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桂萍
(安徽大学 离退休工作处,安徽 合肥230039)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包容,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地渗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多元社会思潮和各种价值观念冲击之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极大的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了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战略任务,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观念熏陶、品格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该率先、主动、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使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当代大学生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其成长历程发生了较为突出的变化,尤其在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知识经济面前,世界观与人生观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时代精英所能够诠释清楚的表象。在当前大学生的人生阅历中需要我们予以关切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信仰教育。青年时代是每个人的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大学生对世界经济、文化的理解更多地是从网络化平台中获得信息与判断乃至理解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统模式具有较大差异,也较难让他们在信仰方面具有应然性选择。所以,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不仅不能放松,反而需要加强,尤其在日常教学的常态化方面应有具体体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但并未完全体现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本身内在的规律性问题,较少关注时代变化中的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也就是说,我们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联性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还要关注具体实践中大学生所能够体会到的真实情境对他们的影响。继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然选项,这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所在。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的高校,虽然我们处在一个多元价值共存的时代,在主流价值观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需要有自身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文化认同建设和价值取向认同建设。高校思想政理论课教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政治情操陶冶和品格养成塑造的艰巨任务,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目标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引领学生,进而实现对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我国本科院校普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高职专科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本专科都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每门课切入点、侧重点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描述和体现。
高校开设的主要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两者都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同时,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民主、文明、和谐”与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中“文明、公正、法治”,以及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又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倡导的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在内容上是一致的。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基本内涵。中国近现史纲要课程讲述了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中国的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历程,尤其重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领导和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如何领导和带领中国人民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如何领导和带领中国人民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历程。正是从这种角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者在内容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目标和内容上与弘扬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关联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深化教学理念,积极促成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有效整合教材章节教学内容。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整合教材、有效开展集体备课等方式,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养成培育,坚持“三贴近”原则组织教学,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学生参与、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实现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教学方法科学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传统方法已经不能胜任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全部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教法和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率和效力。尤其是深入探索以呈现社会热点难点的案例教学为媒介,通过合理设置问题,与大学生一起研讨、交流、分析,激发学生的共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实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塑造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了解认识社会,增长才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更应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教材编写特点、学校学情和办学特色,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国家、投向未来,结合社会实际和基本国情,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启发学生、教育学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活、走进学生心间,在学生心中构建起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能力。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设计时,要突出大学生理论运用能力的考核,结合社会问题开展分析、思考和制定解决问题方案能力的考核,通过社会实践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一句话,要通过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重点考察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修养、品格和行为。
总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无旁贷。有效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全过程、融入学生思想和头脑、转化为学生思想行为准则。
[1]杨荣.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6):100-102.
[2]周叶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J].教育文汇,2015(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