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艳
人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课堂上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获取间接经验,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直接经验。这两种学习方式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所以,我们将实践纳入整体的育人系统中。
基于课程设置的要求,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由三大类、四大项组成。
第一类:在保留原有的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将其功能进行了调整。信息技术课程我们更强调在使用中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劳动技术课程我们则强调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劳动意识与实践能力,并与班级教育相结合,树立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意识。第二类:创新实践活动课——图课和剧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类:在课程设置中,要求学科实践活动分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组成,并有严格的次数要求,其中校内占2/3,校外占1/3。
我们将学科实践活动分为校内学科实践探究和校外社会大课堂活动两部分实施。在校内学科实践探究中,各个学科将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级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在校外实践活动中,我们依托社会大课堂提供的社会资源,发现问题,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技能,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实践知识和经验;在体验中了解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艺术、现代体育、前沿科学技术等,促进学生前瞻意识与创新观念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博物馆素养、图书馆素养、剧院素养、文化古迹素养、志愿者素养、运动场馆素养,从而提高学生未来的生活品位与质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校“各学科的课程系统”中,都有社会大课堂的内容,我们以此作为依据设计具体的实施过程。根据资源制定主题,在主题、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专业知识制定研究点,因为社会大课堂是学科课程系统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把学科知识与社会大课堂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在相应的课堂上做前课、后课。在实施中,学科教师协助班主任进行组织。
以9月份博物馆课程为例,在“新实验课程”改革中,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活动分学科进行了前课,即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等多个学科的任课教师共同就中国航空博物馆分别引导学生结合某一学科的特点提出问题,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尝试初步解决问题,并带着产生的新问题走进博物馆,继续开展研究性问题。在前课阶段,班主任了解了学生各学科的研究专题,因此在中课阶段,班主任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学生在验证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经历了发现、惊奇、总结、提升的认知过程,这是博物馆给学生提供的书本所不能给予的知识。学生在中课阶段运用相应的学科知识和已有的技能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初步的博物馆素养。在后课中,学生再次分学科进行梳理和总结,获得全新的知识体验,提升了能力。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未来,我们会继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学校的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