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视野下的泰国克拉运河修建探析①

2015-12-13 14:42曹文振黄微滋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克拉运河泰国

曹文振 黄微滋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视野下的泰国克拉运河修建探析①

曹文振 黄微滋

泰国的克拉地峡运河修建方案是泰国自古以来就意图实施的重大工程,若其开通后可使印度洋至太平洋间航行路程至少缩短1200公里,对整个亚洲乃至世界都会产生巨大经济和政治影响。克拉运河的修建拥有其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也得到了不少东亚国家的支持,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内外阻力。对于中国而言,克拉运河的开通,一可以缓解能源进口的“马六甲困境”,二可以有助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中国“两洋战略”实施,并对中国推行海洋强国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中国应积极参与克拉运河修建,同时还应高度关注影响运河修建的美、印、日等外部干涉因素。

克拉运河 “马六甲困境” “两洋战略” 海洋强国战略“海上丝绸之路”

我国学者很早便开始关注克拉运河的修建。早在1984年,《世界知识》杂志上就曾刊登关于克拉运河的文章,文中介绍了泰国赞成和反对修建运河的两派观点,并认为美国积极参与运河修建是出于与苏联争霸的需要。②義豹:《开凿克拉运河问题》,载《世界知识》,1984年第2期,第12页。近年来,中国学者对运河开凿可能性和潜在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薛力关注到中国参与修建克拉运河存在的关键问题:“从避开美国威胁这个关键因素看,……与马六甲海峡并无二致”,“一旦中美之间因为台湾问题发生军事冲突,美军同样能轻易地封锁克拉运河。”③薛力:《“马六甲困境”内涵辨析与中国的应对》,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0期,第117~140页和第159~160页。孙海泳在分析克拉地峡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时,指出“克拉地峡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可追溯至1800年以前”。他还认为:“在中国强化与东南亚国家互联互通建设的大背景下,克拉运河项目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①孙海泳:《克拉运河方案:挑战、意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7期,第90~100页。

国外学者也认识到克拉运河与中国海洋战略无法割裂的关系,并对中国走向印度洋的海洋战略表示了极大的关注甚至忧虑。哈桑·马利克指出中国已与泰国计划过修建克拉运河以连接孟加拉湾和南中国海,从而对抗美国第七舰队,保护海上通道(SOLCs)安全。②Hasan Yaser Malik,“Beginning of an end in Indian Ocean,”IOSR Journal of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Vol.14,Issue 3,p100.印尼学者丽妮·苏莉阿蒂·素隆看重克拉运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指出克拉运河如果开通将使中国更直接而快捷地沟通全球贸易伙伴,无疑会支撑起中国飞速的经济增长。③Rini Suryati Sulong,“The Kra Canal and Southeast Asian Relations,”Journal of Current Southeast Asian Affairs,No.4,2012.然而也有外国学者认为中国参与克拉运河修建是中国在印度洋上实行所谓“珍珠链”战略的步骤之一,目的在于在未来支持任何保护中国与中东或欧洲间关键航道的任务。④Ibid.

从古至今,中外学者都对克拉运河这一号称“东方巴拿马运河”的浩大工程予以高度关注,并都认识到了克拉运河修建与中国海洋战略的密切关系。但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克拉运河可行性的研究,以及拘泥于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或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本文试图从中国参与克拉运河修建的新形势出发,结合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对比其他东南方向能源通道,说明克拉运河修建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一、克拉地峡运河修建的历史背景

克拉地峡是泰国春蓬府和拉廊府境内的一段狭长地带,为马来半岛北部最狭处,北连中南半岛,南接马来半岛,地峡最窄处50多公里,最宽处约190公里,最高点海拔75米。克拉地峡位于泰国湾(东)和安达曼海(西)之间,连接马来半岛和亚洲大陆。⑤杨讴:《泰國博弈克拉地峽:新的“石油路線圖”》,人民网,2004年8月11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jingji/2700458.html,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

克拉运河计划一度被视为“东方巴拿马运河”梦想,泰国也一度借此大胆构建东南亚能源贸易中心,从而替代新加坡地位。该计划是,在其南部地区沿克拉地峡开凿一条长102公里、宽400米、深25米的运河。根据相关研究,运河开通之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程至少缩短700英里,可节省2-5天航行时间,大型油轮每趟航程预计可节省18万英镑左右。从而使货轮能从泰国西海岸的安达曼海经由运河直达太平洋海域的泰国湾。①陈楫宝:《克拉地峽運河:“東方巴拿馬運河”夢想》,人民网,2004年8月10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jingji/1037/2698598.html,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

(一)关于“克拉地峡运河计划”

克拉地峡运河的开凿计划可以追溯至100多年前泰国曼谷王朝五世王朱拉隆功时期。五世王朱拉隆功是一位力主革新的国王,曾遍访欧洲,为泰国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当时的国际海运业已有了相当的规模,因此开凿克拉运河,让太平洋与印度洋间海运航道便捷的构想便应运而生。但是,由于当时国际间协力兴办巨型工程还不成时尚,泰国国力难以独自承担,该计划被搁置。②孙伟:《百年话题十个方案泰国开凿克拉运河炒得热乎》,人民网,2003年7月11日,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4549/1963264.html,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他信上台后,在其较高的民众支持率支撑下,曾一度将修建克拉地峡的动议提上议事日程,但因后来泰国国内政局动荡并迫使他信流亡海外而破产。然而,人们对开凿克拉运河的兴趣并没有丝毫减退,“克拉运河计划”无论是在国际社会还是在泰国国内依然都有很大市场。

(二)“克拉地峡运河计划”的国际背景

从国际背景来看,由于克拉运河开通后会严重削弱马六甲运河的战略地位和区位优势,因而克拉运河一直受到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的反对和抵制,其中以新加坡立场最为坚决。克拉地峡运河一旦开凿成功,势必会影响马六甲海峡的运输生意,新加坡为此忧心忡忡,希望开展政策协调,避免恶性竞争。③杨讴:《泰國博弈克拉地峽:新的“石油路線圖”》,人民网,2004年8月11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jingji/2700458.html,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国家能够从克拉运河的开通中受益,因而大力支持和推动克拉运河修建计划。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2009年5月在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大会期间指出,马来西亚正面看待泰国有意开凿克拉运河的计划。他认为,泰国有权开凿该运河,因为它位于泰国的领土内。如果泰国开凿该运河,马来西亚将重新调整经济,寻求如何从中受惠的方法。历史证明,其他运河如苏伊士、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周边地区的发展虽然受到影响,但并未因此瘫痪。④邱孝益、徐宁:《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会议在吉隆坡开幕》,新华网,2002年5月6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2-05/06/content_382495.htm,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克拉运河开通后能从中受益并可以获取新的“海上生命通道”的日本也十分热心于此项目。围绕克拉地峡方案,日本专家提出,可以考虑围绕泰国克拉地峡运河的施工,将周边地区作为东亚能源储备流通基地,以“东盟+3(中日韩)”形式共同经营管理。日本一度对开凿克拉运河最为积极,并一直寻求得到中国的支持。①张洁:《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马六甲因素》,载《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第18~27页。

近来,有关中国参与修建克拉运河的传闻也一直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2015年4月8日,中泰克拉基础设施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网站登记成立。②《国家工商总局企业名称核准公告(2015年04月08日)》,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2015年4 月8日,http://www.saic.gov.cn/zwgk/gggs/qymchzgg/qyj/201504/t20150408_155004.html,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4月10日,中国中泰克拉基础设施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羿与亚洲联合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泰国三军总司令、泰国前总理兼国防部长察哇立·荣斋育上将就合作项目共同召开发布会,在泰国王室秘书长派雍·素玛少将的见证下,就曼谷新老机场轻轨投资建设、泰国克拉运河投资建设等项目进行签约。③廖佳:《中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在泰签署克拉运河等大型项目》,新华网,2015年4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4/17/c_127702808.htm,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2015年5月15日,有消息称泰国克拉运河研究和投资合作洽谈会在广州举行,会上签署了泰国克拉运河项目合作备忘录,但随后被中泰两国官方否认。④《克拉运河开凿渐进港口和航运企业齐迎利好》,新浪财经,2015年5月15日(登录时间:2015 年5月17日)。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50515/105422189091.shtml?from=wap。

(三)“克拉地峡运河计划”的国内背景

2003年,泰国政府交通部成立了调研委员会,并于当年年初与香港一家公司签约,委托其开展运河可行性研究。按照初步测算,开凿克拉地峡运河需耗时10年,耗资280亿美元。⑤张洁:《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马六甲因素》,载《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第18~27页。

据泰国一家民调机构在2002年8月的调查显示,二成八支持开凿运河;三成三认为利弊参半,对是否挖河不置可否。人们列举开凿运河对泰国有益的方面:一是为民众创造就业机会,曾有研究结果认为会给3万人提供就业。二是能为国家创收,据测算该运河每天大型船只通行量可达290至320艘,通行费收入可观。三是泰国因此成为海运枢纽,会加大对外国投资家的吸引力,带动整个国家经济。⑥孙伟:《百年话题十个方案泰国开凿克拉运河炒得热乎》,人民网,2003年7月11日,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4549/1963264.html,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

民意调查中,有二成四反对挖河,他们认为开凿运河耗费巨大,即使有其他国家、国际机构参股投资,泰国也仍将不堪重负,而且还存在损害生态环境、技术难题难以解决等问题,其价值也无法与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相比。民众还担心工程经费被贪污、开凿运河后收益低等。部分民众鉴于泰南穆斯林聚居的五个府长期以来闹独立,而修建运河刚好将这五府与国土主体隔开,担心出现国家分裂局面。

二、克拉运河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影响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①任沁沁:《国家海洋局局长:十八大报告首提“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现实和战略意义》,新华时政,2012年11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0/c_113656731.htm,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不同于海洋大国,海洋强国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雄厚、海洋科技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事务综合调控管理规范、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以及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国家。②殷克东,卫梦星,张天宇:《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现实与思考》,载《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第6期,第38~41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载《求是》,2012年11月9日,第3~25页。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表明中国将进一步重视海洋,大力加强海洋力量建设,将海洋发展重心由依托近海防御、维护周边海域稳定向依托远洋护航、维护海洋权益和全球利益转变。克拉运河修建与否,都对中国的能源安全、航道安全乃至整体国家安全有着重大影响,也必然会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行产生影响。

(一)有利影响

克拉地峡运河的修建,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有以下三点积极影响:一是克拉地峡运河的开通,能够增加中国能源进口海上通道的选择,从而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高度依赖,一定程度上缓解“马六甲困境”;二是克拉运河一旦开通,即提供了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新航道,又会使东南亚各国间国际关系发生较大变化,从而有利于中国开展“两洋战略”,更好地维护自身海上利益,发展海上力量;三是克拉运河作为一项耗资巨大,耗时较长的重大工程,无法由泰国一国独立完成,从而需求中国在内的东亚多国参与。中国参与并组织克拉运河工程,有利于促进东亚各国间的合作,增强中国在中南半岛的影响力。

1.增加能源运输航道,缓解“马六甲困境”。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由于能源运输航道的单一和对马六甲海峡的过渡依赖,早已形成了“马六甲困境”,即中国超过80%的进口石油要经马六甲海峡运回国内,一旦海峡航道受阻,中国将面临石油供应中断的危机。①薛力:《“马六甲困境”内涵辨析与中国的应对》,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0期,第117~140页和第159~160页。薛力将“马六甲困境”的原因归纳为三类:(1)运输能力已处于饱和状态,浅窄的航道限制了通行船只的吨位;(2)和平时期的危险因素如海盗、恐怖主义与意外事故可能会导致马六甲海峡断航,给高度依赖这一通道的中国带来巨大损失;(3)非和平时期,中国的对手会封锁这一海上交通瓶颈以打击中国。②同上。

随着中国对于进口能源,特别是中东地区原油的依赖程度增加,能源安全的紧迫性已经日益增加。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将达到至少45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截至2014年,中国包括原油、成品油、LPG和其他产品在内的石油净进口量增至3.205亿吨(见图1),进口依存度由2013年的61.4%扩大到62.5%(见图2)。③田春荣:《2014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载《国际石油经济》,2015年第3期,第57~67页。业内人士认为,当一国的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④张洁:《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马六甲因素》,载《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第18~27页。因此,对我国来说,确保能源运输安全已经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图1 2000-2014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变化

图2 2000-2014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

为提高石油进口的安全性,中国研究设计了许多条能源进口通道:东北方向有中俄石油管道,西北方向有中哈石油管道、中土天然气管道和中俄天然气管道,西南方向有中缅油气管道和中巴油气管道。①林锡星:《中缅石油管道设计中的美印因素》,载《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5期,第32~36页。在其中与克拉运河密切相关的西南方向能源通道中,中缅油气管道已于2013年10月20日全线建成投运,每年向中国输送2200万吨原油和12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2015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巴基斯坦后,中巴签署了多项涉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政府间合作文件和商业文件,并举行了有关项目开工和竣工仪式。②王秀强:《中巴将签署460亿美元投资协议油气、电力合作空间大》,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4月21日,http://www.p5w.net/news/gjcj/201504/t20150421_1025914.htm,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中国政府计划投资近30亿美元(约合184亿人民币)铺设一条从巴基斯坦南部瓜达尔港(Gwadar Port)到中部纳瓦布沙阿(Nawabshah)市的液化天然气管道。③萧何:《中国将投资30亿美元建设巴基斯坦油气管道》,腾讯财经,2014年11月26日,http://finance.qq.com/a/20141126/153749.htm,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

虽然中缅油气管道和中巴油气管道的开通增加了中国的能源战略通道,提升了中国国家能源安全等级,但其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1)缅巴两国政局动荡,无法确保油气管道安全。作为探索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缅甸的国内政治一直处于动荡不安和尖锐对立之中,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不断通过街头政治等方式相互对立,加上民间地方武装的割据,都大大影响了其中央政府的政治统治,影响了其政治经济政策的延续性,制约了其投资环境。在缅甸境内的中缅油气管道途经缅甸克钦独立军、巴郎国家解放阵线、德昂民族解放军、北掸邦军和南掸邦军等多个民间地方武装的传统势力范围。这些地区多年来战火不断,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建设也曾因此多次停工。2013年1月,缅甸政府军与克钦冲突激烈时,克钦高层明确表示任何在克钦境内的目标都不安全,其中就包括中缅油气管道。①朱雄关:《缅甸形势变化对中缅油气管道安全的影响与对策》,载《昆明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72~75页。另一方面,缅甸国内的族群冲突也层出不穷,如若开邦地区数年来接连发生的暴力冲突事件,曾造成数百人伤亡,数万人流离失所。②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The Myanmar Government's Efforts for Peace,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in the Rakhine State,”2013,pp.4~5,http://www.mofa.gov.mm/wpcontent/uploads/2013/09/Myanmar_Efforts_for_Rakhine_State_Sept-2013.有评论认为,若开邦近来的冲突与当地油气资源开发、油气管道铺设开通等存在关联,而中缅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的起点就在若开邦的马德岛和皎漂港。③闫德华:《若开邦冲突对缅甸政治经济安全的影响》,载《南亚研究》,2014年第4期,第32~46页。另一方面,自从2011年末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访问缅甸,开启“破冰之旅”以来,西方各国政要纷纷开始改善与缅甸关系,解除对缅甸多年来的经济封锁。各种外部势力纷纷进入缅甸,不仅使缅甸一跃成为西方世界的“外交宠儿”,一定程度上干扰甚至阻挠其跟中国间的经贸合作。这可能使得缅甸对于中国的依赖度和合作意愿相对降低,并降低对中国油气管道的重视程度。

作为与中国建立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友好国家,巴基斯坦的国内外政策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仍将保持着对中友好的态势。但由于地缘政治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巴基斯坦的宗教极端组织和东突恐怖势力等因素,都严重威胁着油气管道安全。作为军阀势力和恐怖主义的战略攻击目标,油气管道具有“目标固定明显,政治意义重大,破坏后果严重”等特征,因而极易受到恐怖主义的威胁。

(2)受惠面过小,可能受到的国际阻力较大。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认为,民族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追求以他国利益为参照物的相对利益,而非以自身利益为参照物的绝对利益。中缅油气管道和中巴油气管道作为中国分别与缅甸、巴基斯坦间双边谈判达成的合作项目,受惠方仅限于缔结条约的中缅和中巴两国,从而使得未参与其中的他国的相对利益受损,因而容易招致他国的反对和阻挠。开凿克拉运河,虽然不可避免会冲击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直接受益于马六甲海峡航运的国家,但其能向大部分东亚国家甚至全世界的利益相关方提供一条更便捷和经济的能源运输通道和航运通道,既有利于东盟各国间和东盟与中日韩等国间的国际合作,也有利于地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3)对比克拉运河而言,油气管道用途单一。中缅油气管道和中巴油气管道的修建,确实能够解决中国能源战略通道困境,但对比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克拉运河而言,仅仅跨越一国领土的、只有运输能源单一用途的油气管道所具有的战略价值和战略空间要小得多。一方面,克拉运河开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马六甲困境”,产生另一条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新航道。而能源运输航道的增加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东南亚各国可以有所选择,减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度。另一方面,克拉运河修建后不仅能增加一条新的能源战略通道,更有着政治上、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对中国冲破当下处处受到封锁的周边海域,整合中南半岛,沟通在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战略部署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如1971年日本就曾计划修建穿越地峡的输油管道,泰国政府也在2004年提出在克拉地峡修建一条长达260千米的输油管,以及在地峡两端建设深水油港、储油设施的计划,但最终也不了了之,很大原因就是输油管道的战略价值小,对参与国家的吸引力小。

表面上看,“马六甲困境”仅仅是指代能源方面中国可能存在的问题,而实际上在军事上和战略上,对马六甲海峡这一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关键海上战略通道的高度依赖也是中国应该直面的潜在问题之一。

2.沟通东西大洋,推进中国“两洋战略”。开通克拉运河,即开辟了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新的海上战略通道,有利于中国开展海洋强国战略,开展中国的“两洋战略”,维护自身海洋利益。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英国、美国等海权国家在崛起时,都采取了控制攸关自身利益的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战略措施,为其增强海洋实力,最终取得海洋霸权乃至全球霸权奠定了基础。中国虽然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以攫取世界霸权为目的,但也应看到克拉运河对于中国周边海洋权益和海外利益维护的重要作用。

两洋战略,即通过控制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权进而控制世界上最主要的大陆(欧亚大陆)的陆权以最终称霸全球的战略。它不仅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也是整个20世纪美国全球扩张战略的一根主线,其本质是服务于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需要。2008年后,美国对其全球战略作出了重大调整,战略重心从中东转向亚太,提出了“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战略,同时在经济上推进《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和《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借此扩大美国在这两洋的经济影响力。美国当时作出这种战略调整,既出于反恐战争暂时告一段落,中东局势大体较为稳定的现实,同时也是为了遏制海洋意识日渐觉醒,海洋力量迅速崛起的中国。但“亚太再平衡”战略并不意味着美国对印度洋海域的放弃,其在印度洋中部的迪戈加西亚岛的军事基地仍展示着其对整个印度洋的控制。

中国在海上力量逐渐增强和海洋权益遍布全球的今天,也应开始重视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两大洋的战略重要性,推进自身和平发展、和谐共赢的“两洋战略”。中国的“两洋战略”是指中国针对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两个对于中国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海域的相关海洋战略,是中国推进“海洋强国”战略,构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然战略选择。在“两洋战略”中,太平洋是中国的战略中心,印度洋是中国未来战略关注重点。因而,推行“两洋战略”是中国保护自身贸易和能源安全之举,是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传统陆地运输方式无法跨洋越海,而飞机虽然能超越海洋,但其运量有限。所以,“海洋道路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海洋战略是我国全球战略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①杨圣明:《推进“两洋”战略打造贸易强国》,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1日第9版。从2008年中国开始向亚丁湾派遣舰队护航以来,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利益开始能够得到来自国家的直接保护,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对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逐步开发,以及承认即将建立中国第一个海外军事基地——吉布提军事基地,中国正在印度洋地区巩固自身海洋力量。

作为中国面临的唯一大洋,太平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解决好太平洋上的问题是中国当前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最紧迫、最基本的问题。只有解决好周边海域安全问题,维护好自身海洋权益和海上利益,获取进入大洋,走向世界的稳定入海口,中国才能实现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另一方面,印度洋西接苏伊士运河、南接好望角、东连马六甲海峡,承载着全球50%的集装箱、70%的石油运输,也是重要的全球海洋战略重心之一。美国新安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普兰认为,“印度洋已成为21世纪全球竞争中心舞台”。因而要建设海洋强国,一定要放眼长远,认清中国海洋战略“东扩”和“西进”的战略方向。②李冠群:《中美印关系与所谓的“珍珠链战略”》,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6期,第105~110页。卡普兰还曾在2009年撰写的一篇有关中国海军未来战略的文章中提到:“中国作为一个被封锁的大陆力量正在逼近印度洋,尝试着与印度洋周边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缅甸签订合作协议,寻找进入印度洋的港口。”③罗伯特·卡普兰著,石江月编译:《中国海军“两洋战略”》,载《世界报》,2009年12月9日,第15版。在中国海上力量建设方面,他认为中国海军建设的首要目的是发展远洋海军,保护海上交通线。“因此,至关重要的南部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周边的海上交通线必须要得到保护。”卡普兰还认为,“如果你领导着中国,你也会寻求发展一支可靠的海军,目的是保护自己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穿梭的商业船队。”①罗伯特·卡普兰著,石江月编译:《中国海军“两洋战略”》,载《世界报》,2009年12月9日,第15版。

3.促进东亚合作,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是古代中国海上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动脉。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印尼国会发展演讲时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载《求是》,2013年第22期,第3~18页。从国际关系角度来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以海洋为载体,进一步串联、拓展和寻求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利益交汇点,激发各方的发展活力和潜在动力,构建更广阔领域的互利共赢关系。”③刘赐贵:《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载《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4期,第1~8页。

克拉运河的修建,对于所有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油气能源的东盟、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而泰国自身综合国力薄弱,加上政局动荡,因而无法独自承担这一耗资耗时巨大的工程。为此,泰国一直在争取其他国家合作共建。泰国上议院交通委员会主席布拉基特说,政府已成立了12个委员会,包括日本、中国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已经表示愿意资助研究其可行性。④杨讴:《泰國博弈克拉地峽:新的“石油路線圖”》,人民网,2004年8月11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jingji/2700458.html,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当下,整个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冲突不断,中国与越南、菲律宾、日本等多国关系都因海上争端而陷入僵局。通过修建克拉运河,能在一定程度上探索各国间共同利益,从而促进东亚各国间对话和合作增加,一定程度上缓和各国间紧张局势,共同探索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众所周知,欧洲一体化就是从“二战”后法德等六国的煤钢联营合作开始,进而推广到更高领域的合作。各国参与克拉运河的策划、施工、管理和运营等环节所积累的经验和机制,将对未来整个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如果能大力参与和组织克拉地峡运河修建工程,通过投资、施工、控股等手段加强对克拉运河的影响力,势必能进一步加强自身在中南半岛的实际存在,并通过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度等方式来平衡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在东盟中的影响力,从而为自身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顺利进入印度洋打下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开通泰国克拉运河,将直接冲击马六甲海峡的航运枢纽地位,对整个东南亚、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政治格局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参与开凿克拉运河,不仅在修建中会面临来自各方的重重阻力,而且即使在运河开通后也会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克拉运河如果开通后仍处于美国等国控制之下,则无非是又多了一个“马六甲困境”。

1.泰国国内动荡分裂,政令难以长期落实。泰国国内动荡分裂的政局,使得其克拉地峡运河投资、运营环境充满变数;加之腐败的国内体制以及外交政策的不稳定性,也使得中国对于未来克拉运河的使用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

泰国政治制度非常独特,三大政治势力军人集团、王室和政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长期以来,不是政党而是军人在泰国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宰着泰国的政治命运。①陈元中编:《东南亚政治制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泰国现代政治史是一部军事政变史。1932年君主专制政体改为君主立宪政体以来,军事政变就是泰国政治演进的主要杠杆。泰国已成为世界上军事政变最多,权力交替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截止1992年,泰国历史上共发生了16次军事政变,颁布过14部宪法,举行过15次大选,有81人当选过总理,大约组成过50届内阁政府。②张锡镇:《泰国军事政变频发的原因试析》,载《国际政治研究》,1992年第1期,第55~60页。进入21世纪,泰国又于2006年9月和2014年5月发生了两次军事政变。动荡不安的政局和分裂的国家使得泰国难以维持政令和外交的稳定,甚至一度导致中泰“高铁换大米”项目的破产。③《中泰“高铁换大米”或流产》,网易新闻,2014年3月13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jingji/2700458.html,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由于泰国国内阶层分裂严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因而这一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从而也无法保证克拉地峡运河这种多国共同参与,涉及巨额资金的如此大规模的项目不会遇上同样的问题。

2.美泰为传统盟友,仅修建运河无法解决问题。作为美国在东南亚的重要盟国之一,泰国与美国间的同盟关系一直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安全防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冷战结束后,为了遏制中国这一迅速崛起的潜在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谋求重返东南亚,增强自身的军事存在和战略影响力,确保其在亚洲的战略利益,因而泰美军事合作关系不断增强。例如,从1982年开始的美泰“金色眼镜蛇”联合军事演习是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联合军事演习,也是美泰军事合作密切的表现之一。1995年起,美泰新三国每年都在泰国北部举行代号为“擒虎”的空军联合演习。①田禾,周方冶:《泰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因而,作为美国重要盟国之一的泰国,在克拉运河问题上自然会倾向于美国的利益,而美国也必然不会拱手让出克拉运河这样一条战略通道的控制权,从而使中国可能在克拉运河处于在马六甲海峡一样的战略被动地位,导致“马六甲困境”在泰国的重现。总而言之,中国所面临的能源运输安全问题归根到底并不是地缘距离问题或自然环境问题,而是如何突破美国及其盟友的战略封锁问题。仅仅通过修建克拉运河增加一条新的能源运输通道,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的能源通道安全问题。

3.印度、日本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干预。由于受到英殖民时期遗留下的霸权思想和自身民族性影响,印度的海洋战略表现为意图主导印度洋,将其他国家的影响排除在外。印度自认为是“印度洋的真正馈赠”,②SHYAM,M.INDIA AND THE INDIAN-OCEAN-NEW HORIZONS-CHOPRA,MK[J].JOURNAL OF ASIAN STUDIES,No.4,1984.“不应该忘记印度洋之所以被称为‘印度的’(Indian),是因为印度支配着它”。③Nathan,AJ.“Challenge and Strategy:Rethinking India's Foreign Policy,”Foreign Affairs,No.1,2010.外媒近年来炒作中国在印度洋实行的“珍珠链战略”,以及中国海军前往亚丁湾护航等体现中国海洋力量上升的举动,都激起了印度强烈的反应。

日本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外来能源和资源的海洋强国,十分了解海上战略通道对其所具有的重要性,因而长期以来恐惧战略能源通道的封闭。例如,台海问题中日本对“台独”势力的支持,很大部分的担心就在于中国的统一将导致台湾海峡的封闭。因此,中日在修建克拉运河上存在着共同利益。但同时,日本对冷战后东亚地区的权力转移即中国的迅速崛起无所适从,加之其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和短视保守的外交战略,日本对中国修建克拉运河必会干预和阻挠。例如,在媒体报导中泰开发克拉运河备忘录签订的第二天,日本随即宣布将投入千亿美元用于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印证了其与中国争夺在亚洲地区的战略影响力的企图。

三、中国参与克拉运河修建的可行性与对策研究

(一)可行性分析

如前所述,中国参与克拉运河的修建将对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产生巨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因而必须就中国参与克拉运河修建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

1.有利因素。当下,克拉运河的修建方案趋于成熟,中泰两国合作进一步深化,国际环境较为稳定,运河修建前景良好。从主观方面来看,克拉运河方案经过美日等国的多年规划研究已基本成熟,①1982年和1984年,由美、泰两国专家组成的运河调查委员会通过实地勘察,规划了两条运河线路,分别是从泰国南部暹罗湾一侧的宋卡至印度洋一侧的沙墩,以及博伦—董里—高罗丕两线;另外在1999年,日本全球建设基金(GIF)对克拉运河项目开展了可行性研究,按照泰国和日本两国有关机构的方案,在克拉地峡共设计了10个河道方案,比较一致的意见倾向从地峡南部开凿,全长112千米,穿越宋卡、沙墩两个府,虽河道较长,但地势较平坦,沿途居民点少。参见:庾晋:《构想中的克拉地峡运河》,载《交通与运输》,2003年第6期,17页。另参见:孙伟:《百年话题十个方案泰国开凿克拉运河炒得热乎》,人民网,2003年7月11日,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4549/1963264.html,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加上中泰政府的高度合作意愿与有识之士数世纪来的呼吁,因而不会招致中泰两国民众太多反对;泰国现军政府基本能够确保运河修建工程的安全平稳进行;中国经济实力强大,在海洋强国战略提出后海洋力量发展迅速,拥有长期投资运行大型国际工程,构建自身主导的海洋秩序的能力和决心。

客观方面,首先,克拉运河的修建有一个较为缓和、平稳的国际环境。中美两国都在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并努力遵循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十四字原则运行两国关系,双方都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中俄关系仍处于紧密合作的蜜月期,双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在大多数国际问题和国际交往中相互支持、合作;中国与印度、日本等作为克拉运河利益攸关方的关系也有所改善,例如,中印两国首脑近期互访后,两国在领土争端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两国关系得到巩固;②种和:《莫迪访华:中印签24个合作文件》,人民网,2014年5月16日,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516/c157278-27010950.html,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中日关系虽然仍因海洋领土争端、历史问题等处于低潮,但经济上往来密切,政治上双方也取得了一定的谅解,③欧阳开宇:《习近平在雅加达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中新网,2014年4月22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4-22/7226822.shtml,登录时间:2015年5月17日。由于两国关系已触底,因而在可预见的未来会逐渐缓和。整体上看,中国周边国际环境趋于平缓,国际社会依然处于平稳和平发展中。

2.不利因素。克拉运河的重要性必然导致中国参与运河修建受到密切关注和重重阻挠,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周边地区特别是南海紧张局势,推动“中国威胁论”的风行。主观方面,克拉运河在历史上数次都因泰国政局动荡而搁置,当今泰国国内也仍有许多担心、反对之声。从中国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生产结构、民主政治建设等社会各方面都处在转型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导致部分外资撤离中国,同时特殊利益集团寻租行为和腐败现象使得经济政治生态恶化,许多大型国有企业海外投资政策受到政治上的束缚。

客观方面,国际环境对中国和中国参与的跨国工程有所怀疑和抵触,将中国企业正常的商业行为炒作成中国战略资本输出和挑战当下国际秩序的行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无所适从,甚至有些国家恶意曲解中国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渲染“中国威胁论”,出于“中国威胁论”以及意识形态、历史等相关原因,中国的对外投资和援助往往被西方冠以“后殖民主义”的帽子而受到不公正对待,导致许多大型工程项目流产。同时,中国在南海修建工事、加固岛礁的合法行为受到南海周边国家的抗议、阻挠,加上与周边多国一直“搁置争议”、悬而未决的海洋领土争端问题,使得整个南海海域从未安宁过,中国和东盟许多国家间的关系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彼此间的交往合作。

日本在东亚地区的权力,特别是海洋权力,自冷战结束以来就从未受到过挑战,而迅速崛起并开始重视海洋的中国已经打破了这种平衡。东亚地区迅速的权力转移与相对滞后的东亚权力机制的矛盾,为日本与中国争夺在亚洲战略影响,挑拨两岸关系,联合菲律宾等与中国存在海洋领土争端的南海周边国家,构筑一个西方普世价值下的反华同盟,提供了机会。

自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战略后,美国的战略重心就从中东转向亚太地区,试图遏制中国海洋力量的崛起。美国还声称南海是其重要利益关切,借口维护国际公海的航行自由权干涉中国在南海的维权行为,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中推波助澜。随着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临近和政界学界对华态度转向强硬,特别是中美双方在中方南海岛礁建设上暴露出的根本战略分歧,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面临新一轮的严峻考验。

(二)对策研究

1.前期做好充分的舆论和宣传准备。一旦决定参与克拉运河修建,中国就应针对运河工程本身和中国参与运河工程两方面开展公众外交和舆论宣传,积极回应运河工程可能导致的东南亚各国的质疑和反对,应淡化运河蕴含的政治色彩和军事用途,宣传修建克拉运河对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促进作用,避免克拉运河工程受到“中国威胁论”的绑架。一方面,就运河工程本身而言,首先应针对前述泰国民众所担心的贪污腐败、环境破坏、主权完整等问题采取一一应对的策略,如在工程投资中采取直接以建材取代资金,从而减少资金被侵吞的可能性;其次,应该尽可能争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马六甲海峡诸国的支持,通过利益交换等方式使其基本认可克拉运河工程。另一方面,就中国参与克拉运河修建而言,应尽可能减少中国政府和军方在运河工程中的出现,以企业和学术交流等平台为主,淡化运河蕴含的政治色彩和军事用途,强调经济促进作用和航运价值。

2.中期做好充分的建设准备。无论顺利与否,克拉运河工程都将是一项极其耗时费力的工程,而推进这一跨国工程的顺利进行,主观上需要制定长期、持续的规划,客观上则离不开积极协调国际关系。修建克拉运河工程,中国应该以泰国为根本,依靠东盟各国合作,争取欧、印、日、韩等重大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并处理好与美俄两个战略关键大国的关系。在具体做法上,中国应该借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功经验,在参与初期依靠传统战略伙伴构筑合作基本框架,并说服东盟各国共同参与工程。说服东盟各国支持修建克拉运河是整个运河工程的最根本的一步,直接决定着运河工程是否可行;然后争取参与意愿强烈、获益明显的印度、日本、韩国等区域内利益攸关方,同时在欧盟中寻求突破口,使克拉运河从区域性合作走向世界性工程,共同分担风险,并进一步减少运河工程的阻力。这是修建克拉运河的关键部分,没有区域内大国的合作和区域外大国的支持,克拉运河工程将遇到重重阻力;最后,应侧重管控运河修建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分歧,并争取美国的认同和谅解。美国学者罗伯特·S.罗斯(Robert S.Ross)曾指出,中国发展一支远洋海军的兴趣和中国大众的民族主义都在不断增强,而这必将严重挑战美国关键的安全利益,因为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以东亚海域不受该地区大陆国家控制为其安全利益。①罗伯特·S·罗斯:《中国崛起、地区权力转移与东亚安全:从1949年到21世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1期,第36~43页。而作为马六甲海峡的控制者、当下海洋秩序的缔造者和海洋霸主,美国不乐意看到新的战略通道出现打破其对这一海域的战略控制局面,更不希望这一通道由中国主导修建或处于中国的控制之下。很显然,如何使美国基本认可克拉运河工程,是运河工程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对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考验。

3.后期做好充分的巩固准备。克拉运河如能顺利开通,将改变整个东亚和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环境,其战略价值也将随着中国海洋力量的崛起和“两洋战略”的推进而增大,而未来对这一新海上战略通道的争夺和控制也将是中国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最终真正走向海洋强国,建立新型海洋秩序的必经之路。为巩固克拉运河的战略地位,增加对中南半岛的影响力,中国应该以克拉运河修建为中心,加大对其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投入,帮助各国修建高速铁路交通网络,全方位辐射中南半岛乃至印度洋,向西与瓜达尔港和吉布提军港遥相呼应,保护印度洋航道安全,维护中国在非洲和中东的海外利益;向东配合中国南海的永兴岛、永暑岛等基地,确保整个南海海域和马六甲海峡的航行安全,更好地沟通东盟各国,构建横跨两洋的亚洲命运共同体。

结 论

克拉运河作为一条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东方巴拿马运河”,在运筹了数个世纪后从构想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其开通必然会对整个东亚地区和全世界带来深刻的影响。纵观近现代的大国崛起史,对自身利益攸关海域的海上战略通道的控制,是一个国家真正崛起,走向海洋强国不可或缺的一步。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中国发展海洋实力,进一步维护海洋权益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海上力量逐步壮大的今天,中国积极参与克拉运河的开通既是中国进一步走向开放,走向海洋的表现,也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扮演负责任大国的重要步骤。中国必须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时机,通过排除域内外国家的重重干扰,努力开通克拉运河,打破能源问题上和战略部署上的多重“马六甲困境”,从而建立起不被他国主导的新的公正平等的海洋新秩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修回日期:2015-08-25]

[责任编辑:鲁鹏]

曹文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黄微滋,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

2015-06-27]

①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平发展大战略下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与海洋权益维护问题研究》(13AZZ01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克拉运河泰国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一克拉便利店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泰国的“验胆美食”
泰国的中秋节
《克拉恋人》夏日里的欢乐之恋
克拉立功
去泰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