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巍峙:新时期振兴戏曲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

2015-12-16 10:49林毓熙
艺术评论 2015年7期
关键词:现代戏昆剧川剧

林毓熙

周巍峙:新时期振兴戏曲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

林毓熙

新时期开始,不同剧种面临严峻形势:一是剧种剧团数量锐减。在全国三百多个剧种中,有艺术团体的剧种仅二百多种,流传于民间的剧种也处境艰难。二是在粉碎“四人帮”后,传统剧目恢复上演时的美好日子已经被“戏曲危机”的现实所替代,剧团从坐等观众转为面临寻找观众、市场萎缩的艰难境地。三是京剧、昆剧、川剧、秦腔等古老剧种都面临老艺术家年事已高,演员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四是艺术表演团体被旧体制束缚,如何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改革,加快艺术革新步伐以适应时代要求。这些因素都从客观上提出振兴戏曲的要求。

当时,巍峙同志和其他部领导都十分关注整个戏曲工作的发展趋势。在党中央提出拨乱反正,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大背景下,文化部下力量组织并推广各地戏剧创作的新鲜经验,要求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和创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在稳定和健全戏剧创作队伍、保障创作者权益、恢复向剧作者提供上演报酬等方面,从文化政策宏观调控范围出台一些措施和办法;在推动和交流戏剧领导经验方面,文化部每年坚持召开戏剧创作题材规划会议,有指导有步骤地推出促进戏剧艺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从而保证了新时期戏剧工作得以健康发展。而对各地提出的振兴戏曲的做法和经验,巍峙同志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

率先在全国提出振兴戏曲的是四川。1978年春,邓小平同志到四川对开放传统剧目作了重要指示,经有关部门批准,四川开放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同年5月,为贯彻中宣部批转文化部党组关于恢复上演传统剧目的文件精神,四川省召开了全省川剧工作会议,又开放第二批剧目。1982年7月,四川省委批转省文化厅党组《关于振兴川剧的请示报告》,提出了“振兴川剧”的口号,同时决定成立四川省川剧领导小组,地市县也分别成立振兴川剧领导小组,以领导本地区振兴川剧工作。与此同时,四川省委为这项系统工程提出了包括拯救传统艺术,建立振兴川剧实验基地和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整顿演出队伍、培养造就艺术骨干队伍,举行全省调演促进剧目生产等措施。四川省委这一高屋建瓴,有远见有魄力的战略决策,受到文化部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不少省市的关注。1983年文化部邀请振兴川剧有关人员赴京汇报,并表彰自贡川剧团。巍峙同志在表彰大会上做了《把戏曲艺术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的报告,总结了振兴川剧经验。这次讲话不仅为川剧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也有效地带动了全国振兴戏曲工作。

陕西省委提出了“振兴秦腔”的号召,省厅和各地建立了“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按照“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方针,对秦腔进行艺术革新;河北省委提出“要把振兴河北梆子作为省戏剧工作的重点”;山西省也提出“振兴山西戏曲”,并提出“综合艺术”必须进行“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还有不少省市根据本地代表性剧种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振兴剧种的方针和措施。振兴戏曲有效推动了新时期戏曲发展。

在对待不同艺术品种,特别是戏曲不同剧种所面临的问题,巍峙同志从业务指导思想上提出了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在一次会议上,他明确指出:“不同戏曲剧种,由于适应新时期群众需要的程度,以及剧种解决内容与形式诸方面矛盾的不同成就等多种因素,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有的继续兴旺发达、方兴未艾;有的观众日渐减少、困难重重;有的经过多方努力显露出复苏的趋势。总之,情况十分复杂。如何遵照‘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工作方针,针对不同类型剧种的现实情况,摸清问题,理顺各种关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使其沿着正确途径健康发展,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对全国戏曲剧种进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时,巍峙同志在关注全国各地振兴戏曲的状况及经验,诸如“振兴川剧”、“振兴秦腔”以及综合治理山西晋剧等一批新鲜经验时,特别关注古老昆剧的振兴工作,他身体力行,亲自组织实施振兴昆剧的各项措施。

昆剧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进入新时期以来,昆剧艺术面临种种困难。俞振飞同志及一批老艺术家呼吁党和政府要重视对昆剧的保护。1984年9月,中央领导同志对此作了批示。1985年,由文化部起草并经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批准的中办、国办[1985]20号文件指出:“对有些古老稀有的艺术品种(如昆剧),观众面虽然狭小,但具有深厚艺术传统和较高艺术水平,应予以保留和扶持。”1985年10月5日文化部发出《关于保护和振兴昆剧的通知》,明确提出对昆剧实行特殊保护的政策及相应措施。而后,巍峙同志与当时艺术局副局长俞林和俞振飞同志及有关文化厅局同志多次协商酝酿,就文化部正式建立昆剧指导委员会问题取得共识。1986年1月10日,巍峙同志赴上海出席文化部“保护和振兴昆剧会议”。这是文化部对不同戏曲剧种实行分类指导并制订相应政策所召开的专业性会议。这次会议受到有关省市文化厅、局的重视和支持,也受到新闻舆论的重视。巍峙同志在会上作了《保护振兴继往开来》的讲话,提出这次会议的任务就是落实文化部文件,进一步明确昆剧艺术表演团体的业务指导思想,讨论保护振兴昆剧艺术的方针、政策并制订相应措施,正式建立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他特别提出,文化部选择昆剧作为对古老剧种实行分类指导的试点,专门为此发出文件并召开专业会议是由昆剧艺术的地位、价值及其现实状况所决定的。讲话中同时强调了当前抢救、继承和保护昆剧的紧迫性。

会议期间,巍峙同志和俞老及十几位健在的“传”字辈昆剧艺术家、南北湘昆的几位老艺人亲切交谈,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并认真倾听了各文化厅局及昆剧院团的意见,对落实文化部文件的认识和具体措施取得了共识,并对新建立的文化部昆剧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建立、委员产生及具体任务作了明确而切合实际的商定。

这次会议对古老昆剧的继承和抢救工作提出明确思路。巍峙同志讲话中指出,对于古老剧种的传统剧目及其表演艺术的抢救继承工作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保留原貌,不作改动。原封不动地学下来,同时用文字记录、录音和录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同步记录;第二个层次是选择其中具有艺术价值并适合当代舞台演出的剧目,经过整理进行演出,通过不断加工积累,使其成为艺术精品列入各团保留剧目;第三个层次是按照古老剧种自身的特点及其规律,进行古老剧种革新发展的艺术探索,包括让传统名著经过艺术再创造之后重在舞台上放异彩,也包括进行新剧目创作。这样三个层次构成古老剧种抢救继承与革新提高的整体。为此,他进一步提出:“这就必须处理好抢救继承与改革提高的关系,既在抢救继承的基础上改革提高,又要在保持剧种特色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改革发展,使古老剧种存活在舞台上,扎根在群众中。”我感到巍峙同志的讲话为昆剧等古老剧种的抢救继承工作提出了既具有指导意义又便于实际运作的工作方针。从昆剧指导委员会以后几年抢救工作的成效看,巍峙同志对昆剧等古老艺术品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是符合戏曲工作规律和当前昆剧现状的客观实际的。

巍峙同志十分关注和支持现代题材戏剧创作。80年代初,他在许多场合的讲话中,都十分强调要使戏剧艺术与新的时代相结合,就要在贯彻戏曲“三并举”方针时,重视现代题材戏剧创作,要“用戏剧艺术来塑造和歌颂新时代的心灵美的新人物”。他关心现代戏的发展及戏曲表演团体编演戏曲现代戏的状况,多次深入各地调查,并对为发展戏曲现代戏作出贡献的中国评剧院等八个剧团予以表彰,指出“戏曲现代戏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要把热衷于戏曲现代戏的院团组织起来,建立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他和当时艺术一局局长赵起扬同志一起推动并促成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的建立。1982年11月,文化部在西安召开戏剧创作题材规划座谈会,同时举行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巍峙同志为两个会议做了《为开创戏剧创作的新局面而奋斗》的报告。他说:“我们对长期以来坚持创作和演出现代戏的八个戏曲团体寄予很高期望。他们提出的千方百计搞出好戏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会给予有效的支持,就是说:只要看准了,就要锲而不舍,抓住不放,力求抓出成果来。”巍峙同志亲自参加了好几届研究会的年会。1983年,针对当时一些剧团上演剧目出现的“老戏老演”及某些追求“商业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巍峙同志提出意见并经文化部党组同意,将原定在1984年举行的全国戏剧观摩演出,改为“现代题材戏曲、话剧观摩演出”,以鼓励和提倡现代题材戏剧创作。这次观摩演出通知发出早,各地准备工作比较充分,不少剧目反复修改,使观摩演出获得成功,涌现出一批戏曲现代戏优秀剧目,如京剧《药王庙传奇》、评剧《高山下的花环》、沪剧《姐妹俩》和一批话剧剧目。为了通过这次活动提倡作者深入现实生活,文化部里还出资组织全国数十名剧作者到湖北省参观访问,而后集中北京观摩。巍峙同志专门为这届观摩演出作了《解放思想,开拓前进,把现代创作提到新水平》的学术报告,总结了现代题材戏剧创作的经验,对现代戏创作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1985年12月,文化部又举办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为了保证参演剧目质量,在各地报来上百台剧目基础上,由艺术局组织由北京专家和各地文化主管部门派人参加的评选组,分赴华东、华北、东北、中南、西北五大片区选拔节目。最终参演的十二台剧目中有两台现代戏:评剧《高山下的花环》和淮剧《奇婚记》。巍峙同志在大会总结中认为“这两个戏为现代戏画廊增添了新的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物的动人形象”,“很好地运用戏曲的长处,取得一些姐妹艺术所难达到的感人艺术效果。特别是《高山下的花环》,导演下很大功夫,舞台调度场面安排都给人以美感。在评剧音乐改革,特别在男声唱腔革新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

文化部和艺术局领导对戏曲现代戏的特别关注,让我们在戏剧处工作的同志有了主心骨,即在贯彻戏曲“三并举”方针时,既要重视京昆等古老戏曲剧种的生存大环境,更要关注戏曲现代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鼓励和扶持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创造,让戏曲“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

文化部领导十分强调振兴剧种伟大工程的实施与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同步进行,改变院团管理体制与完善剧团内部运行机制相行不悖。

面对文化部提出的“对待不同艺术品种,特别是不同类型剧种的现实状况,摸清问题,理顺关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原则,我深深感受到中央领导和文化部领导对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是既积极又十分慎重的。1979年,巍峙同志和文化部政策研究室的同志在江苏作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并邀请华东几省市文化局同志在南京开了几天座谈会,着重研究艺术表演团体改革问题。之后文化部起草了关于剧团改革方向和三年调整期的工作方案,经部里讨论后于1980年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正式提出。随着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实践的发展,文化部每年都提出具体政策实施原则和方案,不断推进艺术表演改革工作。1985年由文化部起草并经中央批准的[1985]国办20号文件,即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文件正式出台。文件强调文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十分尊重艺术工作者作为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的主人翁精神,他们是改革的主体,应该是改革解放艺术生产力的受益者,而不是相反。

我感到巍峙同志工作有一个特点,就是工作作风严谨,工作细致,看准的工作一定抓住不放,从一点入手往深处发展,直到取得成果。这方面我感受很深。

还是举抓昆剧的例子。1985年10月文化部发出《保护和振兴昆剧的通知》;11月,六个昆剧院团长和艺术局同志一起在昆山研究落实文件的具体事宜;1986年1月11日,文化部保护和振兴昆剧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次会上确定昆剧指导委员会要从4 月1日起在苏州举办第一期昆剧培训班。经过紧张筹备,部里及时拨下专款,特别是周传瑛等“传”字辈老师的全力投入及六个昆剧团积极参与,使培训班如期开班。巍峙同志赶到苏州,逐一看望了来自南昆的十三位“传”字辈老师及北昆马祥麟老师等,并看望来自全国六个昆团的135名学员。许多院团派来了主要演员,不少昆团演员又都是巍峙同志的老朋友,大家相聚一堂,都为盼望已久的振兴昆剧措施的开始实施而万分喜悦。巍峙同志在4月1日开班典礼上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又一次指出:“根据昆剧等古老剧种的实际情况,把认识统一到当前的抢救、继承为主的业务指导思想上来,并付诸行动,是经过多方考虑的,是做了不少工作的”,“业务指导思想逐步统一并采取有力措施付诸行动,无疑是值得庆幸的;经过若干年之后,再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将会愈发显出它的指导意义。”

经过一个半月紧张学习,老师教得认真,学员学得扎实,抢救继承了一批濒临失传的剧目。5月15日起,培训班举行结业汇报,135名学员按行当划分为组汇报,每天上下午及晚间“三开箱”,足足演了七天。令人感动的是巍峙同志这七天一出不漏地坚持看完全部学员的汇报。他还邀请主管六个昆剧团的文化厅局长参加结业汇报,同时了解各地落实文化部文件的情况和问题。巍峙同志对昆剧事业的重视和关心,使参加培训班工作的老师和学员深受鼓舞。我从做具体工作的角度,深感他作为文化部的主要领导,从对昆剧实行特殊保护政策的提出和每件具体工作的落实都考虑得如此细致周到,确实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风范。

林毓熙:国家京剧院原党委书记、戏剧评论家

责任编辑:陈瑜

猜你喜欢
现代戏昆剧川剧
罗周昆剧创作论
集 思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观演”的革命:舞台假定性与戏曲现代戏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川剧《打神告庙》的祭祀语言——兼释“打牙祭”和“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