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玲萍 孟丽 杨丽萍
摘要:根据知识迁移的初始、接收、应用和融入四阶段理论,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认知-调研-技能-职业”阶段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并分析推进该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因素,实践教学的考核,师资水平的提升、实践基地的建设、设立职业导师、鼓励学生的参与。
关键词:迁移理论;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03-02
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CRSP四阶段划分
以知识迁移理论为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过程也应该是一种连贯的、向纵深延伸的知识迁移传递工程。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初始、接收、应用和融入阶段。初始阶段主要是教师对学习进行课堂知识的讲授,接收阶段是学生对教师课堂讲授内容的熟记和理解,应用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助下对所学知识实战性的应用,而融入阶段是学生经过应用阶段的实践训练后产生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知识迁移理论的四阶段模式,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实习经验和实际情况,我们将本专业实践教学流程也分为四个阶段,即认知性实践阶段(Cognitive)、调研性实践阶段(Researching)、技能性实践阶段(Skills-enhancing)和职业化实践阶段(Professional),简称CRSP四阶段渐进模式。这四个阶段与本科教学的四年制学制基本吻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实际操作中,四阶段实践教学的安排并非完全与四学年是一一对应的,原因是学生常常被利用暑期时间来进行实践活动。这种CRSP阶段渐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遵循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迁移规律,形成了较完备的教学递进模式,有利于提高实习教学效率,解决旅游专业本科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缺陷,促进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适合市场的需求。
二、CRSP各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1.认知性实践阶段。认知性实践一般安排在学生的第一学年的学期中或者暑假期间。实习的方式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实践类课程(如旅游服务礼仪、沟通技巧等)专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举止的塑造,针对学生文明礼貌、微笑服务、善于沟通、精于陈述的表达能力的训练。第二,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如管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等)的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授课教师风格不同,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案例分析、情景表演、网络资料查询、学习心得分享等。第三,为了加深学生对旅游业的感性认知,在学期中利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班级活动、学校组织的活动等机会,组织相关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博物馆、旅游商品购物点等的参观,组织学生观摩市级、区级的饭店技能大赛和导游技能大赛,增加学生对旅游行业的感性认识。第四,利用节假日做旅游市场的观察,观察旅游者的流向、旅游者的消费等。
2.调研性实践阶段。调研性实践是在认知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升级。这个阶段主要有两种实践教学方式。一是课程依托型,以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如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等)等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为主,学生以分组的形式确定不同的调研主题前往相关企业、旅游地进行资料收集、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统计等工作,以增加对行业的理性认识。二是学校所在地或更大区域的旅游业的专门调研实习,在我校这个实践项目是被安排在了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将集体前往昆明、楚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腾冲、瑞丽等地对云南省滇西北旅游资源、旅游线路组合设计、旅游市场状况、游客旅游体验等进行观察和调研,完成旅游资源问卷调查、旅游资源统计、旅行社座谈等项目。
3.技能性实践阶段。技能性实践阶段一般开始于学生二年级下学期的技能型课程,并延伸到二年级暑期或者三年级寒假。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实践课程依托型学习,以部分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如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饭店管理、饭店服务技能)为实践课程,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室,如饭店实训室、导游讲解实训室等完成模拟状态下的操作技能的训练。第二,前往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实习单位进行“蹲点式”实际训练,这要求实习学生将实训室中模拟情景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实习单位的实习工作当中。第三,利用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机会,动员学生进行“零星式”实习,让学生参与会议服务、展览组织、宴会服务、外事接待等活动,主要锻炼学生应对大型活动和特殊活动的操作能力和协调能力。
4.职业化实践阶段。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行的是四年级下学期全员全时段实习制度,即四年级上学期期末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四年级下学期不安排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毕业实习单位,深入到具体的业务部门全方位地熟悉相关领域的工作内容、规范和运作过程,促成知识向技能的初步转化,并逐步达到融入。在实习期内或实习期结束,学生即可与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入职时间,为他们争取到更多的职业机会和晋升机会。
三、CRSP阶段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因素
1.实践教学的考核。按照CRSP阶段渐进式模式所设计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方法很多,总结起来说主要包括独立的实训课程、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旅游资源调研专门实习、旅游企业技能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毕业实习等。对于独立的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的考核,我们采用的是教学过程的评价方式,从教学目的、教学结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师素质和教学效果六个方面对教学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考核项目中比较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同时对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也做了详细的要求。对于调研性的专门实习、企业技能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来说,我们不是评价实践教学过程本身,而是评价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原因是以上的实习活动常常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并指定了专门的指导教师。通过多年的观察,指导教师的指导理念和指导行为对实习效果的影响非常深远。在这个评价标准当中,将教师的教书育人、教学准备、技能训练、指导方法、成绩考核等作为评价标准,同时加上了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创新的评价项目,促进实习指导教师勤于思考,提高实习指导的成效。
2.师资水平的提升。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学习发生的具体环境,否则课堂上学习的东西难以应用和迁移于课堂之外的环境。课堂教学在实施理论讲授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专业操作流程模拟与案例、场景,引导学生参与模拟操作、案例讨论、情景创设,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相关技能的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造与实际环境相似的真实情境。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积累与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源将本专业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要求:第一要求专业教师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不同阶段的课程安排及其关系做到心中有数,避免重复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第二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演示能力,而且具备实训项目的设计能力和实践活动的协调能力。第三要求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并具有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行政管理单位、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等实践的经历,或具有相关培训认证机构的培训经历和认证证书。第四要求专业教师拥有丰富的校外兼职机会,具有广泛的人脉关系。
3.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保证教学实践效果,应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校内和校外两类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包括“情景导游实训室”、“模拟前厅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酒吧实验室”、“旅游规划设计室”等,并配备相关教学资料。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则更多地以旅游企事业单位为阵地,通过密切与各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其实是不同的两种情境,校内实训基地大多是模拟型的情境,学生的操作失误是被允许和被原谅的,也有一部分校内实训基地是处于真实情境的。而校外实习基地却不一样,学生的操作失误将会给实习基地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如何从模拟情境到真实情境的迁移是老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4.职业导师的设立。如果把校内的专业教师称为指导教师,那么,我们认为还有必要在技能性实践阶段和职业化实践阶段设立职业导师。职业导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绝大多数为曾经在旅游相关企业任职多年并表现突出者或者为正在公司担任培训、管理等职位的专业人士。职业导师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对学生实习进行恰当的计划、组合与管理,以确保学生学习到更多企业所需的经验、技能、能力,同时职业导师的个人技能、管理思想和处事态度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5.学生的参与。前面的设计再优秀,没有实践教学的参与主体——学生,一切都变成了徒劳。因此,我们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设计让学生有所收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收获成就。努力与实习企业沟通,促使企业重视和爱护实习生,不简单地把实习生当作企业的“短期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在实习单位有工作尊严、有生活保障。
参考文献:
[1]白凯,吴成基.基于迁移理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2):137-142.
[2]郭华.学习迁移理论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科教文汇,2010,2(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