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IT产业联盟破冰整合难题
2015年10月中旬,在“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由华三通信牵头联合40多家企业成立的“新IT智慧产业联盟”正式集体亮相。这一支包括投资类、应用类、运维类、平台类、顶层设计类的企业阵容,本着整合IT产业链的原则,向教育界宣布:智慧教育,从联盟做起。
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建设的策略和未来打算
根据《中国教育网络》杂志去年对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专项调研数据,可以发现,因为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原因,使用外包服务已经是国内外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在面对全国200多所高校的调研中,针对所列出的24种可能被外包的业务,大部分学校的应用系统开发都采取了外包的形式,占91.56%。关于学校信息系统建设的策略和未来的打算,大部分学校当前的做法是购买成套软件产品,其次是用外包系统,少量定制;被问及到未来三年内的打算的时候,在五种策略上呈现出平均态势,各所学校稍微倾向于选择用外包系统,少量定制的做法,也有不少学校表示要自己编程开发。
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内旗帜鲜明地支持外包服务的高校之一,其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桂银生说:“技术外包,服务外包,是本着社会分工不同的理念进行的,对学校来说,边界更清晰,也使得信息化的目标更明确和简单。”
然而外包也遇到难题。首先,外包服务的连续性,成为各高校犹豫不决的地方。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时将信息化应用系统推倒重来,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原来的系统服务商,其原有的开发人员离职,服务难延续,加上原来的系统设计全局性不强,最终走到结束原有系统,重新进行顶层设计。
其次,整合的现实需求与历史遗留问题的矛盾,成为外包服务的一大阻碍。过去的数据在单独的应用系统中,由于历史问题,过去应用系统在兼容性上考虑较差,或者由于定制化的需求,使得应用系统的兼容性需要再开发,为后来上线的系统使用数据增加了难度。
高校对外包及与企业合作的策略,近几年都在不断演变中,在机制上进行诸多探索。浙江大学一开始对信息化中面向社会的部分,称为“自主型社会化”,即自主进行顶层设计,吸引专业化公司住校开发,将系统架构设计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天津大学未来信息化整合中,侧重于宏观的规划与管理,而大量的实现将借助于市场的力量,将在本校技术人员与服务提供商的技术人员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工作机制。通过这些机制,重点均在于解决整合与融合的难题。
“信息化发展到现阶段,应用系统必须整合,大家都知道,但真正要落实已经是困难重重。”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网络中
心副主任李志强说。
2015年秋季,英语四六级考试在线报名在即,北京理工大学新的四六级考试报名系统刚一上线,即发现与其他系统无法兼容,无奈之下,只得重新启用老系统,在原有系统基础上进行改良,这才顺利完成在线报名任务。
李志强分析,关键节点在于新旧应用系统之间,接口不兼容。而这样的情况原来是可以避免的,事实上学校的需求并不复杂,一套很好的系统,完全适用,但由于人为的因素,将原本可普遍使用的系统改得面目全非,使得后来上线的系统为了数据连续性,只得进行定制开发,从而使得系统不可复制,升级和后期维护也不可复制,如此恶性循环,导致现在高校种种整合问题,也阻碍了服务提供商的发展。
“除985/211高校外,多数学校定制开发的需求,根源在于信息化不成熟,而数据连续性的需求,又纵容和延续了这些不成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张丹东说,他历任中国政法大学信息网络中心总工程师、主任,类似的问题经历过多次,也历经了周旋协调以至于妥协的过程,他认为,应用系统的整合难题,已经成为下一阶段高校信息化工作推进的重要障碍。
类似情况并不少见,更有甚者,据业内知名软件集成商的一位北方区总经理介绍,这种定制开发的困难,导致有些学校后来的应用开发商需要给之前的开发商支付接口费,而且,这已经成为业内的一个潜规则。动辄三万到五万不等的接口费,不仅困扰软件开发企业,也困扰高校信息化部门。一位高校网络中心主任曾在某次技术研讨会上,呼吁尽快采取措施解决这样的问题:“不规范、不标准,尤其是外部接口没有标准,我认为这恰恰可能是造成我们高校校内系统整合的障碍。”
面对这样的乱象,实力雄厚的学校可以协调解决,实力一般的学校则只能无奈旁观,听凭软件集成商之间自行解决。李志强分析认为,“要由学校来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外部接口的问题,目前来看,动力不足。”
“不可复制性是现在应用系统开发商和集成商的最大痛点。联盟恰恰能破除这样的壁垒。”华三通信教育系统部总监徐继恒说。
长期着力于国内高校教学教务软件的服务提供商杭州正方公司,业内市场份额已经占到50%,但即使如此,正方软件公司副总裁陈友进说:“我们最大的困难在于项目的实施。学校环境不一,非标准化的现状,使得工程师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为非技术因素的障碍而停滞不前。”
2015年3月底,新IT智慧产业联盟成立伊始,正方立刻响应并参与,连续几个顺利的项目,让他们觉得这种模式正在推动业界向正态发展。因为与华三通信的合作,正方的产品已经集成在相关的服务器中,与参与到联盟中的其他相关系统很快也已经实现兼容,“这大大降低了各家项目实施的成本,我觉得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陈友进对此模式大加赞赏。
新IT智慧产业联盟秘书长、华三通信战略合作部部长高建伟说:“新技术的变革与发展,应用和平台必须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整个环境的需要。” 他分析,两个发展趋势促使两者必须结合。首先,当前,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各行业信息化,正由传统的系统集成,向整合解决方案交付模式演进,在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演进;第二,客户由原有的购买成品向购买服务转变,信息化建设向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私营合作制”)发展。华三公司的三大一云战略即大数据、大互联、大安全、云计算构建了一个IT平台的基础,但仅依赖基础平台,无法实现整体解决方案的交付,更无法适应PPP模式的发展。为此,华三通信联合40多家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了“新IT智慧产业联盟”。目前,这一联盟已经给合作伙伴各方带来实际的效益。
宏杉科技教育拓展部总监刘淼介绍,参与联盟之后,在华三通信的交换机网络平台和云管理虚拟化上,采用宏杉的存储,应用在了北航和北交大两个学校内,实现了北航沙河校区到学院路校区的双活。两家产品优势互补,也解决了学校的问题。“以宏杉存储为基层的设备,在华三通信的云平台管理软件上实现真正的双活,未来将在很多异地灾备和同城灾备的项目中广泛应用。”刘淼说。
据华三通信教育系统部总监徐继恒介绍,目前联盟包含五方面的资源,资金资源、应用的资源(占70%左右)、平台资源、顶层设计的资源,以及运维的资源。这五个大的资源构成了产业联盟的主导,目的在于发挥各自在市场、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引领产业趋势,推动新IT智慧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并更好地服务于用户。
“我们要促进的是整个教育信息化的生态圈。教育IT水平的提升,最终是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的公平化。依赖联盟这个平台,我们将实现跟其他领域,包括应用、投资、运维、顶层设计这四方面的合作伙伴深入合作,共同实现PPP模式的落地。”徐继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