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 郑生宏
(1.浙江省龙泉市农业局,2.浙江丽水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
茶叶生产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急剧减少,从业人员的年龄老龄化明显,茶园管理粗放,严重影响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茶园操作机械开始应用。施肥作为茶叶生产的重要环节,以往研究多侧重于肥料种类和施肥技术分析研究[1-6],当前随着茶园耕作机械的大力开发和应用,茶园施肥也在逐步走向机械化和省力化,然而这种施肥方式的改变能否给茶叶生产尤其是山区茶叶生产带来明显的增产提质效应,值得研究。本文利用南京农机所研制的3CG-45型茶园耕作机搭配人工进行不同施肥方式比较试验,以期得到最优施肥方式,并就山区茶园机械施肥可行性进行初步评估。
试验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龙泉市八都镇瀑云茶场茶叶试验基地进行。供试茶园为6年生安吉白茶种,双行条栽,大行距1.8 m,小行距40 cm,株距30 cm,长势整齐。试验土壤为黄棕壤、砂质,土壤肥力较好。茶园三面环山,雨量充沛。
1.2.1 试验设4个处理,其中处理1个为对照,具体设置如下:T1,人工在茶行中间开沟施基肥和春茶追肥,深10 cm(对照);T2,机械在茶行中间犁耕施基肥(深10 cm),人工在茶行中间开沟施春茶追肥(深10 cm);T3,机械在茶行中间犁耕施基肥和春茶追肥,深10 cm;T4,机械在茶行中间犁耕施基肥(深10 cm),人工撒施春茶追肥;每小区为双行、40米长茶行,实际面积为120 m2,3次重复。供试肥料为硫酸钾型复合肥,使用量为750 kg/hm2。肥料于2012年10月20日施入,2013年3月2日选用尿素追施春茶催芽肥1次,使用量为5.5 kg/小区,2013年6月试验结束。试验期间,茶园其他农事操作均保持一致。
1.2.2 取样时间:新梢采样于2013年4月8日进行,取一芽二叶,微波杀青、干燥,磨成茶叶粉末,分析其中的茶多酚和氨基酸等2种主要品质成分。同时,分小区对各处理进行发芽密度、新梢百芽重和春茶鲜叶产量调查统计。
3月26日,对不同施肥方式处理的安吉白茶新梢进行发芽密度调查,调查时选用0.11 m2的方框在各小区随机取5个点,分别记录芽头数量,计算平均发芽密度。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施肥方式对安吉白茶发芽密度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安吉白茶发芽密度有一定的影响,以处理1(人工开沟施基肥和追肥)为对照,其他3种施肥方式所得发芽密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处理3(机械施基肥、机械施追肥)和处理4(机械施基肥、人工撒施追肥)下降最为明显,分别下降了3.67%和2.93%,均显著低于处理1;较之处理1,虽然处理2(机械施基肥、人工开沟施追肥)所得发芽密度未显著降低,但亦处于较低水平。长期以来,茶园施肥大多以开沟覆土施肥效果最佳,机械施肥虽有效率高、省力化等特点,但从效果上看,其仍无法取代人工开沟施肥。
芽重是决定产量的另一个重要因子,当芽数达到一定标准后,芽体重量对产量的影响表现较为突出[7]。因此,试验对各施肥处理后的茶树叶片一芽一叶(初展)百芽重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施肥方式对安吉白茶茶树新梢百芽重的影响
不同施肥方式对春茶一芽一叶百芽重影响试验结果(表2)显示:较之对照处理(人工开沟施基肥和追肥),其他3个涉及机械施肥的处理结果略高,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机械施肥的介入仍未对新梢百芽重有明显改善。
2013年春茶期间,分别对各施肥方式处理小区进行了鲜叶产量统计,折算成每公顷产量后进行数据分析。其结果如表3。
表3 各施肥方式2013年春茶鲜叶产量统计表
结果显示,以处理1(人工开沟施基肥和追肥)为对照,其他各处理所得春茶鲜叶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处理3(机械施基肥、机械施追肥)下降幅度最大,达到13.8%,显著低于处理1,处理2(机械施基肥、人工开沟施追肥)和处理4(机械施基肥、人工撒施追肥)下降幅度分别为5.4%、9.2%。该试验结果一定程度上表明,对于试验茶园,以人工开沟施肥(基肥和追肥)效果最好,机械施肥(基肥和追肥)效果最差,这可能是由于试验茶园行间距较窄,耕作机难以行走,导致耕作效果较差,肥效较之人工开沟大打折扣,最终导致春茶产量下降。
对2013年4月2日采摘的春茶新梢样,分别进行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检测,同时计算各样品的酚氨比,以此为依据,分析鲜叶品质基础。结果如下表4。
表4 不同施肥方式新梢品质成分分析
茶多酚和氨基酸作为茶树鲜叶,尤其是新梢内的主要化学物质,其含量及比例(酚氨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茶品质的好坏,是衡量茶鲜叶品质的重要指标[8]。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所得到的新梢中茶多酚含量基本相当,且含量均偏低,介于23.01%-25.55%之间。不同施肥方式所得到的新梢中氨基酸含量也基本相当,且含量均偏高,最高的处理1人工开沟施肥(基肥、追肥)为4.26%。4个处理所得到的新梢酚氨比均相当,且偏低,最小的为处理1,其酚氨比为5.53%。该试验结果与所选茶树品种为安吉白茶关系密切;同时,也表明4种不同施肥方式对鲜叶品质基础影响较小。
茶园施肥作为茶叶生产重要农事操作之一,伴随茶叶生长的规律性和季节性变化,贯穿于全年不同时间段,通常施肥包括一基三追(即一次基肥三次追肥),施肥方式最常见的有蓬面撒施和开沟覆土施肥两种,前者具有省时省力、节工省本等优点,但肥效偏低且易造成浪费等弊端;而后者则恰好相反,肥效高但费时费力。为此寻求一种兼顾二者优点的施肥方式就成为当务之急,而随着茶园机械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机械耕作施肥恰好可以实现便捷高效施肥操作。基于此,本研究考察了四种不同施肥方式对茶叶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处理所得到的发芽密度、百芽重、鲜叶产量及品质成分均以人工开沟覆土施肥(包括基肥和追肥)效果最佳,而机械施肥的介入并未使上述指标达到理想的改善程度,究其原因可能与所选机械的适应性有关系密切,一方面,龙泉本地山区茶园多呈现行间距较窄,加之长期的不合理施肥,使得园地土壤板结,机械难以操作;另一方面,所选耕作机宽幅太大,动力不足,导致操作时行走困难,效果不佳。今后应在园地规划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发和选用适宜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类型的茶园耕作机械,从而逐步实现正真意义上的茶园耕作机械化和规模化。
综合以上新梢发芽密度、百芽重、春茶鲜叶产量统计结果以及鲜叶主要内含物分析结果,结合山区茶园耕作基础,施肥方式以人工开沟施(基肥和追肥)效果最好。对于准备应用机械耕作和施肥的茶叶从业者,应立足茶园实际,选择合适的操作机械。
1 丁方军,马学文,付乃峰等.不同控释肥对茶园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山东农业科学,2013,45(6):63-65.
2 郑旭霞,黄海涛,敖存等.不同种类基肥对西湖龙井茶品种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3):7857-7859.
3 曾爱平,郭瑞黎,夏文丽等.茶树翠峰施肥技术探讨.浙江农业科学,2014,(1):25-26.
4 候运和,王朝阳.茶树需肥规律及高效施肥技术.陕西农业科学,2014,60(08):122-123.
5 颜明娟,钟凤莲,陈子聪等.有机无机茶叶专用肥施用效果的研究.茶叶科学技术,2014,(3):20-24.
6 王东辉,沈星荣,舒爱民等.沼液在有机茶园中使用研究报告.中国茶叶,2014,(09):16-17.
7 童启庆.茶树栽培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242.
8 孙红.绿茶品质与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关系分析.茶业通报,1989(2):21-25.
9 陈亮,杨亚军,虞富莲等.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