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秀梅 罗晓燕
语言沟通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之一,易导致其交往受阻甚至发展为情绪问题。我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自身体会,就此类儿童语言障碍的特点进行梳理,并提出了恰当的教学策略。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有两大特点:
1.语言理解特点
单词的理解。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对抽象化的语言概念等信息的处理能力不足,特别是对一些特殊句式,如疑问句、比喻句等难以理解。
语义的理解。自闭症儿童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却很难理解语义。如他们能正确地将“鸟”“船”“食物”“工具”等单词进行分类,但却不能利用语义信息提高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语言表达特点
人称代词的错用。中低功能的自闭症儿童,常常不能区分人称代词你、我、他。比如班里的曦曦同学,每天放学跟爸爸打电话时,经常跟我说:“你爸在楼下。”开始的时候,我采取这样的回答:“我爸在家呢”,此时的曦曦知道了自己表达得不对,马上改过来说:“我爸在楼下。”但是,这个现象还是反复,曦曦还是不能区分“你”和“我”。
鹦鹉仿说式的仿声性语言。这是低功能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一个显著特点。仿声性语言可分为即时性仿声性语言和延迟性仿声性语言两种。即时性仿声性语言表现为,我们问:你叫什么名字?他们会马上重复说:你叫什么名字?延迟性仿声性语言的表现为重复在过去某一时刻听到的话。
语音与语调的特异性。低功能自闭症儿童说话时会出现声调单调、呆板,音频或高或低,缺乏抑扬顿挫,语调奇怪等现象。
语义和语用上的明显缺陷。由于自闭症儿童难以理解隐喻、幽默、双关等修辞,缺乏社会性语言,因此,在表达中往往采取直接回应问题的陈述性句子。
针对自闭症儿童以上的语言特点,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口头语言加手势
针对人称代词错用这个语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取“口头语言加手势”的课堂教学策略。如,我要求曦曦在说“我爸在楼下”的时候加上一个手势——把一只手放在胸前,代表“我”,这样手口并用,多感官参与学习,加强记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曦曦在打电话的时候几乎再也不说“你爸在楼下”这样的语句了,每天都能够与爸爸愉快地沟通,表达顺畅了,情绪也变得积极向上。
2.图片加固定句式
充分利用自闭症儿童视觉优势通道,加强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对句子的理解。比如,在教自闭症儿童学习“哪些是水果”的时候,可以出示各种水果的图片对他们进行视觉提示,加上“什么是水果”这样的固定句式来学习句子。
3.使用自闭症儿童的语调或者音频
改变自闭症儿童语音语调异常的现象很难,但是可以试着用这种语言方式与其沟通。小宇是一个有着严重攻击性行为的低功能自闭症学生,说话的语调都是平平的。我刚开始接触他的时候,发现他对我发出的一切指令都充耳不闻,我很纳闷,家长告诉我说:“您尝试着用他说话的语调,他就执行您的指令了。”我按照家长说的方法尝试了一下,虽然我们说话的声音就像机器人一样,但是沟通很顺畅,小宇的情绪也很稳定。
4.使用简单的陈述性语言
针对自闭症儿童语义与语用上的问题,在语言教学中应使用简单的陈述性语言。例如,有一次刘澍同学情绪激动,突然用胳膊一下子将罗老师的脖子搂住,罗老师当时感到呼吸困难,但是他努力镇定下来,说了一句“把手放下”,然后刘澍真的把手放下了。罗老师当时的语言使用得非常准确,特别是对于动作指向很清晰的动词的使用,化解了一次伤人事件。如果罗老师当时说“你别勒我脖子”,那就麻烦了,因为在自闭症儿童那儿听到的是“勒我脖子”。所以,对自闭症儿童我们要明确地说出表达的含义,不要让自闭症儿童去猜测。如,不要说“你是我的掌上明珠”“挂在这儿”“外边太冷了”这样的句子,而要说“我很爱你”“把衣服挂在门钩子上”“你今天要穿长裤”这样意思更直接的句子。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自闭症儿童语言教育干预的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要探索更加广泛有效的干预策略,才能够与自闭症儿童更加和谐愉快地沟通,实现教育目标。
编辑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