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首一
摘要:天津市高职院校,现行的体育文化节,很多还在沿袭着竞技运动会的模式,有很大一部分项目是广大学生力所不能及的项目,或者说是平时没有实践、体验过的项目。这就从客观上限制了参赛者,那些技术性强、难度大、陌生的比赛项目使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
关键词:体育文化节;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99-02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现场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生物工程技术学院、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七所高职院校,二十多名一线教师,六百多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教师问卷23份,回收22份,其中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为87%;向在校学生发放问卷680份,有效问卷630份,回收率为92%,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用spss13.0对本研究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出,教师问卷的内容一致性系数为0.814,学生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6,说明本研究的两个问卷质量的可靠性较高。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文化节的开展形式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学校在开展体育文化节的形式上还是依旧以田径运动会为主体。目前,从天津市高职院校举办体育文化节形式上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每年都举办传统的田径运动会,这种形式占25.3%;综合性运动会,这其中包括田径比赛和单项比赛,这种形式占28.6%;以田径运动会为主,配以趣味比赛,这种形式占42.9;综合性体育文化节,这种形式只占3.2%。从学生对学校现开展的体育文化节满意度调查中体现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学校开展的体育文化节形式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从调查中也体现出学生仅是想参与,但更多的是去看热闹,而不是参加比赛,从这个角度上讲,学校现开展的体育文化节形式和参与度上是存在问题的。
(二)体育文化节的开展时间、次数与跨度
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举办体育文化节时间和跨度的结果指出:由于天津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所制,每年4、5、6、10、11月份是天津市高职院校最适宜开展体育文化节的时间,而时间的选择又直接影响着体育文化节参与的人数。根据调查,一般情况下,各高职院校每年举行一次的占78%;两年举行一次的占21%;一年两次占1%;而在所调查高职院校中不开展的几乎没有。在跨度方面,举行体育文化节跨度为一到两天的占81%;跨度为一星期的占17%;跨度为一个月的只占2%;为期一学年的为0%,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天津市高职院校每年举行一次,每次一到两天的为多数;而次数多、跨度长的体育文化节则没有学校开展,所以在天津市高职院校体育文化节开展的时间和跨度上主要体现的是时间集中跨度短的特点。
(三)体育文化节的项目设置及内容
田径项目依然是体育文化节中举办最多的项目,其次是球类竞赛,如足、篮、排球均在53%以上;羽毛球、网球学生喜欢,但举办赛事不到30%;而棋牌类、趣味类也只在30%左右;跟体育相关的比赛如体育摄影、体育舞蹈、体育记者、体育表演不到5%,只有体育征文能达到51%,由此可见,天津市高职院校体育文化节的项目设置集中在田径比赛及传统的三大球比赛上,而参与人数多,趣味性强的新兴的、时尚的项目少;由于在项目设置上如学生喜欢的棋牌类、趣味类项目少,组织形式单一,所以导致学校赛事少,竞赛频率低,参与人数少,消减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开展体育文化节的组织与管理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50%的高职院校对开展体育文化节无明确的组织机构,其中有组织机构的高职院校也主要是由院校的体育部组织,而对于院系、年级、班级的赛事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这些赛事的安排随意性比较大,在学生中会出现赛事过分集中或无赛事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天津市没有高职院校专门设置体育部、校团委、学生会、学生体育俱乐部、各院系负责人共同组建的专门针对学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机构,各种赛事的组织、安排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校缺乏对体育文化节的整体掌控。
(五)体育文化节的评价、评定机制
通过调查研究,在天津市高职院校中没有设置专门对课余体育竞赛即体育文化节的评价机制,学生在各级比赛和活动中取得的成绩与体育成绩基本没有任何关联,部分学校在学生评定奖学金中给予相应的加分,而学校对于各院系、年级、班级的评价还停留在所举办的比赛中的成绩,并且常常指在传统的田径运动会上取得的成绩,在成绩的评定上也只是以一些小的礼物、奖品为最后的评价。这种只以竞技成绩来判定的单一机制,打消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文化节这种课外体育竞赛主要形式没有跟体育教学体系紧密联系,造成其结果学生需要指导,教师不愿意指导的局面。
(六)学生体育文化节的参与程度与态度
经过调查,有85%的学生赞同学校开展体育文化节,有57%的学生每学期都在期待学校体育文化节的举办,有54%的学生希望能参加到体育文化节的项目中,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渴望参加学校开展的体育文化节,有想在体育文化节中运动和表现的欲望,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校开展的体育文化节失去信心,更有一部分同学根本不在乎学校是否开展体育文化节,之所以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不关注,甚至不想参加到体育文化节中,就说明体育文化节在参与人数和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态度上面存在着问题。
三、结论
(一)重视程度不高,定位不准确
学校体育文化节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知识的传播和让学生能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天津市高职院校领导对体育文化节不重视和不支持成为了影响体育文化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天津市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主要以完成课堂教学、学生体质测验和培养部分体育特长生为主,体育文化节成为了少数人的、体育“精英”们竞赛的专场。所以,天津市高职院校体育文化节的改革方向和效果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endprint
(二)体育文化节的比赛项目与形式老套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节比赛内容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个人项目多,缺少集体性、趣味性、表演观赏性项目,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展现。所以,学校体育文化节的组织者对比赛项目设置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体育文化节的组织与管理混乱
目前,体育文化节的主要内容田径比赛,主要由学校体育部负责,从赛前准备到报名、比赛、裁判,再到最后颁奖都是由体育部的老师直接参与完成,工作量大而繁琐,单项比赛项目都分配给学校的各院系的学生干部,体育部出场地和器材,再委派一名指导教师,由于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裁判水平有限,很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就引出学校对体育文化节的开展没有系统的、全面的规划,更没有为体育文化节的开展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这就大大的影响了顺利开展高职院校体育文化节的组织工作。
(四)体育文化节的评价机制单一
天津市高职院校现行的体育文化节评价机制单一,奖励机制陈旧,学生在参加体育文化节时,唯一的评价标准只有是竞技水平,运动成绩的高低,而奖励机制也只是普通的毛巾、肥皂、牙膏之类作奖品,很实惠,但缺乏纪念意义,跟体育成绩没有丝毫关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参加体育文化节的积极性,对今后体育文化节的开展起到了负面影响。
(五)学生与教职员工参与体育文化节的人数低
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节,针对的是本校教工和学生,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学生的人数很多,即使体育文化节的项目再多,也不能满足所有师生的需求,而且为了能够顺利地开展体育文化节,多数高职院校的参赛办法都规定了参赛单位的人数和个人限报的项目人数,从客观上就限制了参加体育文化节的人数,形成少数人比赛、多数人观看的局面,违背了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原则。
(六)体育文化节的时间短、跨度小
由于天津市高职院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师生队伍不断扩大,所谓的体育文化节一般为其1到2天,时间短而集中,对于没有比赛项目的同学来说,无压力和负担而言,对于运动员,裁判员和服务人员来说就比较紧张了,有的运动员不但有单项比赛,还有团体项目,有的疲于应付多个比赛项目,经常会出现比赛项目冲突而弃权的现象发生,影响了比赛的顺利进行,所以1到2天的体育文化节早已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而且由于时间集中,运动量、运动强度大,还很容易使参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丝毫感受不到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凤春.高校体育文化节的现实意义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9).
[2]杨贵仁,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试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8,(03).
[3]黄瑞苑.从体育文化节看传统校运会的改革[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9).
[4]房杰.关于运动会融入学校文化艺术节的探索[J].体育科研,2003,(04).
[5]许月云.高校校运动会的现状调查及改革的时代特征[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04).
[6]刘亚杰.论高校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4).
[7]李虎.拓展训练教学对提高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