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香
摘 要:当前,现代教育设施已普及城乡中小学。尤其是对于内容相对比较枯燥的思想品德课更是带来新的希望和生机。简要地阐述了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步入的误区,并探索走出误区的途径,以便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构建有效课堂。
关键词:多媒体;误区;构建;有效课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素质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设施已普及城乡中小学。但笔者发现身边的不少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时,步入了一定的误区。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只有走出媒体教学的误区,适时适宜运用好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课堂。
误区一:把“多媒体”看成“独媒体”
首先是教师对“媒体”概念上产生模糊的认识。甚至错误地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有效课堂的唯一途径。于是,一些课自始至终使用多媒体,对一些常规媒体抛之九霄云外。其实,使用教材以外的一些手段,如借用录音机、小黑板和挂图工具,都属于使用媒体教学。多媒体不等同于“独媒体”,传统媒体使用得当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简单省时。
误区二:追求“花哨”,颠倒主次
有些教师在制作思品课件时,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文字资料、音频视频、照片图形、动画光影一齐上阵。殊不知,大量花哨的图文、夸张的音乐、过于华丽的色彩与超量的文字,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要么兴奋过度,要么疲劳不堪,对内容根本不得要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应接不暇,毫无思维空间,主次颠倒,其预期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想象、理解,并根据非预见性的互动,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误区三:重“直观”,轻“概括”
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成败,关键是所制作课件的思维含量,即实现“人机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考和引发学生迁移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仅要有效地传播信息,更要善于加工、归纳和阐述信息,使学生在教师有机结合的演示和讲述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直观素材中领悟道理。
面对以上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作用,构建有效课堂,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的体会是:
一、把握关系,恰当运用媒体辅助手段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明确它对教学的辅助功能。有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和省事,随意在网上下载课件,在根本没研究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往讲台上一站,“囫囵吞枣”地照样操作电脑。某些学生摸不着头脑,一堂课下来,只知道听了音乐,看了“风景”。如利用电脑教室上课,可开设“交互式”和“开放式”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从而体现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高层次教学。教师也能因此检测学习情况,及时调控学生的学习。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心理现象是不可能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现出来的,这时我们就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实际出发,开展交流与探究。
二、注重教育的主体,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教学要注意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注重科学性、技术性、教育性和必要性,防止单一化、过量化,甚至杂乱无章不可操作。设计出以强调学生为中心,以发挥新课程下学生主体作用为目标的多媒体课件。把精力集中在每堂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而且每堂课突出一两个重点足已,没必要面面俱到,给学生提供一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空间。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注重引导,提高多媒体教学实效
由于多媒体课件利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技术等综合手段,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思想品德课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时,不能只看学生的兴趣,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时刻提醒学生记录摘要。把握好课件的容量和展示速度,及时提出探究的问题,增加课堂上即时反馈频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内容,真正发挥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实施思想政治課课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媒体信息的处理和应用,可以使学生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源,达到资源的共享。但又不能过分迷信和依赖多媒体。要正确处理教师、学生、教材与多媒体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人机对话”,避免本位颠倒,步入误区,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其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必定能为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插翅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