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玛旺堆 次旦吉美
(西藏大学理学院 西藏拉萨850000)
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镇念村高原鼠兔与白腰雪雀的生态关系探讨
米玛旺堆 次旦吉美
(西藏大学理学院 西藏拉萨850000)
2014年1月7日至14日在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镇念村,以牦牛白天取食和夜宿地作为采样点,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白腰雪雀(Pyrilauda taczanowskii)的生态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者分别对高原鼠兔、白腰雪雀的数目及高原鼠兔的洞穴数目进行统计,并分析了高原鼠兔与白腰雪雀之间的生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与白腰雪雀在数量上存在正相关。
高原鼠兔;白腰雪雀;生态关系
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的一种生物间相互关系[1],其经常被用于解释生物的生态现象和进化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互利共生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无法离开互利共生关系而存在[2]。生物界中的互利共生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如高原鼠兔营穴居生活,白腰雪雀利用其洞穴作为隐蔽场所,或者白腰雪雀可以飞行,视觉广阔而敏锐,鼠兔利用白腰雪雀的鸣叫做报警等,这种互利共生关系是两物种间紧密协同进化的结果[3]。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见图1)是高原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是一种小型非冬眠的植食性哺乳动物,又称黑唇鼠兔,属兔形目鼠兔科[4],栖息于海拔3100~5100m之间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地区,喜欢选择滩地、河岸、山麓缓坡等开阔环境作为栖息地,回避灌丛及植被密布度高的环境[5]。其身材浑圆,没有尾巴,体色灰褐色,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分布数量巨大。高原鼠兔一般营家族式生活,穴居,多在
草地上挖密集的洞群,洞口常有光秃的跑道相连。其昼出夜伏,主要以各种牧草为食,繁殖期为每年的4~8月[6]。由于高原鼠兔有挖洞筑窝的习性,从而与一些动植物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如高原属兔挖掘的洞穴可以为许多小型鸟类、蜥蜴和昆虫等提供赖以生存的巢穴,与它栖息在同一处所的小型动物共同建立起独特的生态系统,对维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7]。
高原鼠兔一直被看作是草地退化的物种,人们认为鼠兔和家畜争夺草场,或者说鼠兔活动导致了高山草地的退化[8]。为了减少鼠兔对高原植被和草场的破坏,人类在高原鼠兔栖息的区域里放置或喷洒有毒物质[9]。事实上,在鼠兔数量达到高稠密度的区域里,草地退化主要还是过度放牧引起的;干旱草原由于气候干燥和过度放牧,造成牧草生长不良,草地覆盖率降低,甚至引起沙化;草甸草原因水分过多,易产生沼泽化等[10]。但是人们普遍误认为草地的退化是由鼠兔造成的[11]。其实,高原鼠兔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高寒草甸利害作用的转变取决于高原鼠兔种群致灾密度,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的增加使得洞穴附近高原高寒草甸群落植物物种逐渐增加[12],即高原鼠兔的存在对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系统起重要的作用[13],在非致灾密度条件下高原属兔对草甸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14]。
白腰雪雀(Pyrilauda taczanowskii)(见图2)是一种耐寒的高山、高原草地荒漠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青海、四川等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等地,栖息于海拔3000~4500m的高山草地、草原和有稀疏植物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带。白腰雪雀上体呈淡褐色,前额及眉纹白色,有一道黑色过眼纹,主要以草子、植物种子等为食,也取食昆虫等小型动物。白腰雪雀在牦牛夜宿地被发现率高,这与其以夏季牛粪中的昆虫为食有关,在气温较低的冬、春两季由于牛粪中的昆虫量减少或甚至没有,这一时期白腰雪雀有可能以牛粪为食[15]。白腰雪雀的繁殖期为每年的5~8月,喜成对或小群活动,与其它雪雀一样在鼠兔集群处栖息[16],栖息环境较为稳定,尤其是繁殖期间,冬季进行小范围垂直迁徙,飞翔有力,但飞行高度较低,通常离地10m左右,每次飞行距离不远[17]。其多营巢于岩石洞穴、废弃房屋墙洞和高原鼠兔洞穴中,由于经常出入于鼠兔洞中,而鼠兔又很少攻击它们,故人们称之为“鸟鼠同穴”。实际上它们并非同时居住在一起,白腰雪雀仅利用鼠兔的洞穴或盲洞营巢和休息[18]。
图1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
图2 白腰雪雀(Pyrilauda taczanowskii)
本研究假设白腰雪雀的数目与高原鼠兔的数目存在正相关。因此预测了离高原鼠兔栖息地的距离
越长,白腰雪雀的占据率就越少[19]。
1.1 研究地点
本研究取样地位于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镇念村(29°50'N,91°42'E),属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研究地景观包含高原草甸、高山湿地、多裸露的高山和岩石山丘[20]。主要研究样地为牦牛白天取食的生境及牦牛夜宿地[21],此生境的动物主要有牦牛(Bos grunniens),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s),藏狐狸(Vulpes ferrilata),白腰雪雀(pyigilauda taczanowskii),棕颈雪雀(Montifringilla ruficollis)等;主要植物有嵩草(kobresia bellardiidegl),苔草(carex rigescensv.krecz),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样方设计
2014年1月7日确定并标出研究样地,利用GPS测海拔高度、UTM及R(用来作图)。研究样地分为牦牛白天取食地和牦牛夜宿地,分别取名为A样方和B样方。再把这两个样方一共划分为相同规格的16个样方(见图3),并按顺序标出1~16的数字,在规格完全相同的16个样方中,抽签确定取样的5个样方,在这5个样方中再各取3个小样方,每个小样方面积均为40×40㎡(见图3)。
1.2.2 数据统计
选取牦牛摄食地(A)和牦牛夜宿地(B)为观测点,分别对高原鼠兔、白腰雪雀数目及高原鼠兔的洞穴数目进行统计,以研究高原鼠兔与白腰雪雀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22]。
每日在A、B两个样方分别随机选取3个小样方进行6次统计,每次统计间隔10分钟,共统计7天。为减小误差,工作人员分小组,每人统计两次。记录每个样方白腰雪雀和高原鼠兔的出现情况,最后统计鼠兔洞穴数目(相对密度)。
图3 取样地与样点设置
2.1 数据转换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这些数据的特性和变化规律,为了使原始数据拟合一般线性模型要求,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对统计所得的数据求平方根,最终实现数据的转换。
2.2 用R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为了原始数据更加标准化,采用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分析和存储功能R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R软件进行Pearson's相关性检验之后,发现高原鼠兔与白腰雪雀之间存在正相关(t=37.4, df=119,p<0.01,96%,其95%的置信区间为(94%~97%)(见图4)。
图4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相对数量与白腰雪雀(Pyrilauda taczanowskii)的数量关系
白腰雪雀的数量随着高原鼠兔洞穴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与米玛旺堆等[23]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白腰雪雀的数量随高原鼠兔的数量增加而增加,表明这两种动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并证明了两种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互利共生或偏利作用共生的生态关系。
[1]郝迎霞,颜忠诚.浅谈生物共生现象的分类[J].生物学通报,2012,47(11):15-17.
[2]徐瑾.种间正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物种特性差异响应的模拟与实验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3]边疆晖,景增春,樊乃昌,等.地表覆盖物对高原鼠兔栖息地利用的影响[J].兽类学报,1999,19(3):42-48.
[4]米玛旺堆,欧珠朗杰,次仁.高原鼠兔与多种小型雪雀的相关性初探[J].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3.
[5]赵新全,祁得林,杨洁.青藏高原代表性土著动物分子进化与适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9.
[6][22]岩昆,孟宪林,杨奇森.中国兽类彩色图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215.
[7]Smith,A.T.,.F.,The plateau pika(Ochotona curzoniae)isa keystone species forbiodiversity on the Tibetan plateau[J].Animal Conservation,1999(4):242-247.
[8]蒋志刚,夏武平.高原鼠兔食物资源利用的研究[J].兽类学报,1985,5(4):251-262.
[9][11]汪诚信.有害生物治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08-311.
[10]赵新全,祁得林,杨洁.青藏高原代表性土著动物分子进化与适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9.
[12][20]贾婷婷,毛亮,郭正刚.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植物生态位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34(4): 869-877.
[13]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经济动物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14]周雪荣.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和土壤对高原鼠兔密度变化的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14:32-41.
[15]米玛旺堆,旦增卓嘎.气温和土地利用差异对白腰雪雀冬季分布的影响[J].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0-14.
[16]Mackinnon,J.,Phillipps,K.&He,F.Q[G]//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ofChin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233.
[17][18]雷富民,王钢,尹祚华.鸟类鸣唱的复杂性和多样性[J].动物分类学报.2003(1):15-23.
[21]米玛旺堆,索朗措姆.墨竹工卡日多念村牧民与牲畜的田野调查[J].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2009(3):92-94.
[19][23]米玛旺堆,马红梅.青藏高原异质栖息地棕颈雪雀和白腰雪雀的分布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2):1-6.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teau pikas(Ochotona curzoniae)and W hite rum pped snow-finches(Pyrilauda taczanowskii)at Nian village,Rutog Township ofM edrolgongkar County
Migmar-Wangdwei Tsedan-Jigme
(SchoolofScience TibetUniversity,Lhasa 850000,China)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teau pikas(Ochotona curzoniae)and white rumpped snow-finches(Pyrilauda taczanowskii)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17th to 14th of Jan in 2014 atNian village,Rutog Township of Medrolgongkar Coun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was a significant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s ofburrow of plateau pikas and white rumpped snow-finches numbers.Themutualism or commensalism between plateau pikas and wite rummped snow fincheswas indicated.Yet this needs to be further fested based on both observationaland experimentalstudies.
10.16249/j.cnki.54-1034/c.2015.02.003
S812.6
A
1005-5738(2015)02-016-05
[责任编辑:张建伟]
2015-06-19
米玛旺堆,男,藏族,西藏日喀则人,西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山哺乳动物生态学。
Kewords:Ochotona curzoniae,Pyrilauda taczanowskii,ecological relatio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