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育人的探讨

2015-12-11 21:16朱新产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9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创新型育人

朱新产

摘要:创新型育人的本源是健全人格,保证是创新人格,基础是创造个性。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途径是更新育人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新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课程体系,转变了教育理念、思想,优化了教育环境、资源,创新了教学模式与教学体制,最终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型;教育技术;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62-03

创新意识的前提是创造性的想象、思维和行为,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起始点和内趋力。创新型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人才。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发现、培养优秀人才是我们科技教育界的重要任务,“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1]。21世纪的发展战略是以科技为先导,高新技术为支柱,归根到底是创新型育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大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以及拔尖创新型人才”,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2]。因此,创新型育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原动力。我国早在1999年就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3]新世纪呼唤创新型人才,新的教育理念也对创新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民族创新能力说到底依靠的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更是摆在教育技术工作者面前的崭新研究课题。

一、创新的观念

Joseph(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Innovation)一词,意指“建立一种新的函数,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4]。依据创新理论的基础,又将创新分成两大类: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Freeman(1987)提出关于“国家创新体系”[5],德位泊爱弥顿(1993)发表了《知识创新:共同的语言》,指出知识创新即新思想产生、深化、交流及在产品(服务)中的应用,从而使国家经济活动得到增强,企业获得成功,社会取得进步[6]。初始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观念,以制度和技术的变革而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与时俱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种机制;在教育领域引入“创新”词语是我国的创造性改革,需要从原本的创新理念来建构创新人才的含义。人类与生俱来存在着一种天赋——创新,也是内在品质。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的三种素质。创新活动的动力是创新精神,主要是:敏感新奇、异事物,求知欲、好奇心浓厚,凝聚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发现革新、发明创造精神。创新活动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是创新人格,主要有:使命、责任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刻苦钻研的事业心,顽强开拓进取,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困难、挫折与失败。改进或创新事物的行为能力是创新能力,主要是:创造性的想象、思维活动能力,创设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进行活动的能力。

二、创新型人才的特性

遵照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有先天性的遗传基础,但主要是后天的教育。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养的创新型人才独具特色:(1)独特的人格。知识丰富、道德高尚、体魄健康、个性鲜明的创新人才,对事物的兴趣浓厚、好奇心独特,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较高,并且情感丰富、意志坚定、毅力顽强,具有强烈的积极开拓、努力进取和敢于创造精神。(2)交叉融合性。既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自学能力,又有良好的理智品质和理性独立思考精神,将学科研究与普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主动学习和研究,了解多种不同的文化。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高水平标准、高投入和敬业奉献。自觉意识与人共处的依存关系,平等交往,互相敬重,心态公平,互利互惠处理各种利益、事务关系,共同追求全面发展。并且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及优异的人格心理品质,敢于面对变化、困难、失败与挫折,自觉进行自我调控,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3)全面、突破性。全面创新型人才需建构由科学理论知识、科学实践技能组成的科学素质和由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观念建成的人文素质,并能在某一学科领域,凭借科学研究成就的基础,创新实现超越现状的突破性进展。教育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尤其是高等教育应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3)及时、实践性。创新一种社会、经济进步发展所需的新理论和观念,或新技术和方法,或新工艺和产品等,需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能及时或抢先达到目标,及时、善于应用科学成果,积极勇敢地付诸于实践,在某一领域里改造世界,实现创新目的——为了实践,改变世界,验证知识理论、构想设计、技术方法的创新性。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构建创新育人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创新人才要有敬业责任心、自信好奇心、直觉与洞察力,兴趣信息广泛,敢于开拓挑战,有恒心毅力和魄力,抱负远大,富有感染力、适应力和应变力,演绎、发散性思维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强。基于创新育人的重要特征,需要以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目标,采用探究式的培养模式,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以及环境文化建设方面进行新的变革。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育人观。Einstein指出“对于像我这样爱好沉思的人来说,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7]传统教育的弊病是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传送,将教学过程看作灌输与积累理论知识,其教学目的是掌握知识内容,评价教与学的标准是知识的掌握数量与精确程度。这种陈旧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可能使学生具有基础扎实、勤奋刻苦的素质,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育人观,将“灌输式”教育变为创新型育人,把创新育人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渗透到育人教学内容中去。创新育人既传授和学习基础知识,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好奇心,鼓励创新尝试,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育人模式。

2.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当前制约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桎梏是严重滞后的教材内容和单一僵化的只注重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课程设置,使学习知识领域很窄,思维保守封闭,极不利于创新意识与能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强化基础学科教育,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鼓励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多样性选修课与实验、实践课,同时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更有效地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构建创新育人知识结构,激活自主学习与创造性思维。

3.改革培养方法,创建自由宽松环境。传统注入式教育只注重结论,不重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冲动,而且是被动接受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造成了思维惰性,又怎能形成创造性思维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和浓厚的创新气氛中自己“悟”出来[8]。因此,创新育人的关键是营造和谐的环境。探究式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主体,强调思维互动,采用研讨、启发式的教育,创设自由、宽松的和谐环境。同时包容教育模式多样性,在多样性中求统一,尊重存在差异,在差异中求和谐。建构一个民主自由、充满活力的宽容开放系统,使公平诚信、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相互和谐相处,培育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积极参与解决问题过程,营造浓厚学术气氛,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4.形成事业心和健康人格。创新育人的必备素质是理想抱负和敬业精神,将理想、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创新育人的重要任务,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及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校园文化的特殊环境对理想抱负、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注重建设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谐人脉关系,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强化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使他们既能正视挑战、参与竞争,又能关心他人、与人共事、讲究团队精神。此外,21世纪创新育人的内在素质要求自觉培养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个性。因此,创新育人战略需要发展和谐统一的业务素质与思想、心理素质。

四、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创新育人

1970年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以视听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基础,首次提出教育技术,即对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人类在教育活动中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解决教育理念、规划,教学设计、评价及课程开发等教育领域各个层次的问题[9]。教育技术不仅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和工具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更重要的是运用了现代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方法。以现代教育、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将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法体系,促使对教学信息进行数字和储光盘化、传输网络和显示多媒体化及组织非线形化等不同形式的实体技术处理,综合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媒体和方法,以实现整个教育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能化、教学管理现代化及教学效果最佳化。(1)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观念和思想。科技的进步发展和信息涌流使当代教育活动与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教育科学主要是以教育制度、活动形态及其思想理论体系为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是先进生产力,为先进教育理论和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促进创新教育理论、转变教学思想与观念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替代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全面素质教育,创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2)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模式和体制。现代教育技术使创新教育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全程设计教育策略、实施教学过程,定制学习目标、评价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教学进程中巧妙运用多媒体,营造和谐、乐学氛围,使教学达到更高层次,对促进学生形成理论概念与思维,掌握技术原理与技能,创新发现科学问题,提高培养能力均是一种关键因素。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教与学”资源和过程的挖掘、研究、开发、利用和管理,将学生引入会学习和增长能力的趣味与直观性新空间。(3)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现代教育技术以富有真实感的动画、图像、影视、声音和文字等多样性手段创设意境,多层次、多角度、多元性的丰富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和扩展知识的表达形式,激发学习情感和兴趣,巧妙引导抽象理论转变得形象、具体,更易学习理解。大量的教学信息通过远程教育、网上办学、虚拟现实等不受时空限制的技术特点迅速扩展,实现了传统的无法开设课程和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的直接有效表达,创造了多维立体的学习空间环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交叉课程之间的内容、多源融合知识可有效提高判决结果的可靠性和置信度。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科技进展与成果,获取更多的学科信息,扩大知识面,与时俱进。因此,更新、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创新知识构架,建构创新课程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和能力。(4)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计算机仿真技术基础的虚拟现实教学,计算机、视听多媒体技术基础的多媒体教学,信息、网络技术基础远程教学等多样性的新型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使教育领域充分融合了各种新兴的高科技媒体,多元化教学形式、多样性教学方法,具有强交互性、真实情境、易讨论协作、易个性化教学的特点。同时调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应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增加活力,丰富教学内涵,创设了充满生机活力的学习氛围环境。(5)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育环境和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了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多元化教学的资源与途径,实现了学习时间自由选择、学习场所广泛便利、学习方式灵活高效,创新利用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使教育走向个别化、家庭化、社会化,引导形成善于获取信息及处理、合成、使用、创造信息的能力,强化自觉完善意识,培养终身自学,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不断发展和更新知识。

教育要解决的关键实质问题是教会人们“如何学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创设了建立新型教育体制系统的有利环境条件,使实现终身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高效化理想变成了可行有效的现实。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和体制,能够诱导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敏锐观察、求异思维和丰富联想能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及分析判断能力,积极推动学生终生学习态度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小平理论[EB/OL].http://cd.qq.com/zt2011/jd90/Dxpll.htm.

[2]于伟,张夏青.教育理论创新的五个前提性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4,(3):79-80.

http://wenku.baidu.com/view/89ff5918a76e58fafab00308.html.;http://liuwanligaobin.blog.163.com/blog/static/4629115520098228484454/.

[3]王倩,张洁.论高校学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功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3(6):58-60.http://blog.sina.com.cn/s/blog_96f3bed60101go8y.html.

[4]Joseph Alois Schumpeter. 经济发展理论[M].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34.http://baike.sogou.com/v368226.htm.

[5]Freeman C. Technology policy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London,Pinler press.1987.

[6]马骥.知识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4):138-143.

[7]Albert Einstein.http://baike.sogou.com/v5738.htm.

[8]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EB/OL].

http://www.docin.com/p-537494794.html.

[9]美国教育协会(AECT)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特征[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6ab8b010009q7.html.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创新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教育出版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