建成一座无石不雕、无木不刻、宏伟壮观的山陕会馆。一为崇“忠义”、敬关爷;二为重乡谊、通商情;三为显现秦晋商人之实力、勇气和胸襟。
建山陕会馆之动议,在七十二条街竟相响应。能工巧匠闻风而至。官府衙门积极支持,连乾隆皇帝也极赞商人的风雅之举。不日之内,就筹白银88788两。
山陕会馆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奠基,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到光绪十二年(1892年)历时136年建竣。整个会馆分前中后三院。进得馆内是照壁、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春秋楼。两侧是铁旗杆、木旗杆、石狮、辕门、马厩、钟楼、腰楼、厢房、药王店、道房等院、照壁和所有殿、楼顶均用彩色琉璃砖瓦镶嵌。远观光彩夺目,雄伟壮丽;细看,处处华美、点点玉玑。仿佛是商人们怦然跳动的虔诚之心。
最能抒发商人胸臆的是琉璃照壁。百余块琉璃方砖自然砌就的图案五龙捧圣,鹤立青莲,凤穿牡丹,四狮斗室,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肥大的蛛(珠)、丰盈的蝠(福)、健壮的雄师、栩栩如生的人物、跌宕起伏的山水——烘托出了四个溜金大字:义贯古今。它是对春秋楼内供奉的关羽的赞誉,是商人内心的尊崇,更是山陕会馆这篇文章的标题。它蕴含着商人的心声:商人不见利忘义,不尔虞我诈、不指山卖磨、不假冒伪劣……..而要重信誉一诺千金,重质量货真价实,讲义气互帮互助,修善果荫及子孙。
雕刻是会馆的一绝。在“无石不刻、无木不雕”的宗旨下,西游、三国、封神、白蛇、八仙、杜甫吟诗、李白骑鲸等传说故事,遍布地上、地下、柱石、房檐。大拜殿前的石雕“九龙口”,九条巨龙相互交错、层层迭压、藏头露尾,既有“拧成一股绳”的气势,又有含蓄委婉温柔宜人的形态。雕刻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就连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也黯然失色。如今民间仍流传着“赊店有个春秋楼,半截伸到天里头”的佳话。48根擎天巨柱撑起37米高的主楼巍然屹立;在靓丽朝霞的早晨和月明星稀的黄昏,春秋楼半明半暗,恰似天上宫阕。楼内敬奉的关羽夜读《春秋》像,绿袍红面、双目炯炯、气质飘逸如入仙境,令人敬而生畏。秦晋商人希冀在生意场上有神来之笔,更希望用“忠”“义”做一件锦被,盖掉人世间的缺憾。
山陕会馆这座完美的艺术殿堂,昂然屹立在南阳盆地。它是秦、晋几代商人的丰碑,也是一道丰盛的艺术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