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鹏 李涛章
(南京市长江河道管理处,江苏 南京 210011)
下承式钢筋混凝土系杆拱桥是一种梁拱组合体系结构,具有建筑高度低和地基适应能力强的优点。徐洪河1 号桥位于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江苏境内运西线上,主桥上部结构采用下承式钢筋混凝土系杆拱,计算跨径为75 m,矢跨比为1/5,拱轴线为二次抛物线。系杆采用1.8 m×1.2 m 的箱形截面,拱肋采用1.6 m×1.2 m 的工字形截面,系杆和拱肋为钢筋混凝土刚性构件;吊杆采用外径为84 mm 的OVM.GJ15-12 钢绞线成品索,吊杆为柔性构件。
主桥施工采用少支架法,起重船分段吊装,吊杆分级张拉。在各个施工阶段的多种工况下,构件都会产生变形和位移,引起应力重分布,影响系杆拱桥的运行安全。因此,系杆拱桥线形控制是实现成桥总体目标的一项关键技术。
主桥支架下部采用钢管桩基础,上部采用钢管立柱;支架拆除后,结构体系发生转换,主桥呈裸拱状态。因此,基础沉降、支架变形和构件自身变形是影响主桥线形的主要因素,应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响应。
支架下部采用钢管桩贝雷梁组合(如图1),钢管桩布置在拱肋湿接头的下端,每组由8 根Φ500 mm×δ8 mm 的钢管,间距1.5 m,用振动锤施打嵌入河床15 m 构成桩基础,钢管之间用[10 槽钢平联和斜撑;钢管桩顶部纵向用Ⅰ32a 工字钢联系,纵向工字钢顶部安放8 个30 cm 高的砂筒(外筒20 cm、内筒20 cm),砂筒顶部横向用Ⅰ32a 工字钢联系;横向工字钢顶部由4 榀规格为1.5 m×3 m贝雷片间距0.8 m 组成纵向贝雷梁。
钢管桩基础沉降值是确定安装高程的一个提前量,通常采用等荷载预压法消除非弹性变形,测出弹性变形值。但以中间段支架为例,每组钢管桩上部承受集中荷载为750 kN(系杆290 kN 和拱肋460 kN),贝雷梁顶面宽度仅2.4 m,作业空间不具备堆放等荷载砂袋的条件。因此,采用低荷载逐级加载观测法,绘出荷载-沉降关系线,预测满荷载时的沉降值。
图1 支架立面图
图2 荷载-沉降关系曲线
如图2,从关系曲线图观测分析:当荷载增加到300 kN 后,沉降幅度略减少,荷载-沉降关系为缓变型,无明显的拐点破坏特征。由此测算出系杆安装后,钢管桩基础沉降13 mm;预测出拱肋安装后,基础沉降累计为23 mm。
上部支架每组由2 根Φ500 mm×δ8 mm 钢管立柱构成。因为系杆是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箱形构件,不能作为上部支架的承重基础,所以钢管立柱安放在下部支架的横向工字钢梁上,与贝雷梁不联系。立柱顶部横向用两排Ⅰ32a 工字钢并列联系,工字钢顶面铺放中心高度为15 cm 的梯形枕木。
支架变形主要考虑钢管立柱、工字钢的弹性变形和砂筒、梯形枕木的压缩变形,以拱肋A 段支架为例。
1.2.1 钢管立柱变形
立柱采用Φ500 mm×δ8 mm 的钢管,其变形主要考虑竖向受压引起的变形,用胡克定律公式计算。钢管立柱承担的荷载为114 kN,柱高为15 m,截面积为6330 mm2,弹性模量为2.1×105MPa。
应力σ=P/A=18 MPa;
应变ε=σ/E=0.000086。
计算得变形量ΔL=L×ε=15000×0.000086=1.29 mm。
1.2.2 横向钢梁变形
立柱顶部横向采用I32a 工字钢联系,其变形主要考虑挠度变形,采用挠度公式计算。
均布线荷载q=P/L=76 kN/m;
计算得挠度fmax=5qL4/(384EI)=0.21 mm。
1.2.3 支座压缩变形
系杆下部支座采用砂筒,拱肋底部支座采用梯形枕木,其压缩变形值分别选用经验值为5 mm 和2 mm。
构件包括系杆、拱肋和吊杆,其自身变形主要考虑竖向上拱下挠的位移和吊杆两端孔位的偏移,未考虑构件的温度变形、徐变等。
1.3.1 竖向位移
根据构件尺寸和材料特性,应用平面杆系程序桥梁博士(V3.0.3 版),在单幅上部结构离散144 个单元建模,划分7 个施工阶段。从仿真计算结果分析:在构件吊装、支架拆除、吊杆张拉、系杆预应力束张拉、桥面系恒载施加五个关键工况下,刚性构件变形明显,竖向位移预测结果如下:
拱肋吊装后,支架发生二次变形,系杆有下挠趋势;支架拆除后,系杆跨中下挠10.5 mm,拱肋跨中下挠8.8 mm;张拉吊杆后,系杆跨中上拱3.3 mm,拱肋跨中下挠1.3 mm;系杆预应力束张拉后,系杆跨中上拱3.7 mm,拱肋跨中上拱1.5 mm;桥面系恒载施加后,系杆四分点下挠2.9 mm,跨中下挠4.1 mm。
1.3.2 孔位偏移
吊杆线形主要由拱肋和系杆上下两个吊孔预埋钢管的平面位置决定。吊杆属柔性构件,成品索外径为84 mm,预埋钢管内径为128 mm,理论间隙为22 mm。
竖向位移的控制措施有:预先抬高安装高程,设置预拱度和预抛高,千斤顶临时支撑等。孔位偏移的控制措施有:吊孔中轴线定位,起重船移位,千斤顶微调。
支架搭设时,考虑钢管桩基础沉降和支架变形,预先抬高安装高程。系杆底部高程利用砂筒支座高度调整,拱肋底部高程利用梯形枕木断面尺寸调整,可形成一个稳固可调的支撑体系。
吊装拱肋时,在系杆下方安放手摇式千斤顶,作为临时支撑,补偿支架二次沉降量,持续到张拉力能够平衡系杆自重时。
支架拆除时,按照从跨中向两端的顺序对称均衡进行,为抵消构件因自重而产生的下挠量,在构件预制阶段,系杆跨中设置预拱度,拱肋跨中设置预抛高。
张拉吊杆时,保持对称逐级张拉,对吊杆张拉力和构件位移实行“双控”,反复迭代优化索力,使构件弯矩和位移均达到最佳状态。
系杆预应力束张拉时,系杆有上拱趋势,考虑恒载施加时,系杆有下挠趋势,上下量值在一定程度上可自相平衡。
在预制阶段,系杆立模时,吊孔预埋钢管中心应与底模轴线上标出的中心相吻合,钢管立面保持竖直。拱肋为平卧预制,吊孔预埋钢管水平度用相对高程控制,轴线位置用经纬仪标定。拆模后,及时在构件侧面弹出吊孔中轴线。
在吊装阶段,先通过平移起重船调整好构件的轴线位置,再用吊线锤检验吊孔中心或中轴线,初定立面位置,最后用观测墩上的全站仪校核各吊孔控制点坐标,通过千斤顶微调构件达到目标控制位置。就位后,及时用圆钢或槽钢在湿接头处牢固支撑,焊定搭接钢筋,防止拱肋下滑或轴线偏位。
变形测量按照国家三等水准的要求,采用DS-2 水准仪和FS-1 平板测微器,变位测量采用高精度全站仪。在钢管桩顶部、横向工字钢顶部、吊孔中轴线上缘(预埋Φ16 钢筋)设置监测点,对施工过程进行跟踪实测分析。测量工作应安排在气温比较稳定的6 ∶00~8∶00 间。
系杆吊装后,钢管桩基础沉降12 mm,支架变形3 mm;拱肋吊装后,钢管桩基础沉降累计21 mm,支架变形累计10 mm,拱肋底缘实测高程与控制高程最大偏差为5 mm,预先抬高值与实际沉降量基本相符,参见表1。
拱肋吊装造成系杆标高下降,因为支架未进行等荷载预压,后期施加拱肋重量时,造成系杆支架发生了二次变形。故为避免系杆底部混凝土脱架开裂,采用千斤顶作临时支撑,及时补偿变形量。
支架拆除后,结构体系发生转换,系杆和拱肋因自重产生一定程度的下挠。系杆跨中下挠12 mm,拱肋跨中下挠8 mm。为使系杆和拱肋线形与目标控制线形相吻合,构件预制时设置预拱度和预抛高可基本上抵消下挠量值。同时监测得系杆和拱肋吊孔中心平面位置偏差值最大为7 mm,在控制范围内。
张拉吊杆后,系杆跨中上拱2.2 mm,拱肋跨中下挠1.5 mm。张拉过程中,可通过张拉力和位移进行“双控”,反复调整索力,及时修正线形。
系杆预应力束张拉后,系杆跨中上拱3.5 mm,拱肋跨中上拱1.2 mm;桥面系恒载施加后,系杆四分点下挠1.5 mm,跨中下挠2.8 mm,系杆在这两种工况下的位移得到了互相平衡。
从表2 可以看出:拱肋拼装后,支架变形偏差值为1.5 mm,原因是砂桶实际压缩变形值比预测值增加,因此,应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用水密法振动密实,以减少变形量;支架拆除后,吊孔中心最大偏位为7 mm,原因是构件变形时,预留孔位随之发生偏位,因此,在立模时应预设孔位的侧向变形量,避免吊杆张拉时,柔性和刚性构件接触而产生附加应力;吊杆张拉后,系杆跨中上拱偏差值为1.1 mm,原因是张拉计算时,采用的成品索弹性模量理论值与实际值有偏差,张拉力先到达了目标控制值,因此,对成品索应进行试验检测,采用实测弹性模量,以精确测算出变形量。
表1 拱肋安装底缘标高
表2 实测值与预测值对比表
(1)为满足系杆拱桥的结构特征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多重多项控制措施,以达到设计线形目标。监测结果表明,本工程线形控制方案合理,措施得当,效果明显,成桥线形符合设计要求。
(2)在同类桥梁施工中,竖向位移宜重点控制构件预拱度,以平衡落架后构件自重引起的下挠量;平面位移宜重点控制上下孔位的同心度,保证预留孔和成品索间隙。
(3)有限元分析软件在系杆拱桥线形控制中已得到有效应用。随着测量技术和安装工艺的进步,可以采用先进的方法进行更精确地控制。如:运用三维坐标法,合理修正线形;尝试采用无支架缆索吊装法,减少支架变形的附加影响,优化目标线形。
[1]金成棣.预应力混凝土系杆拱桥的设计与施工[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刘飞,陆永泉.下承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浅析[J].江苏水利科技,1996(2).
[3]周水兴.路桥施工计算手册[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顾安邦,张永水.桥梁施工监测与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虞建成,邵容光.系杆拱桥吊杆初始张拉力及施工控制[J].东南大学学报,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