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兩年來,我在大陸遇見的台灣年輕朋友增多了,不管是天津台商協會新進的青年創業者、參加各種短期研習的學生,還是在大陸各地台協活動中認識的台灣優秀青年,他們不但在專業上有突出的表現,而且總是熱情、有禮,努力和大家打成一片,看到他們積極學習並融入大陸這個潛力豐厚的市場,我們深深為台灣仍有一批務實向上的年輕力量感到欣慰,也對兩岸未來和平發展抱持更樂觀的期待。
深度交往 厚植根基
年輕人的心態和生涯發展與社會脈動息息相關,我的工作經驗橫跨兩岸,對此長期切身觀察,感觸尤深。拿大陸來說,近十多年來集中全力發展經濟,各方面都有突飛猛進的成長,在互聯網風潮帶動下,政府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更使年輕人敢於夢想,不怕失敗;即使有時在思維和工作方式上略顯急躁,但他們積極進取、不斷尋求突破的態度推動整個社會快速前進,讓世界各國同感羡慕。
台灣經過幾代人共同建設,好不容易在九〇年代以後略有餘裕,趨近小康社會的理想,然而人們卻漸因安逸、自滿而患得患失,各種社會公平正義的議題無限上綱之下,經濟發展的腳步愈來愈遲緩。過去這10年來雖然經過兩次政黨輪替,但兩黨各執己利,媒體見縫插針,即使是用意良善、富國利民的經濟計畫最後也會在雙方政治角力下長期延擱,無法發揮政策導向功能。年輕人在社會內鬥內耗的氛圍中抓不住未來發展方向,更感覺自己前途茫茫,只好放棄任何冒險進取的嘗試,遷就眼前的小確幸。我們這一代曾經歷台灣經濟「起高樓」的黃金年代,眼見如今大家向上進取的意志沉淪,特別感到失落,更擔心年輕人愈來愈保守封閉,會賠上整個台灣的未來,因此認為兩岸在繼續強化經濟互補、互利外,更應針對社會傳承的中堅力量——青年推動深度交往、精英交流,增進彼此的聯繫與理解,才能為長遠和平發展厚植根基。
4種方式 深化認知
在青年交流交往中,我們認為開放的自我學習對成長最有幫助,也以大專院校(大陸稱作高校)學生效果最為凸顯。畢竟來大陸創業、就業的台灣青年必須全身心投入工作,在時間運用上缺乏彈性。而大學生正在接受思維邏輯和專業的基礎訓練,即將面臨深造或就業的選擇,此時如能增進對大陸文化內涵的理解,不但會對人生視野產生正面的影響,也可即時應用或直接轉換為生涯發展的機會。因此,我提出如下的4種方式,建議台灣大專院校青年自由選擇所需,逐步深化對大陸的認知。
1.交換學生
兩岸部分大學院校從2007年就已開始推動交換生計畫,交換時間和學習方式因校而異,但雙方互相承認學分。交換生在相應學校和同齡人一起上課,住宿在學校,融入當地日常生活,直接感受彼此文化和思維模式的異同,有助於消除成見和誤解,也能互相觀摩學習,發展出更好的合作方式。
2.假期實習與工讀
各地台商協會每年暑假都會為台灣學生提供相當數量的實習機會,一方面是回饋社會、增進形象的公益手法,但有些企業借此觀察並留用具有潛質的年輕人,也成為進用人才的管道。今年最特別的是大陸中國銀行提供了60個暑期工讀名額,由台北分行負責執行,並和台灣金融研訓院共同篩選優秀大專青年分別到旗下上海、廣州、深圳、福州、杭州、蘇州等6家分行實習,讓台灣年輕人實地了解大陸企業運作,其培養人才的心胸與著眼未來的氣魄讓人激賞。
3.大陸就學
隨著兩岸交流頻繁,到大陸就學也逐漸成為台灣高中畢業生的選項,尤其大陸許多歷史悠久的高校專業研究水準突出,獲得全球認可;而大陸學雜費及生活費比台灣低廉,如果取得獎學金,也是減輕家庭負擔的務實考量。更重要的是,以平衡的兩岸視野和學習經驗,對於將來前往歐美學校繼續進修具有加分作用,就算畢業後直接就業,由於兩岸資訊及人脈更為廣泛、豐富,相對也有更多的選擇。不過大陸對港、澳、台學生的招生都是單獨辦理,一般人對於應試科目、學校情況、入學生活安排等細節無法全面掌握,目前多由私人機構壟斷並從中賺取中介費用,魚龍混雜,容易滋生弊病,建議兩岸相關機構應使招生訊息和管道更普及、更透明,長期則建議大陸在台灣設立考點,方便學生應試。
4.研討會和學術交流會
學術合作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環節,目前兩岸已有各種專題研討會、學術交流會、經貿洽談會等互相學習成果顯著。全國台企聯及各地台協也經常在寒暑假辦理青年研習營活動,建議台灣學生可以適當選擇參加,不僅增廣見聞,更可廣交朋友,建立正確的世界觀。
兩岸間除了千絲萬屢的歷史聯繫,以今日大陸對世界的重要影響力,更是台灣青年面對未來國際競爭的必修學分。台灣不能只以「小而美」自我滿足,更不能以為一時的安逸足以永續,我們期待台灣青年更積極進取、勇往直前,努力讓台灣發光、發亮,這才是愛台灣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