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和杰 刘小花 李洪梅
[摘 要] 方志敏精神与党员干部教育的内在需求具有诸多共融性,它是党员干部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素材。如何把方志敏精神转化为党员干部教育特色资源,必须探索党性教育的载体、方法和途径,着力在创新举措上做文章。通过形象教育以凸显导向性,通过专题教育以增强针对性,通过现场教育以突出实践性,通过时代精神教育以注重适应性。切实增强干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能力支撑。
[关键词] 方志敏精神 党员干部 教育路径
党员干部的教育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共十八大深刻指出:“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必须“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奋斗征程中,铸就了鲜明而坚强的党性原则。然而,因为有些党员干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未得以彻底改造,对社会转轨时期的认识存在困惑扭曲,以及受西方社会思潮误导、自律存在漏洞等,导致理想信念滑坡、宗旨观念动摇、纪律观念不强、责任意识不够,党性修养面临严峻考验。这势必败坏党的形象,削弱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疏远党群干群关系,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影响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要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亟需加强党员干部教育。
一、方志敏精神与党员干部教育的内在需求具有诸多共融性
抓好党员干部教育,亟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以“爱国、创造、清贫、奉献”为主要内涵的方志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弘扬和升华,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传承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它以优良的革命传统、丰厚的思想内涵、崇高的道德风范,汇入中国精神文化宝库。方志敏精神与党员干部教育的内在需求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取向、理论形态、精神教育价值等方面存在诸多共融性。方志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杰出代表,它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生动诠释了党的先进性,是弥足珍贵的政治资源和精神财富,也是党员干部加强修养和作风养成最深刻最感人最直接的教科书和不竭的动力之源。习近平同志曾感言:“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1]
创造是方志敏精神宝库中的一大亮点。创造,要用新眼光看待事物,用新方法解决问题,用新思维谋求发展,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方志敏最大的创造便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赣东北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红色政权的经验:创造了以农民革命团为组织形态的武装力量;创造了土地革命的有效方式和政策;在苏区首创了股份制,发行了大量股票;首创了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首创了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了数条开放型贸易路线;首创了列宁公园;等等。赣东北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根据地。方志敏精神中蕴涵的创造精神,和当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爱国是方志敏的最高信念和精神支柱,是方志敏精神的灵魂所在。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情愫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在方志敏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面对国弊民穷、江山破碎,方志敏信念如铁:“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前途。”[2]p138方志敏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思索和革命实践,表示“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2]p3,将爱国之心构筑成救国之路。他遵照中共中央指令,率抗日先遣队驰骋纵横,血战东南,不幸被捕入狱。临死之际,方志敏心静如水,设想死后会在自己流血的地方长出一朵花,这朵花上下点头,便是“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2]p139。方志敏的爱国主义情怀无不引起党员干部的情感共鸣,这对于人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是开展党员干部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清贫是方志敏精神的道德核心。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人恪守清贫的典范。“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2]p162“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因难的地方!”[2]p164方志敏的《清贫》闻名遐迩,影响教育了几代共产党人和干部群众。他在《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中所提出的“五个不希罕”“五个宁愿”,乃是一种发自肺腑的人生誓言。方志敏恪守清贫的内在动因,如同他所念想的,“苏维埃目前是处在残酷的国内战争的环境中,一切物质,一切力量,都付与战争,苏维埃的工作人员,为战争的领导者,自应以身作则,节衣缩食,刻苦耐劳,为着战争”[2]p84-85。而如今,时代赋予了清贫以新的内涵。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实际就是自重自醒自警自励,即用克制、理性和意志力来把握自我行为的精神。有清贫的操守,才能赢得民心,才能克服困难,才能战胜诱惑。清贫思想,是党员干部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资源,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引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奉献是方志敏精神的鲜明特色、价值取向。奉献,体现在方志敏顾全大局的方方面面。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2]p162。“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2]p162。方志敏始终将个人荣辱同国家民族的利益相维系,并为之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生命。为顾全大局,方志敏分批把1000多两黄金和整箱整箱的银圆送交设在上海的党中央,把唯一的主力部队送给中央苏区。方志敏的奉献精神是心系国家民族的具体体现,是开展廉政教育的优质资源。方志敏精神有着独特的教化育人功能,它与党员干部教育的内在需求是高度契合的。用方志敏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对于夯实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十分重要。
二、方志敏精神与党员干部教育的实践路径
党员干部成长是干部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如何把方志敏精神转化为党员干部教育资源,根本途径在于创新。党员成长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各种内外条件的优化组合和互动程度。把方志敏精神融入党员干部教育中,必须探索加强党性教育的载体、方法和途径,着力在创新举措上做文章,切实增强党性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一)形象教育——凸显导向性。形象教育,是指通过正确的理论指导、准确的形象定位、全面的群众监督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保持良好风貌,提高自身的口碑与评价的教育方式。其最显著的作用,是它作为一面镜子使党员干部正衣冠、知是非、明得失。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需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这是对干部形象的具体要求,是对形象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定位。方志敏精神生动诠释了这一具体要求和目标定位。形象就是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方志敏的一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民公仆形象。方志敏精神是部好教材、是面好镜子。党员干部能从中找到精神力量,能以此为镜反省自身、发现不足。
形象教育须从提高党员干部科学理论素养着手,在改造党员干部世界观的过程中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不断深化对方志敏精神的研究。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其教育素材和丰富内涵,站在时代的高度,历史细节,把握历史真谛,再现人物的光辉形象。另一方面,要提炼和编写党员干部教育案例,充实完善有关方志敏精神的教育资源体系,突出方志敏精神所特有的崇高境界、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凸显其导向性。通过品性的淬炼,使党员干部树立起积极进步、科学向上的价值观,在具体实践中时时以方志敏精神检视自己,纠正思想偏差,从而推动工作积极开展。
(二)专题教育——增强针对性。专题教育,是指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专门研究或讨论的一种教育方式。干部中出现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有些党员干部长期没有参加系统教育,教育题材设置针对性不强,教育缺乏吸引力、感染力等。对于不同类别、层次和岗位的党员干部来说,方志敏精神既具备像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等共同性的教育内容,又具备公仆意识、廉政教育等适应不同类型群体特点的教育素材。
方志敏精神既要与党员干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又要与党员干部的特殊性需求结合起来。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方式方法,设置“方志敏精神”教育专题,注重重点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增强针对性,激发党员干部修养的内生动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一方面,教育专题设计应有“总”有“分”。总专题侧重于对方志敏精神的内涵、实质及其现实意义的深入阐释,分专题则围绕方志敏精神的不同侧面逐项展开。例如,可开设信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等专题。另一方面,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统筹运用多种教育形式。例如,可采取现场教学、讨论交流等形式开展教育,也可采用观看电影、纪录片等直观、感性的方式代替现场教学,以达到较好教育效果。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和重点。例如:对机关党员干部着重讲述方志敏式的工作方法,可采用体验式、讨论式方法,旨在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工作热情、提升工作能力;对农村基层党员则注重故事性,多用引导启发式,注重课堂教育的内化、现场教育的外化、日常行为的固化等教育环节,切实提高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三)现场教育——突出实践性。现场教育,是一种在自然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强调将受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直接经验,激发其积极主动地认识与消化事物的自觉能动性,以达到情感和理性共鸣的教育方式。其最大特色是将教育活动搬到事物发生的现场,使受教育者在实际感受中深化理论,在亲身体验中总结反思,从而提升整体教育的效果。实践是干部教育最好的课堂。通过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现场衔接起来,将课堂搬到鲜活的实践现场,将鲜活的实践现场变成课堂,让党员干部直接接触现场,观摩了解现场,深入考察现场。在这一过程中,关键在于以党员干部为本,切实尊重党员干部在接受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紧贴其多样化需求。
要努力打造党员干部教育基地。课堂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传递价值观的神圣殿堂。散布在闽浙赣红土地上的多处革命旧址都蕴涵着方志敏精神。加强方志敏旧址旧居、闽浙赣根据地遗迹遗址等红色景点建设,切实加强现场体验感知,提高教育感染力,突出实践性。特别要积极开发利用闽浙赣革命历史、党风廉政等现场教学基地,深入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教育资源链。努力把赣东北这块革命红土地办成现场教学的大课堂,把革命文物和史料变成形象化的教材。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依托上饶师范学院、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中心等开展党员干部教育。
要精心打造现场教学模式。一个现场教学点就是一部生动教材。要以闽浙赣根据地的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拓宽其视野。要探索和完善现场教学模式,围绕主题、宣传典型、设计活动、营造氛围,开发整合资源,把静止平面的历史资源化为立体鲜活的形象。在现场教学中既讲史的片断,更注重情的熏染,使党员干部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现场教育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看现场,而是“有备而去”并在现场释疑解惑;不是去追求外在的皮毛,而是吸纳思维方法、理念品质、精神意志等精髓。聚焦于务实管用,实现思想性、现实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统一。
(四)时代精神教育——注重适应性
时代精神教育就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教育方式。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之总和。方志敏精神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赋予了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在当前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大潮中有着很强的引领示范效应。方志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契合,适应当代需要,具有时代价值。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评述《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时所说,学习方志敏精神“并不是说要让大家效仿方志敏所说的过去那样一种生活,而是说我们每个同志都要有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浩然正气。”[3]抓时代精神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一方面,要推陈出新,聚集优势资源搞好理论研究,积极撰写学习弘扬方志敏精神方面的著述,努力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要进一步创新载体手段,抓好宣传教育,力求让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充分把握方志敏精神的本质内涵,使其永远成为激励党员干部前行的强劲动力。另一方面,要把方志敏精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把方志敏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方志敏精神历久弥新。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方志敏精神和方志敏式的工作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去,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www.gov.cn\2010-09-01.
[2]方志敏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江泽民.在中共中央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dangshi.people.com.cn\1997-1-29.
责任编辑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