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思考

2015-12-15 22:26朱丽娜陈仕贵于晓英蒋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8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

朱丽娜 陈仕贵 于晓英 蒋辉

摘要:随着新时期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要求,现代高等农业院校培养人才模式要以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实践教学技能、深入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为国家大量输送创新型人才。本文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趋势为导向,分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问题提出改革的措施与方法。笔者从注重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思考与创新能力;培养自我创业与团队合作精神;注重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加强师资建设等五个方面展开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现代农业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54-03

为国家输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唯有创新才能使经济和社会不断飞速发展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适应新时期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涵盖学科建设、教学内容、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创新型人才在社会各领域的百花齐放于国家历史转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未来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趋势

随时代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趋势来看,社会产业链对现代高新技术含量需求大大增加,诸如计算机技术、化学化工技术、分子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都对传统农科类高校学科专业有着强烈的影响和渗透。现代农业综合大学科是一个新型的集传统基础研究与现代实际应用生产研究紧密联系,并融入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知识和技术体系。相对于传统农业类学科而言,目前市场学、管理学、日用化工及经济学、食品、药学、文化学等紧密衔接、相互渗透,多学科互通、跨度大,重应用、涉及知识体系广泛,已成为现代农业综合大学科教育教学建设加速、综合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使无限增长的知识容量鲜明地冲击着有限的教学课程内容。因此,为适应现代农业综合大学科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宽口径、厚基础、广交叉、高素质、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大学生人才。

二、目前高等农业院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模式落后。现有教育体制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特点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理论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安排、实验设备条件下,做一些浅显的综合性、设计性、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创新性实验几乎少之又少。因此,造成课堂理论与生产实践严重相脱节,专业知识对学生来说,只是空中楼阁,学无用武之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被动、敷衍完成学业。这不但影响了“我要学”的积极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培养。这与“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背道而驰。

2.教材内容宽泛,生产实践无所依从。教材陈旧、涵盖面宽泛是现代农业教育中的一个弊端。一套崭新的教材内容出版后与课堂讲授的距离大概已是2年以后,甚至时间更久,已经落后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造成教材内容不能与之同步,学生获取的知识也就跟着过时的教学内容而落在时代的后头。而目前具有市场创新理念,能够应用专业知识的技术型创新管理人才是社会需求的主流趋势。因此,应该结合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主流趋势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成为市场竞争中的骄子。

3.优秀教师资源缺乏,师生比例失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农业高校创办伊始所秉承的宗旨。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能够真正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天赋才能。国外大学教育教学按专业编班,每班编制20~40人,实行班级授课,实验与实习均以小课堂活动为主。近年来,大学生招生数量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急剧膨胀,但专业教师数量却并没有同比配套增长。本科教学沦为大班或混班授课,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极为受限。另外,青年教师在课堂把握、专业经验、实践教学上都存在不足,影响课堂效果和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更无法涉及。

4.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飙升,高校实验用房、场地、校内基地不能相应配套满足实验及实践教学的需要。考虑到实验场所及仪器耗材不足,节约实验经费,学生的实验只能避繁就简。不但学生的实验成果无法保留,甚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也多数只能由教师进行简单示范性操作,学生没有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条件。受实验经费短缺的限制,学生去校外大型基地参观实习的机会也少之又少,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参与实践的动力。

5.学生的学习缺乏激情。全球信息化高度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离不开电脑网络和手机屏幕的网虫一代,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更多的精力被太多的外界因素干扰和占用。农业学科的课程学习内容,相比网络的新鲜视觉享受显得枯燥无趣,教学内容的滞后、教学方式的呆板、实践课程的受限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养成应付学习、轻视专业素质的习惯,更对专业产生畏难的情绪,不知道“为了谁学”、“学了为什么”,更不用说进一步的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了。

三、针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提出改革的措施与方法

1.注重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高等教育要进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方针,现代综合农业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型综合人才”,必须把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实践教学是现代综合农业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项举足轻重的专业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劳动、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就要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加快实验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改革,对校内实验室进行更新设备建设,结合教学实习校内外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生产实践条件。endprint

2.培养学生思考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也要在教学中担当学生的向导和顾问,介绍现代农业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的前沿科学知识和技术,采用先启发和后讨论的模式教学,使学生在枯燥的理论中产生联想,激发创新性灵感思维,为获取新知而主动查阅文献资料,从而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特色个性的发展。

3.培养自我创业与团队合作精神。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较弱,灌输式授课为主和知识传承教育,频繁的书面考试,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和发展。学生的高校教育,应着眼于一生的职业生涯,不但能担当现有岗位的工作能力,还能在自身的工作经历探索中创造未来更高层次的晋升岗位竞争能力。在大学期间,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从多方面获取收益,为提升科研兴趣、深造及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现未来的自身价值、社会价值理想而训练创业精神和提升专业技能素养。团队合作能力被视为知识经济体系下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得非常全面,所以对学生必须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培养协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环节设计非常必要。

4.注重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培养。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对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树人、立本、正风的先决条件作用。由于当代高校大学生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各渠道正负面信息的冲击和影响,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道德准则、分辨能力、适应能力、唯利意识、个人主义作风、职业情感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情况下,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素质和修养的积极引导和教育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大学课堂里缺失的不是专业教育,学校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作风严谨,打造职业感情和理想,规划职业生涯和发展信心,把个人发展与行业发展形成捆绑式结合,树立为专业领域的健康发展奋斗的理想和责任意识。

5.加强师资建设。高校育人的核心是教师队伍,教师团队整体职业素养的提高必将推动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拥有创新精神,学生才会有创造力。教师可通过不断自学、接受培训、校内外进修或考察的多种形式提高综合素质。教学团队呈梯度组合,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不同职称层次进行课程教学。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从而避免了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盲目教学、却无人指点的不足。具有资深教学经验的教授多数忙于科研,无心教学,造成学生无法得到最新最前沿的科研进展和专业信息的弊端。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实践教学,紧跟农业领域的发展方向,汲取新成果和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鼓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让学生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获得更丰富的课程体验;在考核制度上,融入更多的展示学生个性的内容,发掘创造性和主动性,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全面掌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等学校要以培养学生拥有知识的深度、广度,培养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出能快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能自觉不断地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知识、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今后创新教学的工作重点,要逐步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配以启发和引导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把他们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分析、探究和质疑体现在教师的课堂和实验当中;各相关领域专业教师组成信息团队,把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信息相互交融,形成海量的信息资源,传递给需要在探索中发现、在创造中进步、在兴趣中热爱、在追逐梦想中创新的新时代的大学生们。

参考文献:

[1]肖深根,钟晓红,谢红旗,杨兰.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创新中药资源与开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33-35.

[2]蒋子春,张振国.国外农林专科院校教学特色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93-97.

[3]李适,傅冬和,肖文军,等.“可持续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110-117.

[4]黄笛,吴铁明,陈任己.园林苗圃学.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1,(12):173-175.

[5]高桂娟.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阐释[J].阅江学刊,2010,(1):59-64.

作者简介:朱丽娜(1978-),女,辽宁沈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艺园林学院,实验师,博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陈仕贵。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