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在民族地区实施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政策对于国家、社会、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人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教育的价值,首先是育人价值,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于少数民族个体的价值即是本体价值,即对少数民族个体的教育价值和生存价值。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25-02
在民族地区实施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政策,一直是我国的一项战略举措。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即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育教学的模式。这两种语言中,有一种语言是本民族语或其他民族语,另一种语言是族际语汉语。这种教育,既让少数民族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权利,又向少数民族推广族际语言即汉语普通话,让少数民族成员逐步可以民汗兼通,成为双语、双文化人才。对少数民族进行民汉双语教育对少数民族个体发展价值有以下几点。
一、价值与教育的价值
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指向一定目的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意义的活动。而价值就是基于主体需要的基础上,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满足的意义关系。客体不仅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而且还是主体使用、享受的对象。某种事物一旦进入主体的对象性活动范围,必然随之产生对主体的意义问题,即对主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能否满足主体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某种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这就是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如果某种事物或现象以自身的形态、属性和功能及其变化,能够满足主体的某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质或精神的需要,对于主体具有可以肯定的积极意义,就被主体认为是有价值可取的;反之,如果某事物或现象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对主体没有肯定的积极意义,或仅具有消极意义,那就被主体认为是无价值、不可取的。因此,价值具有主观性、主体性,它是人的需要的满足,而需要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对同一事物价值不同的人由于各自不同的需要而会做出不同的评价。价值体现的是主体性,是主观、相对的;对象本身有没有价值及其价值的大小,要看其属性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的需要。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原始的家庭教育到现代的家庭教育,从原始的部落教育到现代的学校教育,从原始的狩猎活动教育到现代社会教育,教育作为人类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都是有一定价值取向。而教育的价值,首先就是育人价值,即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教育,首先要满足个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然后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育要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首先就要通过教育来发展个体的智力水平、提高个体的文化素质、培养个人生存的技能技巧、增强个人的生存能力。这使受教育者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在综合素质方面有天壤之别。这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这也是教育的本体价值。然后,我们要通过教育培养出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来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双语教育的价值无疑就是双语教育活动和通过双语教育活动培养出来的双语人才对于作为双语教育主体的国家、个人、社会和少数民族群体的意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于少数民族群体、社会和国家的价值是从双语教育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体现出来。那么,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少数民族个体有什么价值,也就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本体价值是什么?这是我们要讨论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个体的教育价值和生存价值两个方面去分析这个问题。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个人的教育价值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很多资料显示,接受双语教育的人与没有接受双语教育的人相比,智商一般比较高,思维更加敏捷。英国教育家、Bangor大学的副校长、欧盟观察员Colin Baker教授在其著的《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中通过总结大量研究,讨论了双语教育对于人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意义。“在发散思维的检测中,双语人的表现要强于单语人”,并且,他认为,“如果第二语言的能力低于某种门槛水平,就不会为认知能力的发展带来任何的好处,只有当儿童的第二语言能力几乎达到第一语言能力的水平时,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有利的发展”。在我国大量实例证明,在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智力,从而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提高少数民族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访谈100多名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彝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等本科生和研究生,发现同时精通汉语和本民族语的学生,其智力和学业水平都普遍高于单语或双语都懂但其中一种语言不太熟练的学生。并且,笔者通过调研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了解到双语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要。学生年龄越小,掌握双语的速度和效度越高。这使学生更容易学会用双语进行思维。在双语做得较早的中小学混合使用两种语言授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另外,少数民族地区在学前教育阶段普及双语教育,还可以让少数民族儿童更加熟练地掌握民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并学会汉语思维,达到用汉语和母语替换思维的效果,有利于他们进入基础教育阶段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
数理化基础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如果用少数民族学生不太熟练或非思维用的语言进行授课,学生很难理解听懂。而学生对听不懂的知识就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就形成重文轻理的心理,造成在民族地区普遍存在数理化基础差的现象,从而导致辍学率增高。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数理化课程没有用学生熟悉的母语去教授讲解,而偏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接受双语教育较晚、习惯于用母语、民族语、单语思维的中小学生,教师要用母语讲授数理化基础知识,更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使学生自然地将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教师再用汉语讲授文科知识,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从两个方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民族基础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少数民族成员的一生。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的理科基础打不好,对于学生将来高考和大学阶段理工科人才的培养都非常不利。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灵活运用双语讲授不同的课程,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双语教育是普及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加速少数民族人才的成长,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endprint
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个人的生存价值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首先对少数民族个体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成员既懂本民族语言,又会讲普通话,或者能够熟练运用民族语和汉语等两种以上语言和文字,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和了解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以及各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能够满足他们向上层社会流动的需要,有利于他们升学、就业以及在主流社会生活过程中实现他们的理想和愿望,有助于他们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如少数民族个体掌握了双语就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可以在求职过程中选择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和更大范围的就业空间,这样,他们就会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为,现在民族地区很多大的企业招收各民族的成员,一般更愿意招聘懂双语的少数民族职员。少数民族个体要想在求职竞争中获得成功,必须要懂双语,尤其是族际语汉语。因为不懂族际语汉语,他们就不能与其他民族的单位成员顺利沟通,实现良好合作。少数民族掌握民汉双语,尤其是汉语水平,越来越成为少数民族就业的一个硬条件。另外,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精华和涉及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知识和理论并没有翻译成民族语言。通过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可以用习得的汉语学习掌握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和现代经济科技知识理论,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以及适应主流社会的生存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双语教育能使少数民族成员通过教育走出家乡,走进大城市的高等学府,甚至在学好民族语和汉语的基础上,他们再掌握一门外语,就拥有机会出国留学,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文化技术,从而改变自己一生命运,也可以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代社会不再是过去的那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而是开放的、生活节奏快的现代工业化社会。人们要生存得更好,要想提高生活品质,不可能一生只呆在一个地方。各民族成员之间要不断交往、融合,在各地域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想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我们懂得双语,就具备了双文化,那么就可以与各个民族、各个层次的人交朋友,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人脉,使自己发展的机会变得更多。我们懂得双语,就如武士具备了两种战斗的武器、具备两种基本的生存工具。我们掌握了民汉双语、双文化,不仅能在民族地区就业、经商、升职,而且可以在全国各个城市工作、经商和生活。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通过改造世界又改造了自己。少数民族成员通过掌握的双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少数民族成员扩大了社会交往面,建立各种社会关系,不断改造自己的人生环境,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又实现了个人价值,如个人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威望的树立、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因此,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通过实现对个人的教育价值而实现对个体的生存价值。教育价值是基础,生存价值是目的。这就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本体价值。
参考文献:
[1][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第一版.翁燕珩,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152.
[2]曲木铁西.对少数民族中小学实施双语教学必要性的再认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25.
作者简介:谷亚华(1976-),女,河南商丘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为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曲木铁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法学、文化多样性与教育、教育社会学,曾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