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海门市分校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各种要素进行优化,探索建立了组织体系网络化、教学资源乡土化、师资队伍多元化、培训场所基地化、培训对象专业化、质量评价绩效化的“六化”培训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成效,有力地推进了该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同时为周边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组织体系网络化
良好的培训组织体系是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组织体系建设,建立纵横结合的培训组织网络体系。一是建立市、局、镇纵向行政管理网络体系。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财政、教育、人社、科技等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组,负责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大事项的决策。市农业局为主管部门,市农干校为具体实施单位,成立一把手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市农干校、办公室、纪检监察室、财务科等单位负责人任组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规划、方案制定、年度工作指导与检查等。各乡镇(园区)分别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任副组长,各村支部书记为组员的乡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乡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建立农干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横向联合培训网络体系。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合作单位。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各类培训,能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在人才、技术、基地、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并发展专业化生产,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更加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实现效益最大化。
教学资源乡土化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资源建设,在科学使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开发乡土化的教学资源。一是因地制宜编写地方特色教材。组织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市农业局各业务站专家、市农干校教师、乡镇农技人员和乡土人才共同编写涵盖本地农业主导产业适新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乡土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本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现状,反映本地农业技术特色,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和课程的教学要求。二是结合专业编印关键技术明白纸。组织授课老师根据不同专业的课题安排,将最主要的技术集中编印到一张明白纸中,简单易懂,便于农民记忆,并且节省了农民记笔记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三是注重开发高质量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由于采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使教学更加直观,更容易被农民理解和接受,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培训讲师在备课时除写好教案外,都要制作与讲课内容相适应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使用,并要求讲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注重加入地方特色的素材,使课件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同时可以通过采取组织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活动等措施来激发培训讲师制作、使用和研究多媒体课件的热情。此外,还与地方电视台农业栏目联合制作开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关键技术的视频专题片,在培训中播放给农民看,加深农民对于这些关键技术的感官认识,提升培训效果。
师资队伍多元化
建设多元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是提升培训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建设一支集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多层次优秀人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聘请行业技术专家的基础上邀请农业行政官员。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涵盖岗位专业知识、相关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能力要求、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可在聘请农业、科技、经济、教育等行业的技术专家为参训农民培训岗位专业知识、相关专业技能、经营管理技能等内容的基础上,邀请省市政府农业行政官员为参训农民培训职业道德与能力要求、农村政策法规等内容。二是在聘请市镇本地专家的基础上邀请省市外专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同于常规的农业技术培训,除了对其开展常规的种养技术的培训,还应开展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培训时,在聘请市镇本地专家开展常规种养技术培训的基础上,邀请省市有关专家为新型职业农民作无土栽培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土壤信息实时采集技术、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技术、空间定位的农业投入控制系统、国际标准化生产等高端技术专题讲座。三是在聘请农业技术干部的基础上邀请创业致富能手。在聘请农业技术干部开展培训的同时,将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企业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农产品经纪人、种养大户、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请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堂,传授知识,介绍经验。事实证明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训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他们各自的成长经历、对某一领域内的独特见解和生产经验对参训农民来说,都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培训场所基地化
强化培训场所建设,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示范性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是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巩固培训效果的重要保障。一是积极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阵地。以县级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培训中心等机构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阵地,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政策、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实教学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学校。二是不断探索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训基地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训基地是提升培训效果的重要载体,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学习实践、锻炼成长的平台。要结合本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产业发展好、技术实力强,能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服务、科技咨询、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的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作为培育实训基地,配备指导教师,对实训基地实行挂牌管理。在集中培训后,结合农时季节,在基地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全程化实训、全方位指导、全链条服务。三是着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基地建设。引导鼓励各类种养大户、科技能手、经营大户通过培训,建设和发展一批示范基地,将培训与示范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地的科技示范窗口作用,放大示范效应,增强培训效果。示范基地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示范性强,能进行季节性特色产业培训,能为新型职业农民参观、学习、实践提供场地,并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培训对象专业化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同于普通农民培训,是对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和服务的人员,开展所从事行业和岗位的职业技能系统培训,因此要对培训对象分专业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一是结合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对不同产业的从业人员分专业培训。对从事高效种植业的农民开展大棚茄果类蔬菜栽培、块根块茎类蔬菜栽培、大棚草莓栽培、设施西甜瓜栽培、葡萄避雨栽培、四青作物栽培、中药材栽培等种植方面的培训;对从事畜禽养殖业的农民开展山羊规模化养殖、生猪饲养、肉鸡养殖、鱼虾蟹混养等养殖方面的培训;对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农民开展果蔬保鲜与加工、小杂粮加工、水产品加工等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培训;对从事农产品营销的农民开展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二是紧跟中央文件精神,重点对家庭农场主及其成员开展培训。强化对现有家庭农场经营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应用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家庭农场主。针对家庭农场的建设要求,要把“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有关问题”、“国外家庭农场介绍”等课题列入培训内容,重点对参训学员普遍关心的农场生产管理、农业品牌化经营、农产品营销策略等问题,从法律、政策和实例剖析等方面进行讲解,让参训学员了解如何申办家庭农场、如何发展家庭农场以及如何经营家庭农场。组织学员进行分组讨论,带领学员前往本地及周边县市一些初具规模的家庭农场参观考察,邀请农场负责人现场介绍经验,增强培训效果。
质量评价绩效化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发展需要的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体系,及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从而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质量。一是明确评价原则。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农民需要不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接受不接受、培训效果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培训评价的重要原则。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评价要以农民满意为立足点,如果农民满意度低于80%,即使其他方面的形式都具备了,也不能认为绩效合格。通过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满意度调查表》,让学员根据实际情况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质量等方面进行评分,并根据他们反馈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提高。二是量化评价指标。要求培训后有90%以上学员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考试,取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书;有50%以上的学员培训后扩大现有产业规模,提升生产经营能力;有20%以上的学员通过国家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取得农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有10%以上的学员能领办或创办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实体。培训后采取电话了解及现场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学员的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创办农业经营实体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及时掌握学员动态以及培训效果。三是完善评价体系。在不断探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科学设置组织领导、培训条件、培训管理、培训绩效等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做到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指标详细,可操作性强,使其成为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开展、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的通用准则。
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探索建立的“六化”培训模式,贯穿整个培训过程,涵盖所有培训要素。特别是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评价体系,明确了量化评价指标,这些都将为加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借鉴和启发。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海门市分校
袁 媛 徐耀辉 盛美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