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远
论政府治理视角下的认证认可文化建设
○杨立远
文化是被人类传承并符号化的价值系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因此文化建设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行业文化的形成相对较晚,其基本定位为在行业长期发展实践中积淀、凝结、提炼而形成的富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被广泛认同的行业经营管理文化,包涵行业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以及群体意识、精神风貌、形象标识等。随着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行业文化建设研究也已成为一项崭新的重大历史课题。全面深入地开展行业文化建设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摸清行业发展规律,利用文化的力量,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发展。
认证认可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发展历史比较短,整个行业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期,认证认可文化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行业文化建设需要有统一的领导者,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制度规范、活动引领、宣传导向等,形成一种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彰显行业发展特色、达成行业发展共识、顺应行业发展趋向的“文化自觉”。本文拟从组织、协调、管理、服务文化建设的基点,创新性地将政府治理理论引入到认证认可文化建设研究当中,在政府治理的视角下,分析认证认可文化建设的有效理论支撑,阐述认证认可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探求认证认可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治理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兴起,现己逐渐成为社会管理与治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作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它不仅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与合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寻求政府、社会与市场三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通过各种力量和资源来谋求“善治”的社会体制。政府治理理论在近些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公关管理领域,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政府角色的转换,治理理论视角成为分析特定领域问题和现象不可或缺的方法论。文化建设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多元化的显著特点,在自我融合、积淀、发展的同时,更需要以统一引导和整体规划下的“治理”来为行业文化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政府治理理论突破了政府与公民二元对立的固有观念,模糊了国家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分界线,在管理的主体、方法、职能等各方面都作了扩展,在文化建设的研究上具有广泛的涵盖面和适用性。
(一)认证认可文化建设雏形已经建立,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认证认可事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行业文化也从事业的起步自主萌生、聚集、沉淀,但是由于事业发展的初期处于多头管理的尴尬境地,因而认证认可文化建设并没有形成统一合力,一直处于萌芽阶段。2001年,国家认监委的成立,结束了认证认可多头管理历史的同时,认证认可文化建设也有了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1]。尤其是近几年,国家认监委文化理念体系的建立,引领着全行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步伐,共宣传导语“认证认可,传递信任”以及“弘德尚能,铭
责敏行”的价值理念表达出认证认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今年,世界认可日“传递信任,服务发展,推进认证认可,夯实质量基础”的宣传口号更是彰显出认证认可文化的精髓和延续。以传递信任为核心,以认证认可为手段,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质的提高服务,从而奠定了认证认可文化建设的基础,使认证认可文化建设的雏形初步呈现。
(二)认证认可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处于初步建立和完善当中,制度规范建设不断加强
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必要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来保障,从核心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颁发实施,到统一的国家认可制度、从业机构准入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等基本制度的确立,再到《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的制定,以及行风建设、党政机关文化建设相关文件的印发,初步为认证认可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随着认证认可文化建设地位的不断凸显,从政府职能部门到行业自律组织,再到行业在位企业和从业人员,全行业都在高度重视认证认可文化建设的氛围中,推动了全行业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三)认证认可文化主体呈现多元化,主体地位薄弱
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认证认可行业的从业人员构成了认证认可文化建设的主体。近几年,认证认可逐步被公众所熟知,被消费者所信赖,认证认可的领域不断拓展。认证认可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同时,更是一种公民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实质从认证认可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表现为多元性。这种主体多元性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文化主体的平等性。政府部门的监管者、自律组织的协调者、认证机构的执行者、获证企业的应用者、消费民众的参与者等等都是平等主体,通过统一的游戏规则参与到认证认可活动当中。二是价值的多元性。参与认证认可活动主体的价值观都是在多元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得以体现,对于认证认可的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三是广义的认证认可文化客体这一概念消失。认证认可属于合格评定的范畴,活动实施的主体属于第三方行为。而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对象也演变成了新时期的公共服务对象,监管成为手段,服务成为最终目的,从治理视角下,所有参与认证认可活动的都是认证认可文化主体[2]。与此同时,认证认可事业的发展速度及影响力,以及认证认可文化主体的多元性特征,也决定了文化主体的地位相对薄弱。
(四)认证认可文化建设辐射范围有限,辐射力有待提高
认证认可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发展时间短,没有凝结出厚重的文化底蕴,尤其是认证认可市场处在逐步规范当中,社会公众对于认证认可的认知也处于初级阶段,对于认证认可这一新生概念需要更长时间去消化和理解,因此认证认可文化建设的辐射范围还仅仅停留在从业人员的核心圈子内,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辐射力来影响更多的人,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需要认证认可文化主体的共同努力。
行业文化建设需要承担监管职能的政府部门进行有效领导和全力推进,对于新兴行业更是如此。在政府治理视角下,认证认可行业发展势头正劲,行业属性与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对于认证认可文化的晋升式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效运用治理理论的相关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善治理念视角下,认证认可文化建设需要权力重构,以提升行业文化的导向力
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治理的理想状态,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认证认可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权力结构复杂而又分散,采取传统行业国家“统治”式自上而下的灌输来进行行业文化建设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在认证认可文化建设方面,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要建立一种新颖关系,通过改善政府监管模式和倡导社会参与,推动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同时,追求文化建设上的同步发展[3]。第一,充分体现认证认可文化主体的平等性。要转变思维方式,寓管理于服务,让认证认可文化主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效参与到文化建设过程当中来,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对于认证认可行业,获证企业和消费民众是行为终端,他们对于文化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赋予他们必要的文化构建的权力是必要的。第二,发挥认证认可文化建设不同主体的自身优势作用。国家认监委属于政府监管部门,要发挥提供认证认可活动平台和规范市场行为的主要作用。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国家合格评定认可中心等组织要发挥其协调作用,做好文化建设信息传送的纽带。认证机构及企业和获证企业
是认证认可活动具体实施者,他们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应来源于此。社会公众是最终认证认可活动的受益者,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认证认可的核心价值理念。第三,认证认可文化建设权力向社会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还政于民也就伴随着还权于民。认证认可活动来源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源于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这就要求要建立多中心的权力结构,依靠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来进行规范市场,来构建适合行业发展的文化体系,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无形的精神引导作用。
(二)纵向一体化视角下,认证认可文化建设需必要的规章制度保障,提升行业文化的约束力
纵向一体化是一种典型的价值链体系,追求完整的价值传递过程。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是核心价值理念的有效传递和充分认可,这种约束功能表现出来的是与纪律、规章制度等相反的软约束力,要想使这种约束力发挥极致,达到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目标,就必须辅以必要的规章制度等硬约束。一是完善认证认可行业法规,保证行业发展有法可依;二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认证认可文化理念体系;三是发挥垂直管理或是指导的体制优势进行制度化的渗透;四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虚拟平台的搭建丰富认证认可文化传播的载体;五是健全认证认可文化建设的考评机制,对文化建设中优秀集体和个人进行定期表彰和奖励;六是畅通由下至上的认证认可文化建设反馈渠道,保持上下思想一致,政令畅通。长期坚持不懈,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会给人以内在的自控力,形成一种文化层面的内在免疫功能。
(三)市场结构视角下,认证认可文化建设需要引入竞争机制,提升行业文化的激励力
认证认可市场结构相对于传统行业的市场结构而言,多出了第三方合格评定的层级,而这些发证机构与获证企业之间又形成一种市场合约关系,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完全依靠政府的监管势必会违背市场化的经济规律,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显得尤为必要。要建立良好的、健康有序的认证认可市场秩序,就必须以竞争机制为基础,让市场自主去选择,优胜劣汰,以形成高效、公平的行业文化,营造出良好文化氛围和优秀的行业价值理念,发挥认证认可行业文化应有的精神鼓舞和内在驱动的作用[4]。应该注意的是,竞争性的认证认可市场结构在阻止政府侵犯的同时,也为认证认可在位企业反抗政府的侵犯制造了一定的困难,这就使在认证认可文化建设和发展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搭便车”的现象。
(四)公共选择视角下,认证认可文化建设需打造服务品牌,提升行业文化的辐射力
任何文化的传播都是以核心品牌为主打来进行辐射的,在公共选择的视角下,对于核心价值观、行业精神等的认同属于集体的非市场决策过程,这就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集体行动,另一个是偏好加总。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取决于既定的前提规则,公共选择视角就是寻找一种规则,使理性的认证认可活动的行为人在自利的同时也造福社会。我们从这个理论的反向出发,认证认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得到行业内人员的普遍推崇,同时也获得社会公众高度赞同。这就我们需要寻找一个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打造服务品牌,以服务品牌为核心向四周进行辐射,最终达到符合公共选择要求的目标。从国际市场来看,“国际互认”算是一个双赢互利的“服务品牌”,“世界认可日”也是传递认证认可文化的“经典品牌”。就国内市场而言,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等都是行业文化有力的辐射点。对于文化理念而言,“认证认可,传递信任”、“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等都是推动认证认可文化发展的有效着力点。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建设服务品牌的创建过程中,标准化的、大批量的、可复制的商业文化传播方式是我们有益的借鉴,把认证认可文化与社会公众的生活文化紧密结合是传播认证认可文化的有效途径。
(五)人力资源配置视角下,认证认可文化建设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行业当中,提升行业文化的凝聚力
文化建设的行为主体是人,因此行为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文化建设的质量好坏。对于认证认可文化建设而言,提高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关键在于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定科学的目标和培养计划,为认证认可事业发展持续提供人才支撑,这是认证认可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根基。第二,充分发挥具有高级行政管理能力并熟悉认证认可业务知识的高级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水平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熟悉世贸规则并精通认证认可业务的高级专业
技术人才队伍的作用,在文化聚才留人的基础上,发挥高级专业人才的专业特长和个人魅力,形成合力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认证认可事业发展中。第三,加强认证执法监管人员和行业企业人员的素质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通过加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学习培训,全面提升业务素质。好的从业人员队伍,是塑造和传递行业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生动载体。总而言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能够为创造先进的行业文化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从而形成无形的“强力粘合剂”,把同行业内的企业和消费者更紧密地凝聚在一起,同时也会得到公众群体的认可。
(六)政府治理创新视角下,认证认可文化建设需要信息化手段的有力支撑,方便活动主体网络参与的路径探寻,以提升行业文化的协调力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连成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文化往来。对于新时期认证认可行业文化建设而言,信息化是有效途径,也是必然趋势。一是培育成熟的网络参与主体,建立防止“数字鸿沟”的技术机制,开辟文化建设过程中全民参与的通畅渠道。二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规范认证认可行业主体的行为,提高效率的同时,规避手工操作带来的错失影响。三是建立网络文化建设沟通渠道,降低行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参与认证认可文化建设的成本,增加过程的可参与性。四是利用科学的数据统计方法,对认证认可文化建设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必要分析,使建设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化。五是通过短信平台、微博新媒体等信息化手段传递认证认可核心价值理念,充分发挥行业文化“无形协调员”的最大效用。
总之,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认证认可文化建设起步虽晚,但是具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政府治理的范畴内,从善治理念视角、纵向一体化视角、市场结构视角、公共选择视角、人力资源配置视角和创新视角进行分析,我们都可以探析出很多有效的建设途径。只要遵循正确的理论指导,辅以必要的设施保障和文化资本支撑,认证认可文化建设就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就能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从而形成合力,助力认证认可事业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1]番汝敬.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机关文化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1.
[2]房亚明.当代中国权力交接制度的演化逻辑[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2).
[3]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S].2003-11-1.
[4]葛树增,郭健.机关文化建设主体性的缺失及构建[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1,(2).
(作者单位 国家认监委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 崔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