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控技术

2015-12-14 07:51万遂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
兽医导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嗜血肌注血清型

万遂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控技术

万遂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一种以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细菌性传染病。本病曾发生于世界各地的猪场,造成养猪业的巨大经济损失。在我国猪群中普遍存在本病的感染,曾经发生过暴发流行。目前在猪群中主要呈零星散发,但更多的见于猪场发生病毒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时往往继发本病,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养猪场在正常生产中如何防控本病的发生?本文就针对当前猪群中发生本病状况与防控技术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一、流行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HP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细小杆菌,具有球杆状、长杆状和长丝状等各种形态,无鞭毛、无芽孢、有荚膜。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健康猪的呼吸道内就存有本菌。因此,发病猪和带菌猪为本病的传染源。通过空气、直接接触经呼吸道与消化道感染,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母猪是病菌的储存主,可直接感染哺乳仔猪,但发病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和保育猪,以2~8周龄的猪只为多发。临床上发病率一般在20%~90%左右,死亡率:5周龄以下的猪只发生关节炎、心包炎及肺炎时,死亡率在90%以上;育肥猪为20%;生产母猪为30%左右。还常见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或弱仔等。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为多发。由于病原菌在外界环境中普遍存在,属于条件性致病菌,易受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而诱发本病的发生。如仔猪断奶、转群、混群、饲养密度过大、过分拥挤、长途运输、环境卫生状况恶劣、通风不良、空气混浊、氨气和氮气浓度过高、气温突变等,都可诱发本病,使病情加重并复杂化。当猪群中存在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猪瘟、猪伪狂犬病及流感时,造成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力下降,可诱发本病的继发感染,使猪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明显增高。在临床上也常见本病与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肺炎病毒、肺炎支原体、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波氏杆菌等混合感染,协同致病,引发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发生与流行。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造成猪只免疫力低下,也可导致本病的易感性增强、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

目前本菌按KRG血清分型法,将其分为15种血清型,其中血清型1、5、10、12、13和14毒力最强,可引起猪只发病急性死亡;2、4、8和15型为中等毒力株,常引起猪只发生关节炎和浆膜炎症状;3、6、7、9和11型为低毒力株,不引起临床感染。此外还有20%以上的分离毒株无法定型。日本、德国、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猪群中以血清4、5和13型为多见。据华中农业大学动物传染病诊断实验室2013年报告:目前我国猪群中流行的副猪嗜血杆菌以血清4型(14.6%)和5型(26.4%)为主,其次为血清12型(9.1%)和13型(10.9%),以上四种血清型占分离株的65.4%;而血清1、2、3、7、8、9、10、14和15型只有少数代表菌株,另有25.5%的菌株不能分型。各种

血清型之间不仅致病力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不同血清型或同型不同菌株之间交叉保护力也较低。不同地方分离的相同血清型的菌株毒力与抗原性可能不完全相同,具有地方特异性。

二、症状特征

根据发病过程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类。

1.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沉郁、厌食、不愿站立、咳嗽、呼吸困难,鼻孔流出粘液性及浆液性分泌物。腕关节和附关节肿胀,跛行,步态僵硬,共济失调,疼痛,抽搐,四肢划水状,可视黏膜发绀,眼脸皮下水肿,2~3d内死亡。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公猪关节肿大,有跛行。仔猪和育肥猪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明显。

2.慢性型。多见于断奶后的仔猪。病仔猪消瘦虚弱,食欲下降,轻微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皮毛粗乱,皮肤发白,四肢无力,跛行,关节肿胀,生长不良,最后死亡或者被淘汰。

三、病理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病猪皮肤发紫或苍白,腹部胀大。胸腹腔内有大量的淡黄色与污浊的液体,心包积水。胸膜与心包膜的纤维蛋白渗出物使心外膜与心肌粘连,呈现“绒毛心”外观,心外膜出血,心肌有出血点。在胸膜、腹膜、肝脏、脾脏、肠系膜表面常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并常见肺与胸壁、肝脏与腹壁相互粘连。肿大的关节腔内有浆液性蛋白渗出物,呈淡黄色,关节周围皮下组织与肌腱水肿。胸膜充血、出血,脑回展平,脑沟中有出血性渗出液。肺淤血水肿,间质增宽,肺门淋巴结充血肿胀,呈暗红色,多数为间质性肺炎。肝脏淤血肿大,有白色纤维素渗出物覆盖肝脏的表面。脾脏肿大,有出血性梗死。肾乳头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

四、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特征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如采取病料接种加有0.005% NAD的鲜血琼脂培养基上进行细菌学分离与鉴定;应用间接血凝试验(ⅡHA)和间接ELⅡSA等检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血清型;还可用PCR方法检测病原等以予确诊。

五、防控技术

1.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认真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

(1)自繁自养,实行“全进全出”的隔离分点饲养管理制度,防止从场外带入病原并在猪群中交叉传播与水平传播。

(2)需要从外地引入种猪或育肥猪群一定要严格进行产地检疫;引入猪群后在猪场隔离区进行隔离检疫1个月,采血进行血清学检查,带毒者一律淘汰,阴性者立即补注猪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感染及蓝兰耳病等疫苗,并全群驱虫1次,方可进入生产区内饲养。

(3)生产区内要坚持做到4个定向流动:①饲养管理人员要经淋浴后,更换衣、帽、鞋方可进入猪舍工作,人员要定向流动,不准串舍;②猪舍的所有物品、用具、食具等要预先消毒,然后带入猪舍,定向流动,不准串用;③运送饲料的车辆要专车专用,定向流动,每用完1次,要彻底清扫消毒1次;④猪群转群或调动要定向流动,即“配种→妊娠舍→产房→保育舍→出猪台”,这样可避免疫病在不同的猪舍内交叉感染。

(4)猪舍要常年保持清洁卫生,干燥安静,夏季防暑降温,冬季防寒保温。猪舍保持通风换气,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的浓度和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各种应激的发生,为猪只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

(5)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供给充足的标准饮水。

(6)坚持做好“五定”:定期消毒、定期驱虫、定期灭鼠、定期杀虫、定期对猪群进行疫病检测与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做好免疫预防。

针对当前我国猪群中副猪嗜血杆菌流行的主要血清型毒株研发的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菌苗(包含血清4、5、12、13型),在生产中使用取得了很好的免疫效果,安全、保护力高。种公猪每半年免疫1次,经产母猪产前30d免疫1次,初产母猪产前40d、20d各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3ml。仔猪10日龄首免,每头肌注1ml;25日龄2免,每头肌注2ml。免疫保护期可达70d左右。

实施疫苗免疫时可配合使用动物免疫增强剂,如猪用转移因子或白细胞介素—4等。仔猪免疫时每头肌注0.25ml;中猪每头0.5ml;大猪每头1ml,与疫苗分别肌注,同时使用,但不能二者混合肌注。这样可有效地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使抗体产生快、抗体水平高、均匀

度好、持续保护时间长,而且可降低接种应激与免疫抑制。

3.药物保健预防。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众多,大多数都有很强的耐药性,可能是一种“超级细菌”。有研究报告证实,副猪嗜血杆菌对17种常用抗生素均有很强的耐药性。对红霉素、林可霉素、壮观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类与磺胺类药物等不敏感;对庆大霉素、多数头孢类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等中度敏感;对泰拉菌素、替米考星、部分头孢类药物、氟苯尼考及泰乐菌素等药物最敏感。

药物保健预防方案推荐如下:

(1)仔猪保健方案。

方案1:板兰根粉1 000g,30%氟苯尼考400g,抗菌肽300g,转移因子500g,拌料1 t,连续饲喂7~10d。

方案2:穿心莲粉1 000g,6%替米考星300g,细菌素300g,转移因子500g,拌入1 t料中,连续饲喂7~10d。

以上方案用于仔猪,一般于仔猪断奶前5d开始服用,断奶后转入保育舍再服用5d。不仅能预防许多细菌性疾病,还可预防病毒性疾病,而且能减少仔猪断奶应激、环境应激与营养应激等并提高仔猪成活率。

(2)成年猪保健方案。

方案1:黄芪多糖粉1 500g,干扰素800g,细菌素300g,白细胞介素—4 500g,泰拉菌素800g,拌入1 t料中,连续饲喂7d。

方案2:鱼腥草粉2 000g,5%爱乐新800g,抗菌肽400g,转移因子600g,拌入1 t料中,连续饲喂7d。

以上方案于发病季节和发生疫情时或本病常在地区的育肥猪与母猪使用。发生疫情时保健时间可适当延长;正常生产每月保健1次即可。

4.猪场发生疫情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1)发生疫情时要立即隔离病猪,专人饲养;对病猪及时进行确诊并做药敏试验,使用最敏感的药物实施对症治疗,没有治疗价值的坚决淘汰。

(2)猪舍及环境进行全面消毒,每日1次,消毒剂可选用戊二醛溶液、月苄三甲氯胺溶液、三氯异氰脲酸钠、聚维酮碘溶液及过氧乙酸和强力消毒灵等。消除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大蔓延。

(3)加强对猪群的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控制人员与猪群的流动,降低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防止诱发其他病原的继发感染,否则会使病情复杂化,增加防控的难度。

(4)使用现有的疫苗或制作本场的自家疫苗对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猪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可有效的控制疫情,防止疫病扩散,尽量减少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

(5)通过拌料或饮水添加药物对未发病的猪群实施紧急保健预防,可连续用药12d,保健方案参照本文前面推荐的方案实施,用药剂量可增加20%。

(6)病猪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单一发生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病例很少见,大多数病例为多种病原共感染或继发感染。因此,一般临床症状比较复杂,病情较为严重。对猪病应采用抗病毒抗细菌疗法,对症治疗与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实施治疗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治疗方案推荐如下:

方案1:清开灵注射液(黄芩、黄连、连翘、知母、石膏、水牛角、地黄、甘草、桔梗、淡竹叶、牡丹皮等),小猪每头5~10ml、中猪每头10~15ml、大猪每头15~20ml,免疫核糖核酸(每25 kg体重1ml,重症可加量30%),白细胞介素—4(每30 kg体重1ml,重症可加量30%),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次。同时肌注易速达(长效头孢噻呋晶体),每20 kg体重1ml,注射1次15d内均有效。

方案2:板蓝根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ml),干扰素(每40 kg体重1ml),转移因子(每50 kg体重1ml),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次。同时肌注30%氟苯尼考注射液(每20 kg体重1ml),每日1次,连用3~4次。

方案3:鱼腥草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5ml),排疫肽(免疫球蛋白制剂,每40 kg体重1ml),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次。同时肌注地米考星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0mg),每日1次,连用3~4次。

在实施上述方案治疗时,要同步进行:每吨水中添加电解质多维800g,萄糖粉600g,VC 200g,混合饮水5~7d;下午肌注复合维生素B,每千克体重0.2ml,每日1次,连用2次即可,以调整消化道机能,促进开胃进食,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加快康复。有神经症状者,应肌注氯丙嗪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3mg,每日1~2次,连用2d。

以上治疗方案适用于大小猪只,妊娠母猪也可用。结合猪场生产实际和疫病发生的情况选用,早诊断,早用药,早治疗效果会更好。

猜你喜欢
嗜血肌注血清型
ALA-PDT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观察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甲氨喋呤单次肌注与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介入治疗未破裂异位妊娠的对比研究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河市某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聚肌胞肌注联合消疣胶囊治疗扁平疣临床观察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UPLC-PDA-QTOF/MS分析肌注胆木注射液后大鼠血浆中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