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连珍
摘要:习作是学生的一大难题,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无物可写。为了有效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本人依托微课,借助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通过制作微课来展示图片、故事、绘本、视频片段,用主题突出、带有声光电色的刺激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想象,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微课;趣;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281-02
微课以其特有的网络与短视频优势,轰轰烈烈地进入了基础教育。与常见的学习方式相比,微课程呈现前所未有的学习视觉:它激发人们利用多种感官学习,听觉、视觉、想象……短小、精巧、实用、有效。内容上,有针对性,有较强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有趣,很有吸引力。实践表明,微课有助于每一个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借助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用来展示图片、故事、绘本、视频片段,用主题突出、带有声光电色的刺激来代替纸质材料的视觉刺激单一性,对培养学生的写作想象,有着丰富的、待发掘的功效。
一、微课激趣,引发想象动力
所谓想象,是个体对人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思维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任何人的心理过程,都离不开大脑的想象。
(一)制作趣味微课,诱发写兴趣
我选用网络上的《50张激发想象力的摄影作品》、《有想象力的图片》以及一些儿童绘本故事图片,佐以久石让的菊次郎的夏天、天空之城插曲、钢琴王子理查得·克莱德曼——《水边的阿狄丽娜》、《欢乐之歌》、《梦中的鸟》等配乐,制作成系列微课程,让学生在想象的图片和音乐中徜徉、漫步,欣赏“滴水映日,大智若愚”的“微言大义,浓缩的才是精华”的微课,激发出学生的不同体验与兴趣。
(二)制作“成功”微课,引发写作欲望
以往的表扬总是停留在口头或者老师的评语上。例如在作文评语中,给予学生一句鼓励,即使是一个好词、一句好句,都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喝彩”这样的评价,确实可以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激发写作的兴趣。
但有了微课,激励方式就得到了新的扩展。我将学生单元作文作品中的好句词、好段落、好文章等“成功”文字,归纳在一起,结集而发。用录屏软件制作成视频,发到班级空间中。利用网络的传播魅力,将微课作为激励新形式。对于好的篇目,甚至可以让学生在微课录制中,说上两句。通过“见微知著,管中窥豹有洞天”的视频集“滴水穿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制作多样微课,激发写作想象
“物随景迁,辞以情发”,制作情境作文、续补式作文、半命题作文微课,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比如,在“六一”儿童节到来前,我们制作播放了一个由贫困山区学生生活现状图片及大城市中的学生生活对比图片组成的微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了“过生日了,我能吃上面条了”之类的图片冲击中,在触景生情中想象、抒情,写出了这样的片段:在“六一”节那天,我再也不吵着买新衣服或零食了,而是要把钱存起来,捐给贫困的小伙伴,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可以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再如续补式微课:《妈妈只给我洗了一只鞋……》,半命题作文《从此,我不再___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的诉说》等微课程,让学生在“妙不可言,细微之处见精神”的微妙处,領会了“滴水之恩”、“博爱深情”的微妙。
二、微课展趣,储备想象素材
知识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积累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大家想象出来的东西,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这些都要在大量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相结合而成。而知识经验的丰富与否,决定着表象浅与深。表象贫乏,其想象寡之;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因此积累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想象的翅膀有多丰满。
(一)“多方”观察,丰富表象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并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认识事物,积累知识,丰富表象的重要途径是观察。因此,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广泛接触各种事物,勤于思考总结。首先,要明确观察的事物;其次,要引导孩子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在观察时,教师可做启发式的解说,最后,还要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事物插上想象的翅膀。例如:观察一棵榕树,一般的教学模式是这样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后,启发想象,从远处看,这榕树像什么?从近处看,这榕树长满气根,这像什么?这榕树的叶子颜色、形状如何?微风吹来又会怎样?生:
“榕树像一把绿色的大凉伞。
“榕树就像一位憨态可掬的老人。
“榕树的叶子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发亮,茂密的叶子一片挨着一片,一阵风吹过,榕树便沙沙地唱起歌来。”
而采用了微课来引导观察,则可以变成这样:第一个画面先出现榕树的全景图,观察全景;在讲榕树的气根时,用CS录屏软件的变焦功能,将全景图榕树中的气根部分局部放大,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在风中飘曳的各种气根,又可细微放大到每一缕气根、每一片树叶在风中的舞姿……这样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细微的观察,比起传统的观察多了些动感,也多了些韵味;多了些细致,更多了些趣味。
这样,用诸多类似的观察视频,比如夏天的柳树、冬日下溪边小路上的落叶等,不断地引导、强化学生留心地观察,可以“反季节”地帮助学生观察、丰富想象。
(二)“配音”描述,拓展想象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教学时,教师可以用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描述,并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增强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积累起丰富和准确的表象,保证想象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朗诵版的课文配音,配以课文同步的画面及文字,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中,学生入情入境地范读、描述,达成对春天美好景物的想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微课延趣,强化想象实践
训练是提高想象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逐步积累了生活经验。在阅读中不断汲取知识的养料,心中储备了丰富的表象。教师可通过微课进行适时训练,教给学生联想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其思维在广阔的空间,丰富的内容中自由驰骋。
(一)“集成”微课,发展想象
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相近学科的学习,利用相关事物的关联,制作系列微课,通过集成,发展学生想象。
学习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文时,可以观看《花生的一生》视频,结合课文内容所做的课件的录屏视频,让学生由朴素无华、甘于奉献的花生上进行联想:谁像花生在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貢献?学生打开思路,联想到了一个又一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并从中体会到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平凡而伟大。”
(二)“幻想”微课,实践想象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内心装着许多美好的愿望,有的想成为艺术家,有的想成为科学家,还有的渴望自己能七十二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他们那些美好的想象用笔写出来。
老师要制作时间、空间、角色假设的相关视频,利用视频来体现孩子的理想和愿望,并引导学生把这些大胆的假设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有真实感,且富有童真、童趣。
如结合恐龙的传说,穿越的虚假与流行、未来的手机等科技发展趋势,通过截取科普、探索片的片断,或播放TED课程,编辑成新的视频专辑,让学生大胆地放飞想象的翅膀,对着如《二十年后的我》的命题作文,还怕学生写不出充满奇思妙想的想象作文来么?
提起我们的学校,那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提起我们班,那真是“雨后春笋——个个拔尖”;提起我们的王班长,那真是“狗撵鸭子——呱呱叫”,“铁锤敲锣——响当当”……
在老师制作的歇后语微课中,学生是不是会迸发出应用歇后语的写作冲动?
有了这样的微课或微视频的辅导,学生学习歇后语,应用歇后语,进而利用歇后语进行编剧,就不是件很难的事了。比如歇后语集成视频观看后,师生共同编演“麻雀下鹅蛋——瞎吹”,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故事的恰当时机出现,共同演绎一个吹牛大王的故事……如果条件许可的话,用手机或摄像机拍下视频、存档。
(三)“童话”微课,发挥想象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一种文学体裁。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故事,教师要好好利用童话视频,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例如设计“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这个完整、离奇的故事微课,教会学生构思一个生动完整的情节,做到有头有尾。利用微课,教师提供给学生多个角色出演的视频片段作为素材,如小鸭子对老母鸡的劝说、小鸡的不舍痛苦、黄鼠狼得意的表情及言语、德高望重的老牛的劝告、喜洋洋等角色的表演、不同场景组成的视频片段,学生在观看后,老师用课件将所有片段的关键词罗列出来,由学生对不同片段进行顺序排列,自由组合出场顺序,再配以学生自己的言语,从而串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
四、结束语
作为语文老师,应当顺应形势要求,及时跟上,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中,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应用微课发展学生想象力的过程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博览群书,积累经验,放飞想象的翅膀。利用微课这一平台,在儿童心中播下更多创造未来的美好种子。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2]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