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远红 金莉
摘要:科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各种能力和心理品质;不仅要注重发展智力,更要注重能力和心理的发展。由于科学知识既抽象又严格,多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又缺乏实验等探究能力,造成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焦虑心理、定式心理、急躁心理、惰性心理;笔者认为可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习题变式、创设生活化情境等突破科学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关键词:科学学习;心理障碍;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70-03
初中科学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概念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发展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技能,培养以态度为核心的积极情感和正确的科学观。科学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能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是智力的发展过程,更是能力和心理的发展过程。教师只有进行科学学习心理规律、心理特点的探索,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在学习科学时,因为要求学生对知识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所以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这里的科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科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对于初中生在学习科学时出现的心理障碍,许多教师常笼统地归结为“学习不努力”、“理解不正确”、“方法不对头”、“学习能力有限”等,殊不知这些学习障碍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心理上出现障碍引起的,所以如教师采取的解决方法仅仅是课堂反复讲解、个别谈话教育、增加作业训练,甚至是严肃批评等,因为没有打开学生的心理症结,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而要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则是对科学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障碍的种种现象进行科学分析,找准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方法进行突破,才能帮助学生走出科学学习的沼泽地,主动有效地开展科学学习。
一、科学学习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初中学生科学学习心理障碍主要来源于科学知识既抽象又严格。科学知识是从具体的科学模型、现象中抽象出来,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数学储备和思维能力,所以像初一的同学在缺乏几何的系统学习情况下就很难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另外由于科学知识是具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的,如不能区分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就会形成错误概念。例如,在理解物体的惯性是否与速度有关时,同学们心理的直觉观念是速度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学生很难理解同一辆车子惯性一样大,但把大速度降为零的过程要比速度小时降为零的过程要长。由于学生直觉形成的前科学概念的负迁移影响,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在中学科学知识应用的教学中,学生常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没有掌握灵活多变的手法,“灵活”,要求学生思维具有敏捷性;“多变”,要求学生能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提高应变能力。
例如遇到这样的问题: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皮球,在同一水平面上以大小相等的速度,同时将甲球竖直向上抛出、将乙球竖直向下抛出,两球在地面上反复弹跳。运动中不计空气阻力,与地面碰撞时不计能量损失,则哪个球弹得高些?学生在碰到这样的练习时,无法与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只会用头脑中的直觉来判断,原来向上抛的甲球要弹得高些;其实只要将题中的情境与机械能守恒的知识联系,结果就不一样了,结合题中给的条件确定机械能是守恒的,因为甲、乙两球初始的机械能是一样,所以最后它们上升的高度也是一样的,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表现的不能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日益严重。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不注意认识科学公式的含义,而忙于做大量的计算性难题,就易造成乱套公式、“依样画葫芦”的思维定式。另外,学生往往因出现困难、错误学习情绪得不到及时调整,也使科学学习中“难”与“怕”的心理障碍不能及时解决。
科学新课程强调平时依据“三维目标”培养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考试中更是凸现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从科学本质上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等。然而很多学生的心理对科学的学习还停留在只要听听-画画-记记就可以了,平常学习停留在表面的机械记忆,没有深刻理解和领会;平常不重视在实验操作、科学调查等各项活动中锻炼自己能力,考试时抱着侥幸心理或高估自己的科学实力。因为科学学习要求和学生对科学的认识的差异,科学学习要求和学生对应采取的学习方法的差异等,也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科学学习产生心理障碍。
二、科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的特点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心理素质、品质各不相同,所以科学学习出现的心理障碍表现各异,具体可以概括为:
1.焦虑心理。学生的学习情绪深受成绩的影响,学习成绩时好时差就较容易产生心理波动,学习成绩好时,对科学课极感兴趣,成绩不理想时书本都不愿拿起;有些学生在科学知识应用中遇到困难时,不能正确归因,如遇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认为是身体不好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避开探究自己主观心理问题;当进入科学的学习时,面临“高原反应”,不能正确处理引起心理障碍等,都会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时产生焦虑心理;同时这种焦虑心理,还来自学校、教师、家长及其他同学的无形压力。焦虑的心理,是学习科学的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2.定式心理。心理的定式主要表现在还没有弄清题意时,仅凭以前的经验,主观地进行解答。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如练习:一个空心的铜球重5牛,体积为0.6×10-3米3,它在水中静止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少牛?有同学拿起笔就是套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F浮=ρ水V排g=1.0×103千克/米3×0.6×10-3米3×9.8牛/千克=5.88牛,其实这里学生只要再仔细观察、细致分析就能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这里的铜球重力已知量有用吗?为什么要强调求铜球静止时的浮力?铜球静止时到底处于什么状态?当学生仔细分析了这几个问题后,就不难得到正确的答案:假设铜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铜球的状态将浮出水面最后漂浮在水面上,故浮力等于重力为5牛。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定式,不仅阻碍学生解决科学问题,也不利于科学思维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科学心理定式显得非常重要。
3.急躁心理。学生心里渴望学好科学,但由于学习方法、学习的意志力等原因,在成绩上没有体现,就表现出心浮气躁。做习题、思考问题时学生也表现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有同学在做练习:如图电路发生故障,发现电压表的示数相同,但不为零,若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小灯泡引起的,则故障可能的原因是 。他的回答是,让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端,则灯泡两端的电压就等于电源两端的。显然这位同学的科学知识的掌握并没有问题,但是由于他没有认真读题、审题,题目中提出的故障是在小灯泡上的这个条件被忽略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同学未弄清题意,未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隐含条件等,如能消除学生的这些急躁心理,将大大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4.惰性心理。一般的学生遇到难题时,都或多或少表现出畏难的情绪,于是大有学生心里想着就等着留给其他学生解答或老师讲解吧。分析发现这种不良的学习心理的产生和形成,除了主观上的要求和努力不够外,其实也表现出对关键信息的感知把握不准、思维的目标性不强,观察只停滞在感知、表象上;对于关键信息,不能经过认知体验形成解题策略,思路堵塞,久之,也就失去信心,更在心理上表现为惰性。
三、科学学习心理障碍的突破
1.学习心理效应,了解心理障碍。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学习心理的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达到最佳状态适应科学学习。如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刚学习科学挺有兴趣,考试成绩也不错,可是随着进一步的知识深入,虽然与原先同样甚至更努力地学习,但成绩就是不能进一步提高;有时还会出现上课走神,练习看了几遍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学习效率低下等现象。其实这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高原现象”。我这样向学生介绍“高原现象”:大家有没有听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经历三大境界:一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的第二境界其实就相当于学习中出现的高原阶段。如果学生预先知道在科学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高原现象”,就会在心理上安心地接受它的存在,并会相应地采取对策:调整学习方法适应现阶段的学习。他们将更有耐心面对遇到的困境,凭着攻关精神和百折不饶的勇气、顽强的意志力去克服它。
2.培养科学意识、习惯,摆脱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从另一方面分析,是因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意识和方法存在问题,教学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方法,防患于未然。在意识培养方面,旨在平常渗透,但我是非常注重第一节科学入门课的教学的。我在上课时,精心挑选实验,如物理方面选用“神奇的储蓄罐”,因为光的折射丢进的钱变小;化学方面用无色酚酞和氢氧化钠溶液画一朵小红花等。通过给予学生在感官上一些“Suprise”外,更是为了冲击学生的大脑,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科学是为了了解生活周围现象的本质和内涵,应用科学知识能够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平常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它不仅是学生终生享用的能力,也是解决科学问题所必需的。科学问题往往是设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捕捉题目中的信息,如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有的同学就连题意都看不懂,更不用说解决实际问题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学习主阵地,指导学生开展自学活动。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学时强调“四个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这样学生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真正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3.利用习题变式,破除心理定式。学生心理的定式,常伴随着心理的惰性而存在,主要表现为在还没有弄清题意时,仅凭以前的经验,主观地进行解答、演算,结果往往出现错误却不知。
记得在区统测时,出现这样一个练习:某溶液可能是由HCl、H2SO4、K2CO3、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若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时,产生的沉淀与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原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当然这一题对于一般学生来说算是较难的一题,学生要根据图中分析出沉淀是什么,为何加入Ba(OH)2之初没有沉淀。当学生解决了这样两个问题,就发现HCl、MgCl2和HCl、K2CO3两组答案都对,再根据原溶质在溶液不能共存而排除HCl、K2CO3。这样一番分析后,学生是否掌握了呢?我又给出了另一个例题进行比较:
向FeCl3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并不断搅拌。在此过程中,若横坐标表示Ba(OH)2溶液滴加的质量,纵坐标表示生成沉淀的质量,能正确表示此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很多同学依赖定式思维想当然地就选C。其实在这一题中因为H2SO4和Ba(OH)2反应生成的沉淀BaSO4,FeCl3并不能和沉淀BaSO4反应,且FeCl3和Ba(OH)2反应生成了沉淀Fe(OH)3,故应选B才行。
追寻学生的心理路径,学生之所以会选C,一个原因是对这种“三角关系”的问题没有理清楚,而且在心里更是缺少一种意志去探究问题的本质,只是模糊地听取了老师的解说。所以老师通过认真的备课,在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的同时,也以上题为例,设置后一个类似的练习进行比较,使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从而走出心理定式。
我们在上习题课时,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变式教学”,解决心理定式,帮助学生对一个问题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理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4.借助教师智慧,放松学习心理。科学是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老师也可在上课时多利用一些生活化的语言比方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如解决:质量相同的铁和锌,分别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哪种多?质量相等的盐酸,与足量的铁和锌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哪种多?学生要分析这样在没有数据的题目比较出谁的氢气多的题目时,会不知如何下手,这时如果告诉学生,生成氢气的质量取决于金属和盐酸的量的多少,就像包馄饨时馄饨的个数取决于馅和皮的个数,在第一个问题中因为盐酸是足量的,说明金属量较少,则氢气的质量决定于金属的多少。这样的生活化的比方,使学生处理科学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科学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
引起学生科学学习的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破除的方法也因人而异,可以各施其法。只要我们坚持关注学习主体学生的心理发展,就能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自觉消除在科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使其走出科学学习的沼泽泥塘,主动、有效地进行科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儒.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
[2]樊琪.科学学习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宗义.实用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