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昆
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程 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大众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绵延不断的沃土和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既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基本的思想积淀、道德标准和价值规范,又是一种行为准则和实践指南。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实践指南、价值标准,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最持久和最深层次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凭空建构,其思想渊源是多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最重要的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与创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这个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富国富民思想、民本思想、文明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富强,即富足而强盛。人民富足、国家强盛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价值追求和美好愿望,中国传统文化也一贯重视物质生产、关注天下苍生的疾苦,以实现富国强兵和富民安邦。“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管子·形势解》),“民之欲富贵也,其阖棺而后止”(《商君书·赏刑》),民“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等价值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观念的源头活水。但人们的生活和需求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物质利益,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是物质诉求和精神诉求的统一,人们不仅需要富足的物质生活,还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当代社会尤其如此。这就赋予富强以新的含义:富强在当代社会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充裕,更是包括精神财富的富足以及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发展。
民主是指人所享有的参与国事或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民主虽是西方启蒙时期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与其息息相通。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是民本思想的起源。其后,民本思想愈发繁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霸王之所治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等价值观念均是民本思想的真实写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思想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同时,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与创新。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在维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对君主的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与约束,从而给予民众一定的生存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统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思想充分强调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充分发扬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确保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和人民代表大会根本制度[2]。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道德诉求,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民主思想则是一种国家制度、一种执政理念和行动纲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弘扬了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又融入了时代内容,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明,即社会开化、进步的状态,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特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文明之邦,在对文明的追求、创造以及文明成果的保护、捍卫与传承方面,留下了令后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丰厚遗产[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说明了中华民族不仅追求物质文明还追求精神文明,同时也阐释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在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明,而且将它升华和创新,在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时,结合时代的特征更是强调建设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明的充分传承与创新。
和谐,从国家层面讲,是指和谐的社会状态,即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状态。中国历来都重视“和”,有着丰富的“和”文化思想和传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讲的是“人和”的重要性;“协和万邦”讲的是国家、民族之间友好相处的重要性;“家和万事兴”讲的是家庭和谐美满的重要性。“儒家所讲的‘和’从哲学上说并不是指毫无差别的、绝对的、抽象的、空洞的同一性,而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活生生的同一性。所以,儒家伦理文化中的‘和’并不与原则性相分裂。……而君子所谓的团结是和义紧密相连的”[4](P92-9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不仅仅是“人和”,而且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王制》),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动写照。在当代中国的时空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理念、“和而不同”原则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进一步演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生命力,而且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意义重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历史进程创造的最重要成果,也是全人类最大的价值共识,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思想内容和最为深刻的价值观诉求。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其合理内核进行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内容。
自由,从社会层面上讲,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身意志活动的权利。不少人认为自由是在西方文明传统中生长出来的价值观念,其实,自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资源,一直为文人学仕所向往追求,老子、庄子、陶渊明等都非常注重自由价值的倡导,从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5](P623)。当然,中华民族深刻认识到任何自由都不是随心所欲、不受限制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同时还强调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自然的自由应有机地统一起来,儒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价值理念,道家“我无为而民自化”以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弗居”的尊道贵德思想,还有庄子“独与天地相往来”的逍遥游思想,无疑是对自由理念的充分肯定和对自由精神的充分表达。如今,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中的自由观进行了改造,不仅追求人的心灵自由,而且追求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自由,当然这种自由是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自由,从而实现了自由价值取向的伟大变革,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的相等待遇。平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古老的价值观念。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是经济平等,“有教无类”是教育平等,孟子的“舜,人也;我,亦人也”、“尧、舜与人同耳”是人格的平等,道家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人与万物的平等。这些平等思想都闪耀着科学的光芒。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6]。中国古代的平等思想一直没有解决实现平等的途径问题,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初步找到了实现平等的正确道路,即坚持效率和公平
的有机统一,构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形式公平的体制和机制,为最终实现实质平等奠定了基础。
公正,本意是指公平正直,没有偏私。中国传统文化对“公正”也很重视。中国儒家的“公正”理念,一是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社会价值理想;二是指通过礼制形成的“各得其分、各得其所、各随其愿”的秩序与和谐状态;三是指君王“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尚书·洪范》)的执政理念和为政之要。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都是公正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先是将社会公正视为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石,将其确定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的基本依据,进而把社会公正提高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正思想。
法治,从现代意义上讲,就是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即依法治国。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统治者虽然强调德治,事实上德治仅是其表,是统治者的统治策略,法治才是其治理国家、社会的主要工具,“外儒内法”或“儒表法里”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从来不乏依法治国的思想。如荀子的“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商鞅的“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商君书·定分》)、“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商君书·赏刑》),韩非更是强调“为政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法不阿贵”(《韩非子·有度》)。与传统文化中的法治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不但强调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且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强调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障公民的根本权益,真正实现公民的自由平等和社会公正。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一层面的表述可以说是直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词汇中移植过来的,其继承创新的特征最为明显。
爱国,是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情感。数千年来,尽管国祚频移、危机迭现,但爱国主义这个传统文化的主题始终没有改变,如今已成为亘古不变的一种民族情感。翻开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可以发现处处洋溢着圣贤先哲的爱国情怀,如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屈原“独立不迁,横而不流”、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都可以说是从古至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代代相传[7]。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的民族精神,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源泉。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内涵更加丰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把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自觉维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防观念,做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敬业,是指专心于学业和工作。爱岗敬业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名片。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敬业尽责、忠于职守的事例,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王猛为相“临终不忘国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时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写出《本草纲目》等等[8]。正是这种敬业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璀璨的文明历史。敬业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目前为实现中国梦每个公民对待自己工作的积极认真态度,这就要求每个公民都应把自己的职业看成是为社会作贡献、为人民谋福祉的光荣岗位,看成是社会、单位运转链条上的重要环节,自觉做到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兢兢业业,在实现中国梦中努力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是当今社会对每个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也应当成为每个从业者对自己的自觉约束。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信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的思想俯拾即是,孔子有“言必行,行必果”的忠言、荀子有“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的告诫、顾炎武有“生来一诺比黄金,那肯风尘负此心”的劝说。此外,还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
人交,开心见诚”、“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诸如此类的诚信格言。这些诚信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发扬光大。诚信是做人的标准、是民族兴旺的前提、是国家昌盛的基础。人无信而不立,家无信而不和,业无信而不旺,国无信而不稳,世无信而不宁。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国古代诚信之道的传承,也是诚信在现实社会中的升华。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让诚信之花遍地绽放,个人才能安身立命,国家才能良性发展,世界才能和谐安定。
友善,就是对待别人友好、善良,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友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管子》中的“善人者,人亦善之”,《老子》中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孟子》中的“与人为善,善莫大焉”等都是对友善思想的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友善,既继承了传统的友善思想,又超越了传统的友善意识,不但摆脱了传统友善观的阶级局限和国际局限,还把友善扩大到自然界,强调人类对大自然也要友善,从而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实现了传统价值理念的超越和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9]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一脉相承、又发扬光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和创新。不忘本、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不囿旧、善于创新才能更好地继承。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房广顺,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探析[J].理论探讨,2015,(1).
[3]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1).
[4]柴文华,等.中国人伦学说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黎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J].学术论坛,2014,(11).
[7]孙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价值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4).
[8]刘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J].思想政治教育,2015,(1).
[9]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N].人民日报,2014-02-26.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思政部)
(责任编辑 田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