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流行现状及防控

2015-12-14 07:51何虎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兽医导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O型活疫苗口蹄疫

何虎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口蹄疫流行现状及防控

何虎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何虎成研究员

口蹄疫(FMD)是偶蹄动物的高度接触性、急性、烈性传染病,对于易感的偶蹄动物具有严重的潜在经济危害。发病流行时间久,发现距今有500年历史(1514年意大利首次发现)。对畜牧业经济危害大,并严重影响全球畜牧产品的国际贸易。被世界粮农组织与ⅡEO列为全球必须共同防范的16种动物传染病之首。防控难度大。由于病毒血清型复杂(7个),病毒毒力强、宿主范围广(20科70多个种动物),传播途径多,长期以来口蹄疫防控成为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世界性难题。疫苗免疫与消毒是当前防控口蹄疫的主要手段。

一、FMDV的特性

1.血清型多。口蹄疫病毒,1977年世界口蹄疫中心宣布分为7个型,目前以A型和O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提示:各型疫苗接种动物,只对本型病毒产生免疫力,没有交叉保护作用。

2.FMDV易变异。

(1)基因变异:病毒可从中和抗体中自救,自救者其抗原和基因发生了变异。当抗体压力解除后,变异会记忆性恢复。

(2)宿主嗜性变异:FMDV在不同区域、畜群和畜种间群体循环不断变异,给免疫带来新问题。

3.FMD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不怕干燥,在自然条件下,含病毒的组织与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等保持传染性达数月之久。粪便中的病毒,在温暖的季节可存活29~33d,在冻结条件下可以越冬,对酸和碱十分敏感。

提示:一旦感染,对环境要彻底消毒。寒冷季节应注意FMDV的流行。碱性或酸性消毒药有效(枸橼酸粉)。

4.易感动物种类多(20科70多种动物)。牛、羊、猪等偶蹄兽易感,野生动物。不同年龄的猪易感程度不完全相同,一般是越年幼的仔猪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

牛:指示器、最易感发病,特别是奶牛,排毒量最大。

猪:放大器、产生的气溶性病毒量最大。

羊:储存器、发病症状不明显、是不易被发现的传染源。

5、易感动物发病无季节性。多发生于寒冷季节(秋末、冬季和早春),尤以春季达到高峰,但在大型猪场及生猪密集饲养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人为因素)。

提示:集约化猪场在冬季应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6.发病动物带毒时间。FMDV的带毒动物是指那些感染后28d以后还能从食道探环采集的食道咽部括取物和粘液样品分离到口蹄疫感染性病毒或病毒RNA的动物。健康带毒者的比例一般为感染动物30%~50%;猪持续感染,群体可至少保持300d左右带毒;羊带毒数月;奶牛2年;水牛5年,群体23年。

提示:感染或发生口蹄疫后,一年以内要保持高度警惕,同时加强日常消毒工作,检查、扑杀带毒动物。

7.病畜排毒量。一头牛的排毒量可使200万头牛发病;一头猪释放的气源病毒量相当于1 000~3 000头牛的释放量。病猪从肺、气管、鼻黏膜的病毒浓度依次增高。FMDV通过气溶胶的方式排出体外,猪的排出浓度比牛、羊高100~1 000倍。

提示:消毒灭源极为重要(可降低环境中病毒含量)。

8.传播途径多。可间接传播,直接传播,空气传播;载体包括人、鼠、狗、猫等动物、饲养工具、交通工具等器具。

提示:借助现代交通设施活畜大跨度调运,也让疫病传播上了“快速通道”。

二、临床及危害

1.临床。

症状:以体温升高,蹄部、口腔及雌性动物乳房水疱为特征。全身症状明显,蹄冠、蹄叉、蹄踵发红、形成水疱和溃烂,有继发感染时,蹄壳可能脱落;幼畜可因急性肠炎和心肌炎死亡。在临床上口蹄疫与其它水泡性疾病(猪水泡病、水泡性疹和水泡性口炎)难以区别。必须做实验室鉴别。

剖检变化:病牛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有烂斑或溃疡。小肠、大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犊牛心包膜有弥散性出血点,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熟状。

实验室诊断:省级疫控中心与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

病原的分离:PK-15 ⅡB-RS2 BHK

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ELSⅡA

分子诊断:PCR

2.危害。

(1)对养殖场:病畜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生长速度大幅度下降(30%~50%)。死亡增加,一般没有免疫的动物发病死亡率高达5%~10%。新生幼畜发病死亡率高达100%。母畜淘汰增加:乳房被侵害时,发生临床型乳房炎,重胎母畜易发生有流产现象,产后母畜出现难配、不受孕,淘汰率增加20%左右。

提示:只有平时重视口蹄疫疫苗接种,才能减少经济损失。

(2)对国家的影响:政治、经济影响,相关产业关闭、贸易限制。社会活动暂停、相关人员辞职罢免、国际关系磨擦。

(3)军事和公共卫生危害:生物武器、恐怖活动。

三、防控策略

1.全球防控FMD政策。发达国家实行扑杀政策维护无疫地位(因费用高、且动物处于易感状态,近年来政府态度动摇,有使用疫苗的倾向)。发展中国家(亚、非、拉大多数)多实行免疫政策(多数措施不严或放任不管)。我国目前实行强制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免疫、扑杀)。

2.我国防控FMD政策。1935年初在江苏与安徽两省铁路沿线发生口蹄疫,政府组织兽医进行了防治,同年6月控制了疫情;1951年“关于防治兽疫办法的紧急指示”;1965年《防治口蹄疫试行办法》;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全国防治W(口蹄疫)总指挥部”;1999年将口蹄疫列为动物一类传染病之首,并颁布了相应的法规。

2001年采取强制免疫政策应免畜免疫密度达到100%;2007年更新了《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我国加入OⅡE加快了口蹄疫防治的国际化进程;2009年发布公告要求:发生口蹄疫时扑杀,无害处理,不得治疗病畜。第一个免疫无疫区通过国家认证(海南省)。2012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明确了口蹄疫控制目标。2013年兽医体系评估(PVS)、口蹄疫逐步控制路线图(FMD-PCP)被我国研究应用。

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策要求不断加强。饲养者参与国家防疫,防疫责任由政府转向生产者将成为必然。

全球口蹄疫研究机构

英国Pirbright世界口蹄疫参考实验室(1924)

美国梅岛口蹄疫实验室

中国兰州兽医研究所(拥有世界上唯一的500余株FMD毒株库)。

德国的Insel Reim FMD研究所(1909)。

丹麦lindholm FMD研究所(1925)。

泛美FMD中心巴西(1951)。

亚洲泰国的Pakchong亚太口蹄疫中心。

提示:FMDV及其疫苗的研究是受限制的。

“林畲乡旅游业发展条件逐步成熟,但全乡仅有20多个普通标准民宿床位,无法满足与日俱增的游客住宿需求,更无法留住游客,极大限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林燕玲举例说,三明学院“医康养”项目缺乏适合的居住环境,市研学示范基地建设也缺乏有力支撑,到林畲开展红色教育和农事体验的游客苦于没有合适的住宿环境,大多流向明溪县城区,当地迫切需要发展民宿来解决游客住宿问题。

四、口蹄疫疫苗免疫

1.疫苗毒株选择(如图1)。

图1 口蹄疫疫苗毒株选择

2.兰州兽研所近年来推荐的疫苗种毒(如表1)。

表1 兰州兽研所近年来推荐的疫苗种毒

3.国内口蹄疫疫苗生产情况。国内有生产厂家6家(威特、天康、中牧、金宇、保山、必威安泰),生产的疫苗种类有14种主要为灭活疫苗。中农威特公司是经农业部批准的国内唯一家生产全部系列口蹄疫灭活疫苗的生产厂家,共生产8种,国内独家生产的有4种。

中农威特主要产品

牛口蹄疫O型、A型双价灭活疫苗(国内独家生产)

口蹄疫O型、A型、亚洲I型三价灭活疫苗

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MYA98/BY/2010株)(国内独家生产)

口蹄疫病毒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苗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OR/80株)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

口蹄疫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苗(空衣壳复合型、国内独家生产)

4.免疫的作用。疫苗的作用是防止和减少疾病造成的损失,同时降低动物遭遇强度时在体内复制的能力;保护不发生死亡或不出现临床症状;免疫动物受强毒攻击时,病毒在体内复制能力下降,排毒时间缩短。

提示:在现实中大多数疫苗临床保护达不到100%,感染保护就更差。

5.免疫前后发病原因。潜伏期接种疫苗会激发发病。疫苗免疫不能清除动物群体中已存在的强毒。而强毒会严重影响疫苗的免疫力。免疫后在尚未产生坚强免疫力之前,发生感染也会发病,并影响免疫力产生。

提示:防止野毒感染十分重要(生物安全措施)

6.不同疫苗免疫保护的差异。因病原自身抗原特性的性差异很大,其相应疫苗免疫后所获得的免疫保护差异巨大。

7.免疫操作。

注射器的选择:接种2毫升以下的,最好选择10ml铁架注射器(或连续注射器),使接种剂量准确;接种2ml以上的选择20ml铁架注射器;

针头的选择:注射油乳苗时,大家畜应选择16×38的针头,中、小家畜应选择12×25针头,仔猪应选择12×20针头。

正确的操作:部位、消毒。

8.做好基础免疫。种牛全群普免两次间隔3~4

周(注意妊娠和产前30d内不免过后补免;犊牛在50~60首免、间隔3~4周加强一次,疫情压力大时间隔6~7周三免。

提示:在可能发生流行地区,均应注射同型的口蹄疫苗。

9.确保免疫密度(100%)。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有个别动物未免疫或免疫后没有能达到一定的保护水平,当遇到病毒侵犯时,他(或他们)就成了病毒感染的突破口,感染后病毒的数量进一步扩增,感染力进一步增强(生物放大效应),打破感染与抗感染的平衡,导致本群体发病造成当地疫情发生流行。

10.不断更新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通过大量科学试验与生产实践制定的,当地疫情状况、饲养管理水平(如断奶时间、营养、转群等)、母源抗体、疫苗特性、免疫次数、接种动物的反应性等。因此,根据免疫效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11.免疫方法(参考)。

牛羊场

正常情况下:母牛年免疫2~3次,犊牛免疫3~2次。

疫情压力大时:母牛每年免疫3~4次,犊牛免疫4~3次。

调运牛调前4周加强免疫一次。

疫苗选用:牛口蹄疫O型、A型双价灭活疫苗;口蹄疫O型、A型、AsiaⅡ三价灭活疫苗。

FMD疫苗副反应:可能出现流产、应激死亡、影响生产性能;免疫后7 h内出现流产;免疫后3 h内出现应激死亡;免疫后72 h内:产奶量下降10%以上;

FMD疫苗副反应原因:一是由于疫苗抗原液中污染的内毒素以及佐剂中的杂质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二是由动物个体的免疫系统(或过敏体质)引起的特异性反应。

猪场

正常情况下:母猪每年免疫3~4次,肉猪免疫3~2次。

疫情压力大时:母猪每年免疫5~6次,肉猪免疫4~3次。

原则:用最少疫苗投入(增加母猪免疫次数,减少仔猪免疫次数),取得最大免疫效果(普免与跟胎相结合,免疫次数与季节相结合)。

FMD疫苗副反应:非特异性反应可以排除(工艺改进、标准提高、安检严格);特异性反应难以排除(只能缓解)。部分种猪经多年多次疫苗接种,使其处于免疫状态,有的动物还处在高免状态,再次疫苗接种时可能诱发严重的特异性过敏反应。

反应症状:一般反应:猪精神不振,减食,体温稍高,嗜睡等。一般不需治疗,1~2天后可自行恢复;急性反应:注射疫苗后20分钟发生急性过敏反应,动物表现呼吸加快、喘气、眼结膜潮红、发抖、皮肤红紫或苍白、口吐白沫、后肢不稳、倒地抽搐,抢救不及时很快死亡。

紧急救治:对最急性型反应:迅速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5毫克,视病情缓解程度,20分钟后可以重复注射相同剂量一次;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非那根)500毫克;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30毫克(孕畜不用)。

对休克动物还须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去甲肾上腺素5~10mg,10%葡萄糖注射液1 000~2 000ml静滴,如体温低于36.5℃的动物,再另加乙酰辅酶A 500~1 000单位、ATP100~200mg、肌苷100~300mg、25%葡萄糖500~2 000ml静滴。待动物苏醒,脉律恢复后,撤去此组药,换成5%葡萄糖盐水500~2 000ml,加入维生素C 5g,维生素B6 1~3g,静滴。然后再用5%碳酸氢钠液200~500ml,静滴。

副反应的预防:选择质量可靠,运输保存正确的疫苗(选择厂家);疫苗接种要先做部分(10~20头)安全观察;注射前将疫苗提前取出恢复至常温;制定正确的免疫程序,按免疫程序要求接种;接种疫苗时,同时注射转移因子或黄芪多糖注射液(分开肌注),特别是紧急接种时。接种疫苗的前2d到后5d可向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或免疫增强剂,并可根据具体情况添加预防量的抗生素;结合免疫检测,实行差别免疫,即在疫苗接种前测定抗体效价,对于处于高免状态的动物推迟接种疫苗。

12.免疫后抗体检测采样时间。牛免疫3周后(3~4周),猪4周后(4~5周)。

采样监测方法:O型用ⅡHA,LB-ELⅡSA;A型用LB-ELⅡSA;AsiaⅠ型用LB-ELⅡSA。

免疫合格:LB~ELⅡSA检测:牛1∶128;猪1∶64。

13.消毒灭源。在目前的条件下,要完全消灭口蹄疫基本无法实现;在口蹄疫防控工作仍需长期坚持“早、快、严、小”的四字方针;现阶段主要防控手段是疫苗免疫与消毒灭源。

猜你喜欢
O型活疫苗口蹄疫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蚊子爱叮O型血的人?
XLNO型低温脱除氧化亚氮催化剂性能研究
水痘疫苗经皮内及皮下途径接种后免疫效果观察
O/O型未定式极限的求法总结
口蹄疫
滴鼻免疫布氏菌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研究
复方黄芪对鸡新城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