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义达 陈建魁
百家姓之汪姓
文/袁义达陈建魁
汪昱庭
汪胡桢
汪道涵
汪姓在中国100个大姓中排名第56位,在皖鄂地区影响较大。当今汪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4%,总人口大约为430万。
构成当代汉族汪姓的主要有三大支:漆姓、姬姓和嬴姓。
第一支源出漆姓。帝舜时,在今浙江武康地区活跃着一支防风氏部落,釐姓,守封、嵎二山。禹时,大会诸侯于会稽(今浙江绍兴),防风氏国君迟到被杀,部落向北迁移。商朝时,称汪芒氏,也称汪罔氏,改姓漆。到了周朝,部落已向北转移至今山东一带。春秋时期,在鲁北博兴建立了鄋瞒国,也叫长翟。汪芒氏之后裔以汪为氏。漆姓汪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河南鲁山的古鲁国,封与其子周公旦之长子伯禽,是为鲁国。周武王灭商后,委派鲁伯禽东征商的盟国徐、奄等17国,后命伯禽长驻奄地(即今山东曲阜)。鲁国由河南鲁山移封山东,成为春秋时东方强大的诸侯国。春秋后期,传至鲁成公(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73年在位)时,庶子公子汪,食邑平阳(今山东新泰市西北),其孙姬诵以祖父之字为氏,姓汪。姬姓汪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第三支源自嬴姓。西周时,汪为秦国支庶所封的侯国,古城在今陕西澄城。直到战国时,汪国还存在。公元前430年,魏文侯伐秦,筑临晋,可能汪国在此时被魏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这支嬴姓汪氏的历史至少也有3000年。
此外,还有翁姓所改的汪姓。北宋初年,福建泉州的翁乾度生六子,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六姓为氏,其第六子翁处休又名汪处休,他与五位兄长同中进士,时人誉为“六桂联芳”。由此,汪处休的子孙便以“六桂”为堂号,形成汪姓中颇为著名的“六桂堂”。
先秦时期,汪姓最初活动于浙江、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春秋时的鲁国童子汪骐,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为躲避祸患,迁至浙江新安,子孙繁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隋初,有一支汪氏迁至今河北。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宋朝时期,汪姓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全国形成了皖、赣、浙、豫等汪姓聚集地。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远播海外。
当代汪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两省,大约占汪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江苏、江西、云南、湖南,这六个省又集中了29%的汪姓人口。安徽为汪姓第一大省,约占汪姓人口的30%。全国形成以安徽为中心,沿长江向四周逐步递减的汪姓分布特征。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汪姓历代名人368名,历史上汪姓的重要人物有:东汉会稽令汪文和;唐朝歙州刺史、越国公汪华,诗人汪伦;南宋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元朝航海家汪大渊;元明之际散曲家汪元亨;明朝戏曲作家汪道昆、汪廷讷;清朝医学家汪昂,画家汪士慎,剧作家汪笑侬,军机大臣汪由敦,哲学家、文学家兼史学家汪中,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汪莱,篆刻鉴别家汪启淑,作家汪端,太平天国名将汪海洋;民国音韵学家兼诗人汪荣宝,琵琶演奏艺术家汪昱庭;当代有机化学家兼生物学家汪猷,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汪敬熙,图书馆学家汪长炳,水利学家汪胡桢。
霞山汪氏宗祠 位于浙江省开化县霞山乡,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汪氏宗祠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现存汪氏宗祠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民国六年(1917年)重修,历时15年才竣工。宗祠坐北朝南,呈“八”字形,设木结构门厅,两厢小门。正中大门上方悬挂着“汪氏宗祠”大字匾额,系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祠堂内分戏台、大厅、后堂三进以及两个大天井。戏台四柱为“亚”字形,前后左右对称。与戏台相对的是大厅,厅前正中横梁上有一块“越国留芳”匾额,其意指霞田汪氏始祖汪华,为唐开国元勋,曾封越国公。
黄山唐模村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黄山市徽州区,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曾祖父开创。唐模村是徽州古村,徽文化底蕴十分浓厚,被游人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923年,汪华的后裔汪思立迁回故乡,率儿孙到狮子山居住。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先后建成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
黄山宏村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距黄山市黟县县城10公里。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1190年—1194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宏村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汪氏宗祠、乐叙堂、承志堂、德义堂、松鹤堂、碧园等。
黄山唐模村
黄山关麓村 地处安徽黟县武亭山麓、西武岭脚下,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该村居雄关之东麓,故而得名。又因过去黟县通往祁门、安庆、江西等地的主要古驿道经过村岭,故别名“官路”。关麓村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以汪姓人为主的聚居村落。关麓始祖系越国公汪华第七子汪爽的后裔汪振美。到了清乾隆时期,这里出了个汪昭敩,共生八子,就是现在所称的“关麓八家”。这八幢古宅,为八家相对独立的八个单元,每一单元自成一体,各有天井、厅堂、花园、小院,但又互相通联,屋楼上下皆有门户将其串结,形成一个整体。
苏州环秀山庄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景德路,占地面积仅2179平方米,却集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汉族传统艺术于一身,突出了汉族园林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环秀山庄原为唐代金谷园故址,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宅,蒋氏建有“求自楼”,并于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出而汇聚为池,泉名为“飞雪”。其后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士毅宅。
本栏目协办单位: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
(下期百家姓之于姓 敬请关注)
黄山宏村
霞山汪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