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1977年第三次复出的原因分析

2015-12-15 01:33彭月才
党史文苑 2015年22期

彭月才

[摘 要] 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第二次与第三次的“起落”都与“文化大革命”相关,他在被错误地打倒和蒙受冤屈时,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刻思考党和国家的前途问题,并且发愤要有新的更大作为。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使得他在第三次复出后,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关键词] 邓小平 复出 改革担当 原因分析

邓小平一生经历“三落三起”,每一次落与起都有缘由。在被打倒和蒙受冤屈之时,他从不怨天尤人,总是百折不挠地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党的领导。他百炼成钢,不仅能够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而且在每一次复出后都能有新的更大作为。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这是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中的第三次复出。正如他自己所说,最痛苦的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1]p968,两次被打倒,一次被下放到江西,一次被禁锢起来,冒着被暗害的危险。而他的第三次复出又是同“天安门事件”联系在一起,这成了当时敏感的话题。正是这次复出,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人民今天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幸福生活,中国今天就不可能有这样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党全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位有改革担当精神的“领航人”

“文化大革命”对于党、国家和民族造成的危害是全面而严重的,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党的建设等方面都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粉碎“四人帮”时,人民群众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终于释放出来。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的困难状况,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许多举措,整个国家形势开始有所好转。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党和国家的工作总体上还是处于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特别是“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使得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展遇到了严重的阻碍,引起了党内外多数人的不满,造成一时人心浮动。在这种情况下,全党全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位有改革担当精神的“领航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很多,要开展的工作也千头万绪。十年内乱所造成的危害广而深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政治上讲,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大量冤假错案急需平反。据统计,1966年至1976年十年中,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高达230万人,占19.2%。其中中共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被审查的干部有29885人,占16.7%。中央副部级和地方副省级以上的高级干部被立案审查的达75%。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处于瘫痪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机关都被搞乱了。虽然“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但全国形势依然混乱。

从经济上讲,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1977年12月,据李先念在全国计划会议上估计,“文化大革命”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达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期间,有5年经济增长不超过4%,其中3年负增长:1967年增长-5.7%,1968年增长-4.1%,1976年增长-1.6%[2]。1978年2月,华国锋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说:仅1974年到1976年,全国就损失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钢产量2800万吨,财政收入400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从文化上讲,教科文领域受到的摧残十分严重。从1966年到1976年,中央教育部门十年没有组织过正式高考,交白卷也可以上大学。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当年全国文盲半文盲多达2.3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近1/4。一大批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被打成“牛鬼蛇神”,受到严重冲击和残酷迫害。据调查,到1968年底,中科院仅在北京的171位高级研究人员中,就有131位先后被列为打倒和审查对象。全院被迫害致死的各类人员达229名[3]。大量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遭受浩劫,无数优秀的祖国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7年摄制的650多部故事片被打成“毒草”,禁止发行上映。一段时间里,学校关闭、学生停课,文化园地荒芜,科研机构被大量撤销,我国知识分子队伍建设出现了断层和长期空白。

从思想上讲,“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党和国家继续处于极“左”思潮之下,人们的思想仍在混乱之中。毛泽东逝世后,华国锋推行“两个凡是”,对“文化大革命”依旧持肯定态度,“左”的指导方针在延续。1976年9月10日,“两报一刊”发表了题为《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的社论,提出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入批邓,继续反击右倾翻案风。”[4]p41全国“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在继续开展,邓小平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的政治方针和工作成就被全盘否定。

从人民的生活水平上讲,每况愈下,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城市市民基本工资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甚至不进反退。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住房也相当困难。农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的样子,有些穷村农户,门、窗、桌子、凳子都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据统计,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2亿农民的年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1角1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1角3分钱,2.7亿人每天能挣1角4分钱。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与此同时,中外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新兴科技革命正在西方蓬勃兴起,美欧日经济实力大发展、大提升,中国周边原来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等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起飞。通过出国考察访问,领导人进一步真实认知了中外经济和科技之间的巨大差距,心理产生了巨大震撼。

人心思变,时代呼唤。在党和国家处于徘徊中前进的时候,顺应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做出决定,重新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正是邓小平的再次复出,从而才有其后党和国家各个领域拨乱反正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1975年全面整顿的成绩,使党和人民认识到邓小平卓越的领导才干

邓小平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先主政西南,后又参加中央领导工作,曾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党政军要职。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他勇挑重担,顽强拼搏,奋力开拓新局面,表现出了一位卓越领导人的非凡胆识和大智大勇。但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蕴藏着的多种矛盾积聚得越来越严重,而且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周恩来病情加重,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际,开始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他根据毛泽东提出的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在主持召开的各种类型的会议上,明确而坚定地提出进行整顿的要求。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和叶剑英、李先念等的配合下,邓小平果断地对被搞乱了的各条战线进行整顿,提出摆脱动乱、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等一系列措施,进行了当时条件下所能进行的拨乱反正。

在短短八九个月内,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取得了明显成效。1975年的整顿有力地冲击了极左思潮,充实了党内与“四人帮”进行斗争的力量,使“四人帮”在中央领导层和军队的影响受到遏制和削弱。整顿在一定范围内开始了有限度的拨乱反正,进一步促进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醒,使他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党和国家的希望所在,从而积极贯彻整顿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形势逐步好转,科技、教育受到重视,文艺禁锢开始松动。全国动乱的局面得到很大改观,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迅速转向回升,“四五”计划胜利完成,1975年经济状况成为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最好的一年。

在全面整顿中,邓小平展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改革家的气魄。首先,他以“三项指示”为纲领导整顿,取得毛泽东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阻力。同时,整顿过程中邓小平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坚决果断、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和战斗精神,以及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在全面整顿中,他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实际问题,找准突破口,采取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中央不仅有总的路线、任务和方针,还有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政策;地方和部门也有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确保整顿的针对性、目标性和可行性,使工作顺利开展。再次,他善于用人,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推行整顿。邓小平在后来谈到发现和使用人才时,曾回顾1975年整顿的经验说:“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一九七五年我抓整顿,用了几个人才,就把几个方面的工作整顿得很有成效,局面就大不一样。”[5]p369在1975年整顿中,邓小平对万里、张爱萍、周荣鑫、胡耀邦、胡乔木等委以重任,放手让他们领导一个方面的整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知人善任,这是邓小平的一个突出长处。

邓小平在1975年主持全面整顿中,进一步充分展现了他杰出的领导才干,在党和国家、人民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1977年7月22日,全会公报公布的当晚,北京市不少群众自发走上街头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23日,首都100多万军民怀着喜悦的心情冒雨举行庆祝游行,同时10万各界群众在工人体育场举行盛大的庆祝集会,热烈欢迎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各地也举行庆祝会。人们用“英明的决策、伟大的胜利”来称颂全会,用“全党欢呼,全军振奋,人民欣慰”这样的词句表达对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的拥护。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没有受到致命“打击”,为其复出准备了条件

毛泽东对邓小平卓越的领导才干自始至终都十分赏识,因而他长期受到毛泽东的器重和培养。“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尽管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倒,但是他并没有受到政治上致命“打击”,也就是没有被开除党籍,只是把他“冷冻”起来,这为其再度复出准备了条件。

邓小平可以说是毛泽东比较喜欢和亲近的人。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很欣赏邓小平的才能,并不时寄予厚望。毛泽东曾多次评价邓小平:德才兼备,军政皆优,是一位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1951年9月3日,在与民主人士梁漱溟的交谈中,毛泽东说:“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这一高度评价,既是他对当时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的邓小平主政西南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又是基于他对邓小平长期观察得出的实事求是的结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对邓小平屡屡委以重任。1952年7月,主政大西南将近3年的邓小平奉调中央工作,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由此掀开了他政治生涯中新的一页。1956年9月13日,在推荐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为了“宣传宣传”邓小平,毛泽东第一次对他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说:“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他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是个厚道人,使人不那么怕。我今天给他宣传几句。……他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他说他有点诚惶诚恐,他是在党内经过斗争的。”9月28日,在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由此,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厚爱可窥见一斑。

在毛泽东眼中,尽管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犯了“错误”,被批判,被打倒,但他还是多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这样评价邓小平:“他一生大概是三七开。”邓小平在20世纪30年代曾作为“毛派”的头子第一次被打倒,从此受到毛泽东的格外注意和倍加关心。1972年8月14日,毛泽东在邓小平来信的批示中写道:“他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后来毛泽东在谈起这件事时还说:邓小平没有历史问题,即没有投降过敌人。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他率领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没有屈服于苏修[4]p38、39。从毛泽东多次对邓小平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是很赏识邓小平的才干和品格的。

1975年12月“四人帮”积极鼓吹和推动“反击右倾翻案风”,把矛头直指邓小平。1976年1月21日,毛泽东在听取毛远新的汇报后表示:邓小平还是人民内部问题,引导得好,可以不走到对抗方面去。又说:小平工作问题以后再议。我意可以减少工作,但不脱离工作,即不应一棍子打死。在谈及处理国务院工作时,建议邓小平专管外事工作。不久,中共中央又指示:对邓小平同志的问题,可以点名批判,但点名的大字报不要上街,不要广播、登报;注意不要层层揪邓小平在各地的代理人。3月2日,江青擅自召集出席中央打招呼会议的12个省、自治区领导人会议,当众污蔑邓小平是“反革命两面派”“法西斯”“代表买办、地主资产阶级”。毛泽东得知江青的讲话后,批评说:江青干涉太多了。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去世后,全国人民沉痛衰悼,但“四人帮”千方百计压制和阻挠人民群众的悼念活动,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3月底至4月5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发生的人民群众大规模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支持邓小平的事件,被“四人帮”认为“反革命暴乱性质”,是“反革命政治事件”。毛泽东据此提议撤销邓小平的一切职务,保留党籍。4月7日晚,中央政治局开会通过决议,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当时,“四人帮”声称:可能有“群众”要去冲击邓小平,要把他抓起来。汪东兴把这一情况汇报后,毛泽东当即表示:不能冲击,也不能把人抓走,并指示汪东兴将邓小平转移到安全地方。同日下午,邓小平夫妇被迁至东交民巷一处住所住下,并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毛泽东还指定专人和部队保护邓小平的安全,并明确交代“别人不准插手干预”,也就是不准“四人帮”干预这件事[6]p212。

毛泽东保留邓小平党籍、保护其人身安全的决定,对于邓小平再次复出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四、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强烈要求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

邓小平1977年的第三次复出,与叶剑英、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奔波和努力也是分不开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正是他们在不同场合一再呼吁,要求邓小平早日出来主持工作。

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后,8日,在玉泉山召开的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叶剑英提议让邓小平复出。他说,我建议让邓小平出来工作,我们在座的同志总不会害怕他吧?他参加了政治局,恢复了工作,总不会给我们挑剔吧[4]p40?令人欣慰的是,一个月之后情况出现了变化。12月14日,中共中央做出决定,允许邓小平看文件。据邓榕回忆,为了让他的父亲得以复出,叶剑英让他的儿子把还处于“软禁”中的邓小平接到他的住处。两人谈了很长时间。胡耀邦也托人传话给叶剑英,其中一句话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12月25日,华国锋在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讲话,谈到1977年的任务时没有再提“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问题。从年初发表的社论来看,也没有提“批邓”的问题。华国锋不愿意触及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和邓小平复出这两个敏感问题。就在这个时候,李冬民等十几个人在天安门贴出大标语,要求邓小平复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全国其他地方也出现了类似的大字报和标语。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要邓小平复出和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呼声,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发表社论,要人们认真学习文件,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两个凡是”,这无疑给“天安门事件”的平反和邓小平的复出设置了障碍。

在1977年3月10日至20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天安门事件”和邓小平复出再次成为争论的话题。叶剑英在会前就说,在报告中要对邓小平的表现写得好一些,以便使他能够尽快地出来工作,“天安门事件”是个冤案,不是“反革命事件”。华国锋对报告的起草者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按照“两个凡是”去办。他甚至向各小组召集人打招呼,在发言的时候不要触及“天安门事件”和邓小平复出的问题。

3月13日那天,陈云在会上发言谈了他对“天安门事件”的几点看法:第一,当时绝大多数人是为了悼念周总理;第二,尤其关心周恩来同志逝世后党的接班人是谁;第三,至于混在群众中的坏人是极少数;第四,需要查一查“四人帮”是否插手,是否有诡计。他明确指出:“邓小平同志与‘天安门事件’是无关的。为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需要,听说中央有些同志提出让邓小平同志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是完全正确、完全必要的,我完全拥护。”[6]p136

王震等人在会上也作了类似内容的发言。会上,王震引用毛泽东说过的话称“邓小平同志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他还肯定了邓小平1975年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期间,对各方面整顿所取得的成绩。正因为如此,“现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热切希望邓小平同志早日出来参加领导工作”。在谈到“天安门事件”时,王震称赞说:这是首都人民在毛主席病重、周恩来总理逝世后自发地进行的大规模悼念活动,是首都人民对“四人帮”罪行的群众性声讨,表现了首都人民的无产阶级义愤。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全国人民阶级觉悟大大提高的表现。“这就是‘天安门事件’的本质和主流,不承认这个本质和主流,实质上是替‘四人帮’的罪行进行辩护。”[7]p448

他们的发言内容在会内外传开,产生了重大影响。3月14日,华国锋在会上发表讲话,强调要有一个根本的立足点,即“高高举起和坚决维护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华国锋还告诉与会者:现已查获,有那么一小撮反革命分子,“他们的反革命策略是,先打着让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的旗号,迫使中央表态,然后攻击我们违背毛主席的遗志,从而煽动推翻党中央,‘保王洪文上台’,为‘四人帮’翻案。所以,如果我们急急忙忙让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就可能上阶级敌人的当,就可能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大局搞乱,就可能把我们推向被动的地位”。基于这样的考虑,华国锋坚持认为,在邓小平的问题上应该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去办,批是要批的,但不应一棍子打死,应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改正错误。

在邓小平复出的问题上,华国锋表示:经过调查,邓小平根本没有插手“天安门事件”,一切污蔑不实之词都一定推倒。华国锋考虑应该在“适当的时机让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什么是适当时机?华国锋解释说:“经过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和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正式作出决定,让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这样做比较适当。”对华国锋提出的这个“适当时机”,陈云表示赞同[4]p45。

4月7日,汪东兴、李鑫奉命看望了邓小平,希望他就“天安门事件”表个态,承认“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但是,邓小平拒绝了。邓小平表示:我出不出来没有关系,但是“天安门事件”是革命行动。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对“两个凡是”提出了批评,说这无疑是把毛泽东错误的东西也一同继承下来了。所以,他在信中说:“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5月3日,中共中央将邓小平这封信和他在1976年10月10日写的另一封信一起转发了。这实际上是为邓小平复出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和邓力群谈话,对“两个凡是”再次提出了严厉批评: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6]p142—151。邓小平始终坚持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实事求是的立场。随着时间的推移,邓小平复出的问题将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1977年7月16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决定全部恢复“反击右倾翻案风”时邓小平被撤销的职务。7月21日,邓小平在会上就他的复出问题讲了几句交心的话,他说: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还能在不多的余年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个人来说是高兴的。“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6]p148这体现了一位伟大的共产党人为国为民奉献终身的崇高精神。

特定的条件下,历史再一次赋予了邓小平机会,重燃他那不熄的政治生命之火。在沉寂了一年半之后,邓小平再次出现在中国政坛和国际舞台上,成为举目关注的政治明星。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否定“两个凡是”和“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将全党、全国人民带上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科技日报[N].2008-03-17.

[4]童青林.回首1978——历史在这里转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于光远等.改变中国命运的41天——中央工作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亲历记[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冷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