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贞贞 李坚 马骥
摘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核心,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内涵丰富,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论文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成果从评价内涵、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与评价。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指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05-02
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观问题是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内涵与方法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内涵
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
1.发展观或动态观。吴崇恕等(2005)认为人才质量应该是动态的、分层次的,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人才质量标准;孙崇正等(2009)认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不同,有改革开放初期的全面发展质量观、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的全面素质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多元化质量观;周小理、姜超(2013)提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质量观”,认为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是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教育,必须实现个体充分、可持续的发展。
2.要素观或构成观。郭秀琴(2007)将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时间能力和创业精神,信仰、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马万民(2008)认为,学生是教育质量唯一的载体与评价的对象,知识、能力、素质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内容;沈爱琴(2009)、吴继红等(2013)提出21世纪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本质、品质、素质、潜质、气质五个方面。
3.能力观或适应观。李孝华(2009)认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把学生培养成认同和适应社会、认同和顺应时代、认同和推动历史进步、认同和符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公民;孙泽平、何万国(2010)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提出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体现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余宏亮、刘学忠(2013)认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体现在“全面观”与“适应观”两个方面上,即促进人的自由而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全面观”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和效度的“适应观”。
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设计了评价指标。
1.从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方面设计指标。倪丽娟等(2007)提出从影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有五大因素(大学定位准确性、教学工作规范性、实践教学重视度、教学评估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孙明保、李新平(2011)按照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观,设计了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与课程、教学管理、教风与学风、教学效果、特色项目等一级指标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张德江(2012)则从教学中心地位、教师的教学投入、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效果、德育教学效果等七个方面来评价。
2.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成要素的角度。张佩(2009)从人才培养质量构成要素方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合理性、专业师资队伍基本素质、学生入学时的基本素质、理论教学活动质量、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质量、专业办学条件建设情况、毕业生综合素质等七个一级指标与每个一级指标下面的n个二级指标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张云霞(2012)从战略的角度设计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薪酬比较率、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人才质量品牌的认知度等指标来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石华敏(2013)提出按照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导向原则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品德三方面指标来评价。此外,戴宁和蔡拔平(2008)、孙泽平等(2012)、周燕(2013)、李顺(2013)等也根据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构成与内涵等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选择的反映,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正确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并能指导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应该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为着力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评价指标应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考虑相关影响因素,注重指标的可操作性而设计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方法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
1.评价方法。(1)根据调查与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模型与方法进行评价。王琴、张淑莲(2008)运用因子分析技术,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用人单位需求出发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洪梅香、贺珍瑞(2011)从培养条件、培养实施过程、培养效果三个方面,运用AHP方法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薛伟等(2012)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代应等(2014)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从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和拓展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指标,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数据包络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2)根据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与标准,运用专家法或管理模型进行评价。李忠华(2005)采用专家评估法从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及条件、人才培养活动和人才培养效果等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马万民(2008)建立了以知识、能力、素质为影响因素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进行分析;赵佩华、胡泊(2013)从多元互动的角度,组建多元化的评价专家库和建立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小组进行评价;吴海瑛(2014)运用“PDCA”(戴明环)对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评价。(3)其他方法。一些学者根据评价角度不同,采用了其他方法。如,王冬玲和时俊霞(2013)运用投入产出法;唐立国和郭庆(2012)以学习产出为质量标准来评价;李兴国等(2011)用证据推理方法来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endprint
2.评价主体与角度。(1)社会评价。凌锡森(1994)认为社会评估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提出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制度与评估指标;李孝华(2009)从人才的使用价值角度提出了社会评价方法,通过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国家、社会需要相符合、相适应的程度,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彭建章等(2012)在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背景下,提出建立以就业和社会适应性为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估机制。此外,邹小荣(2009)、周芳(2010)、吴静(2012)等也利用社会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2)第三方评价。彭康华、乔一方(2013)从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的角度,提出了由用人单位、急于求职者、各项机构、研究院校协会、行业机构等共同组成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王厚义、朱镇斌(2013)提出包括学生家长、企业、行业和教育研究机构在内的第三方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胡晓岳、王波群(2013)提出建立行业组织、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周应中(2012)、张小文(2013)等也利用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进行相关研究。(3)多方评价。黄景容(2007)提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应该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家长、毕业生三方认定,对于评价内容,各方应该有所侧重;张建国(2013)提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分别从学校、企业、社会三个评价主体方面来评价体系;吴继红等(2013)认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由社会、个人和学校三方面来完成。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与模型进行评价,能避免主观性,能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但由于受制于可靠数据与全面数据的获得性,也影响其评价质量。利用专家评价法(专家的评价经验与知识)与管理模型,能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科学、真实地评价,但不可避免的存在受专家的主观性影响,因此,合理、科学地将两者结合,将是更加有效的评价方法,但评价成本可能会受到影响。从适应或满足的角度来说,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由社会或第三方评价是合理的,但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来看,应将社会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科学结合,这样才能正确评价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家茂,张胤.适应与发展:建构多维视角下的当代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观[J].中国大学教学,2008,(6):4-7.
[2]孙崇正,肖念,金保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的演进与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48-53.
[3]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29-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