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 武祎 刘月皎
摘要: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大主要职能,而两者之间的关系长久以来受到争议。本文从两者的关联性、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科研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及目前两者的主要矛盾四个方面进行浅析。并为青年教师如何协调好两者关系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研;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70-02
高校承担了三项职责: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最为基本的两项功能,也是高校教师学术身份的主要方面。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相关著作也举不胜举,但是依然没有定论。高校教育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化,19世纪初,“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成为大学的经典模式;20世纪以来,教学与科研从“统一”逐步成为彼此独立甚至对立的活动;当前,大学教育与科研关系处于十字路口——继续分裂、彼此平衡抑或积极互动[1]。有学者曾对二者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过总结,列出了二者之间三种关系。分别是:(1)二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教学可以促进科研,而科研反过来又能提升教学,二者之间可以互相增强、相辅相成;(2)二者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即人的精力、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從事教学会对科研带来负面影响,同样,从事科研工作也会妨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3)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教学和科研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事业,从事他们之间的一种不会影响另一种[2]。本文将从教学与科研的相关性,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科研对教学的推动作用,目前高校中科研与教学存在的矛盾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阐述两者协调发展对青年教师发展的作用。
一、教学与科研的相关性
科研和教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含义出发,两者都以知识为基本对象,都为智能活动,都需要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给学生作报告和在会议上作报告同样需要演讲的技巧;第二,设计一个精彩的课程大纲用到的技巧在做文献综述和申请研究经费的计划书中也要用到。教学和研究都能发展教师对一个领域的洞察力,磨炼教师的交流技能,所以一项工作的提高会极大地回馈、促进你的另外一项工作[3]。高等教育的落脚点是人才培养,而教学和科研的共同使命也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上,科研是“源”,而教学是“流”,实施科研教学一体化,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实现协同育人,形成有效的教育力,是大学区别于科研机构的重要特征。科研活动与教育过程的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教科书都是学科经典内容,在讲授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梳理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激发新的想法,在讲授和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往往会对科研思路有新的启发,有助于申请课题,有一位老教授说到,他的很多科研项目的立项得益于几十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教师可以把学生看成是潜在的研究助手,大学生研究助手能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热情和新鲜的观点。他们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没有接过良好的训练,还处在对专业领域刚刚开始了解的阶段,但是他们能够给教师带来的汇报是很大的。王伟廉从“教学”含义两个维度的四种理解入手,分析了教学促进科研的具体表现及相关条件[4]。第一,教学是学校里的一种工作,即“教学工作”。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学相长,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就是一个最好的促进,教师的教学对于其科研来说,可以起到清理思路的作用;第二,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一种职能;教学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对科研起到促进作用。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对新科学的产生有引导作用。就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言,“教学科研型”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实际上是在为各种层次、各种水平、各种形式的科研培养后备军。
三、科研对教学的推动作用
现近,很多高校教学还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目的,但高校里仅仅进行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知识的传授一方面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书本中的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的发展逐渐变得陈旧,甚至被淘汰。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应该教会书本背后潜藏的做学问的方法。青年教师刚刚加入工作不久,可能还没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教学和实践经验欠缺,这是青年教师的软肋,但是高校青年教师多数具备博士学位,对本学科具有系统深入的理解,并且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这一经历可以作为宝贵的“教材”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对科研早接触、早了解,有助于学生日后的人生规划,避免临近毕业时还对就业方向、考研专业等徘徊不定。科研内容可以用与丰富课堂,如在课堂中介绍当前的研究热点、视角、范例与争议;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纳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消除科研的神秘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课堂中介绍学科研究中的一般或特定技能,包括文献综述、实验设计、会议演示、论文演示、经费申请计划等;邀请学生参与自己的研究小组的一些活动,可以把要求他们参与学术讨论会、在线会议等作为课程作业的一部分。刘献君等人通过对国内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691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教师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处理及影响因素等问题。结果显示,教学与科研在多个维度上存有性质上的差异,教师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呈正相关,但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小于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5]。
四、目前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第一,教学业绩与科研业绩的显现形式差异大。目前的职称评聘体系,多数仅对教学业绩的量上有要求,质上稍有评价标准,使得教学业绩无法体现;而科研业绩具有显性特征,如论文、专利、承担项目等,并且科研成果很快能被同行们衡量和评价。评聘压力驱动了教师对科研倾斜,并投入更多精力,而教学的投入相应减少。
第二,教学与科研在内容上关联度不大。由于大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有些教师讲授的并不是改专业的主干课程,而承担一些选修课,与科研立项的专业性相差甚远,导致了教学与科研的脱节,则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就无从谈起。这种现象不在少数,因此,教师就需要在教学和科研上分别投入精力,事倍功半。
第三,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不易。教学和科研的促进作用不会自发进行,需要不断认知和积淀,并仔细琢磨、精心设计。然而,这需要一定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才能实现。尤其对于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需要经历一定阶段的照本宣科,才能把握自如,而这个阶段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这期间就很难把握教学和科研两者相互促进的切入点,也难以切实感受到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因此,很多青年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科研上,在短期内就能完成业绩要求。
五、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青年教师发展
第一,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关系。虽然两者之间有种种矛盾,但是不可否认两者的协同关系也是十分显著的。特别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多数具有博士学位,若能及时有效得开展科研工作,將在该研究领域做出连续的工作,同时也可以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渗透进课堂。
第二,练就教学基本功,全方面发展。青年教师应该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认真备课、深入课堂、积极参加教学比赛和观摩,积累教学经验,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和素养。
第三,确定研究方向,加入研究团队,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科研能力。青年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后,应该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科研选题上,应该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发展,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发展方向。积极申报课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努力争取外出进修或培训。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要力量,也是高校改革发展的生力军。青年教师应该具有危机意识,并肩负责任感,努力完善自身,安心、精心、专心从事好教学和科研活动。
第四,调适心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青年教师大多初涉社会,一步出校门就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工作、生活、教学、科研多重任务和压力,可能跟理想的职业期望存在很大差异。从青年教师的主观努力来看,教学、科研工作往往不具备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也难以进行直接的量化和评价;从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的组织形式来看,团队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也导致个人工作成果难以量化,个人成就感难以彰显,易失落。因此调整好心态十分关键。因此,选择到教学研究型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平常心看待在教学、科研和个人职业发展中遇到的挫折,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个体成长与集体发展双赢的局面。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为提高教学水平,需要开展科研;为促进科研水平提高,也应该抓好教学,两者相辅相成,却有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矛盾。两者和谐统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学思想、培养模式、教学管理、运作机制等。为了调整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是促进高校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吴洪福.大学教育与科研关系的历史演化[J].高教探索,2012,(5):98-103.
[2] John Hattie and H. W. Mar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and Teaching:A Meta-Analysi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6,66(4):507-542.
[3]邢磊.高校教师应该知道的120个教学问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18.
[4]王伟廉.试论高校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1):49-52.
[5]刘献君,张俊超,吴洪富.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