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彭书峰
开国燕侯走基层
文_彭书峰
人民最欢迎走基层的公务员,当今如此,上古亦如此。三千年前,开国燕侯姬奭就常常到地头路边“下访”平民百姓,所以,他名耀史册,光照古今。
《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相关故事一直在河南省宜阳县甘棠村的村民中流传,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子玄孙,传了三千多年。故事的内容是召公与随从在甘棠村村南棠棣树下休息,看见一个青年女子奔跑,两个壮男紧追不舍。于是,就把三人叫到面前询问。
两个壮男异口同声回答:“她从我家少爷门前经过,少爷见她年轻貌美,先抱住她亲了一口,又把她往家中拉。她不识抬举,向少爷额上猛击一拳,拔腿就跑。少爷头晕眼花倒在地下,就命我俩追赶她,捉拿她。”恶奴说罢,少爷也赶到棠棣树下:“小子们,快把她抢回咱家!”
召公愤然站起:“我是姬奭,在光天化日之下你们追抢民女,犯了大周王法。”继之指令随从:“把他三人监禁在一起。”其中一个随从接过召公的拐杖,绕着他三人在地上画了一个圈。这就是周朝初期的画地为狱。三人吓得跪地求饶。召公又道:“你们若是真诚悔罪,就向民女作揖叩头,赔礼道歉。”三人遵嘱而行之后,召公转问民女:“放了他们吧?”民女点了点头。召公指示随从毁了地上的圈。少爷从衣袋中掏岀一把铲币呈给召公。召公拒收,并告诫他:“记住,倘若再犯,拿钱再多也得坐牢。”
召伯文化广场
2001年拓宽郑卢高速公路时,工人们挖出了一块石碑,上刻五个大字:召伯听政处,系雍正二年河南尹张汉亲书。说来真巧,2008年在宜阳城南筑路又挖出了两块石料匾额;一块上刻的是“甘棠遗爱”;一块上刻的是召公坐在棠棣树下与男女老幼十三个村民谈笑风生的画面。《一统志》云:“宜阳,古邑名,周为召伯听政所。”《宜阳县志》载:明代栖霞人牟建行任宜阳知县时,建甘棠书院,斋房十间,高薪聘请饱学之士到书院讲学,自己还每十日,亲临书院授课一天。乾隆五年,宜阳训导张而咏任甘棠书院主讲,生徒甚繁。乾隆二十五年,知县杨大昆将甘棠书院扩大为大门,讲堂,后正房,东厢房,西厢房,东耳房,西耳房,西厨房,召公祠,总计房屋三十间。光绪三十二年,改名为宜阳县高级小学堂。
2009年,宜阳县委和宜阳县政府,依据上述文物,文献,结合党的廉政建设,在甘棠村给《召伯听政处》的石碑建了碑亭,开辟了召伯文化广场,塑了召伯听政群像,盖了廉政教育馆,馆内设有廉政展厅和甘棠讲坛。县委书记王琰君、纪委书记任晓平坐在讲坛下,耳听手写了叶鹏教授演讲的召公敬德保民事迹。
这些事迹体现的召伯精神就是:“劳己不劳民,为民不扰民。”2010~2013年,甘棠村先后被宜阳县、洛阳市、河南省三级纪委命名为廉政教育基地。宜阳县的乡镇科局领导人,任职前先到甘棠村接受廉政教育。2013年7月1日,洛阳市宣传部的全体干部在甘棠村《召伯听政处》碑前,进行了新党员入党宣誓和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召公逝世后,国人因受其惠,感其恩,深沉思念他而又不能再见,唯甘棠树尚且枝繁叶茂,睹树思人,便从心底吟唱: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诗经・召南・甘棠》)
开国燕候姬奭,是周文王姬昌百子中的老三《逸周书・祭公解》,庶子中的老大《皇甫谧・帝王世纪》,被周文王封为伯爵,食邑召地,故称召伯。武王姬发灭纣前,封他为太保,位列三公,故又称召公。武王灭商后,封他为燕侯。他还辅佐侄儿姬诵(成王)、孙辈姬钊(康王)创建了“四十多年刑措不用”的“成康盛世”,或曰“囹圄空虚四十多年”的“成康之隆”。他生于歧山,寿高百岁以上,葬于北京琉琍河M1193号大墓。盖棺论定,国学大师王国维对他的评论是,“《召诰》,乃召公之言,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胥在于此。”(《殷周制度论》)
公元前1045年1月20日,武王灭了商朝,封姬奭为燕侯。他怀着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和伟大抱负,在今天的北京市房山区琉琍河镇地域,建筑了一座2.25平方公里的城市,即燕都,把周人的农业文化、殷人的商业文化和燕人的草原文化熔为一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明,为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乃至北京的开放、多元、包容、繁荣、灿烂、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屈指算来,燕国从公元前1045年建都之今,已经3060年了。《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业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主政,怀甘棠树不敢伐,歌咏之。”该文献又载:“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呼?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凡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非召公之烈耶!”笔者借史学泰斗司马迁这两则评论,作为对开国燕侯姬奭的纪念,作为对北京建都3060年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