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大师的君子之交

2015-12-11 20:00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5年48期
关键词:陈寅恪梁启超学位

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恪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

陈寅恪潜心读书和研究,不仅学贯中西,而且通晓三十多种文字。由于他始终对博士、硕士之类的学位淡然处之,所以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幸亏梁启超慧眼识珠,才使得这位旷世奇才没有“遗于野”,才成就了这位日后大名鼎鼎的“教授之教授”。按理说,陈寅恪对梁启超不说感恩戴德,至少也应该礼让三分。但是,因为古人陶渊明,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

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也是有名的隐士。东晋灭亡后,陶渊明坚决归隐,誓不与新政权合作。他的举动,关系到所谓的“名节”问题,也引发了后世的长期争论。作为史学大家的梁启超,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动机,是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掉。陈寅恪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陶渊明“耻事二姓”才是可信的。同时,针对梁启超本人“无论从政还是从教,都不在乎在清朝还是在民国”的做派,陈寅恪批评他“取自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

应该说,陈寅恪的批评不仅力道十足,而且尖酸刻薄。有好友劝他:“梁公对你有知遇之恩,你这样做,就不怕别人说你忘恩负义?”陈寅恪笑答:“错了,我这样做才是对梁公最大的尊重,也才没有辜负他对我的赏识和抬举。”那么,梁启超又是怎么想的呢?

“饮冰室主人”生性洒脱不羁,当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时,他回敬一句:“无论是批评陈寅恪还是讥讽我的人,把我们看得太小了。”

【素材解读】

两位大师的君子之交,关键在于二人都把学问和才能放在首要的位置,而把名利看得很淡。梁启超举荐陈寅恪是因为惜才爱才,并不为有所回报;陈寅恪批评梁启超,是就事论事,不妨碍对其知遇之恩的感激。两位大师的胸襟不能用常人之尺来度量,像梁先生所说,“把我们看得太小了”。

【适用话题】

君子之交;胸襟;争与不争……

【运用示例】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是心的交流,是一种不被言说的默契。

同为大学者的陈寅恪与梁启超,无半点“文人相轻”的陋习,堪称“君子之交”的典范。被称为“教授之教授”的陈寅恪终身没得过任何学位。当年,他欲受聘于清华国学院,校长曹云祥因其没学位不想要,梁启超知道后生气地对曹校长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寅恪后来的辉煌,与梁启超的力荐是分不开的,不过陈寅恪却没有因为感恩而隐藏对梁启超学术上的批评,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那雅淡如水的友谊,永远地写在了现代学术史上。正如欧阳修所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那些“甘若醴”的友谊大都经不起考验,所谓“酒肉弟兄千个有,落难之中无一人”。因为这种友谊的基础不是散发雅淡气息的“同道”,而是充满俗气的“同利”。西方哲学家西塞罗说得好:“把友谊归结为利益的人,我认为是把友谊中最宝贵的东西勾销了。”确实,真正的友谊应是雅淡的,是与谋利绝缘的。

——习作《“淡如水”与“甘若醴”》

【评点】

详细的事例作为素材论证观点,对素材的分析到位,运用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法论证观点。

猜你喜欢
陈寅恪梁启超学位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2015年48期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的其它文章
陈寅恪
没有学位的大师
主题词:气度
两位数学大师的胸怀
普鲁斯特的气度
刘宽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