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能与动力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

2015-12-15 09:44秦燕郭亚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9期
关键词: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秦燕 郭亚琴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建设的重点,本文结合高职院校“风能与动力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经验,从建设思路、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社会声誉及服务等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过程,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并对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26-02

在高等职业教育当中,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品牌的象征,也是高职院校核心资源的所在,与其他专业相比,其所具有的稀缺性更能体现高职院校的专业办学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鲜明特征,并且还要能够充分体现其创新性和示范性。南通理工学院(原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率先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该专业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升级,在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上,建设打造出具有“亦工亦学、产学合一”鲜明特点的院级特色专业。

一、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特色专业的建设除了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清晰的改革思路、明显的办学特色,还需要依托当地或周边的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该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需求量。我院风能与动力技术特色专业经过长期的市场调研,调研范围从长三角地区蔓延扩展至全国市场,风电行业在设备制造、风机运维、风场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尤其是风机运维,其行业的特殊性和培养的高难度性使得该专业不能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通过与校企合作单位的深度合作,我院对本专业采用“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与企业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地区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将学生安排至企业进行强化轮岗训练,让学生在生产一线学以致用,创造价值。

二、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的人才培养需要创新的师资力量来做保障。特色专业需要构建科学的教学团队,本专业带头人具有较高的教科研水平,同时在原有师资队伍基础上,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扩展知识结构面,使教学团队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团队除了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实施组织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讨论,将最新科技前沿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教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创新项目,并倡导教师多开展情境型教学。除此以外,还鼓励专业教师利用业余和假期时间下企业,积累实践技能,与企业共同申报各类课题,共同承担生产任务。同时,我院也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师级别的兼职教师,用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与校内教师进行优势互补,更加健全师资队伍。

三、教学条件建设

教学条件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除了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的各种教学仪器、视教板、多媒体等硬件设施外,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条件的关键,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是取得优异教学成果的基石。本专业属于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已建成的省级新能源实训基地设备价值约220万元,完全可以满足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该实训基地共建有八个实验实训室,其中风机结构实验实训室、风力发电系统监控实验室为校企合作共建,为企业真实的产品。模拟风场测试实验平台、永磁风力发电机测试平台为教师自己研制的实验设备,并全部获得南通市科技局鉴定,申请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实训基地还成立了“中小型风力发电技术研究室”和“光伏应用研究室”,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加完善的场所,使得产学研能够充分结合。

由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大部分都与兆瓦级大型风电机组有关,而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相关要求,因此,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我院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优势,与远景能源科技、江苏天赋新能源、扬州神州风电等多家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把课堂搬入企业,或者说在企业中建立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中得到锻炼。

四、教学改革建设

(一)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按照与企业共同探讨后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改进。改进后的课程体系由通用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职业方向课程组成。专业必修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专业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根据课程特点相应开设专项实训课程及生产性实践任务。职业方向课程除了开设职业方向核心课程外,还根据各职业方向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的配套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教学目标“岗位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过程“职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课程评价“过程化”为方向,实行“双证书”培养方案,将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体现为:学生学习的第一年,培养学生的岗位基本能力,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将风电机组零部件作为载体,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内进行认知体验和加工制造;学习的第二年,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将校内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作为载体,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装配、调试任务;学习的第三年,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通过拓展课程和企业轮岗实习,将风力发电系统和企业实际生产线作为载体,由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进行风力发电综合训练及参与企业实际生产工作。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后形成了实践性强、技术含量高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充分反映出当前该行业的最新岗位资格要求及技术水平。

(二)教材建设

优质的特色专业必须要有优质的教材资源作支撑,然而目前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的教材非常匮乏,为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体现本专业的特色所在,整个教学团队与企业资深工程师一同开发适用于高职类教学的风电特色教材。目前,已出版的教材有《风力发电基础》、《风电机组的装配与调试》和《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工艺》,其中,《风电机组装配与调试》还获得教育部新能源教指委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立项。特色教材的开发需要摒弃传统理论知识灌输的缺陷,同时也不能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简单的拼凑。以《风电机组装配与调试》为例,首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需要掌握的技能进行分析,然后以实际产品作为项目完成目标,对项目再进行任务分解,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理论知识,并进行拓展训练,教材整体的形式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我院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一大重举,我院注重与企业形成优势互补,联合开发教科研项目,并与多家校企合作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主要在企业技术攻关、课题申报、人才培养、教材建设、专利发明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例如,与天赋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学生的高空作业证和高压电工证的考证培训;与神州风电有限公司作开办风光互补路灯培训班,并进行“新型船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联合研发;与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明阳风电有限公司联合申报横向课题《MW级风电机组机械故障诊断研究》;与九鼎天地风能设备有限公司联合编制风电机组机械装配工、风电机组电气装配工国家职业标准;此外,还联合多家企业共同申报专利多项,目前共受理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与企业的这些合作进一步证明了我院风能与动力技术特色专业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领先水平。

五、社会声誉及服务能力

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检验就是它的社会声誉和社会服务能力。近三年,我院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好,并且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我院对毕业生进行了社会满意度调查,并将跟踪调查制度化,时刻关注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我院风能与动力技术特色专业在一系列的改革建设中,人才培养也硕果累累,学生参加的省级职业技能大赛“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项目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学生创业大赛所设计的“智能型风光互补楼道照明系统”在高手如云的省赛中依然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10KW水平轴智能控制风电机组”和“安全型楼道光伏智能照明系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作品展洽会上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些使得我院风能与动力技术特色专业在地方经济服务中具有很好的影响力和辐射性。

六、结语

我院风能与动力技术特色专业虽然在目前的改革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对于今后更加长远的道路,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特色专业作为学校的招牌和亮点,必须要强化其特色,立足于市场,不断创新,不断地适应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浪潮中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刘星.深化专业建设内涵促进示范院校持续发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8):128-131.

[2]赖华清,宋建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1):105-107.

[3]董菲,徐春媛.高职院校外训基地建设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259-260.

[4]汪祥兵,余建华,张家安.职业导向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73-74.

[5]马海啸.“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30):106-107.

[6]张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J].教育研究,2011,(05):36-40.

[7]殷浩.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5,(03):146-148.

猜你喜欢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