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在学习过程中,有部分知识是书本上没有的,但它却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效果。这部分知识就是教人们怎么做的策略性知识。学科策略性知识应该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传播给学生,并让学生能够掌握与应用呢?组件教学是解决这类知识学习的方法之一。因为,组件教学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问题,确定合适的教与学的起点与终点,运用设计的方法,将教与学中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和地理观点培养的诸要素有序、优化地组合封装的教学方法。
一、策略知识
策略是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法。安德森(L.W.anderson)在《布卢姆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策略性知识是知道如何做的知识,它反映了不同情境或过程中思维、方法的运用。它主要包括技能知识、方法知识和决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标准知识等。技能知识是人通过实践而获得,它由一定的程序构成。在地理学科中,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如果没有这些知识,学生就不会读图、析图、填图、绘图,就不能较好地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方法知识主要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由于地理学科横跨了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科学的探究方法与思维方法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很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思考与解决不同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已掌握的不同知识、技能、方法去进行思考与解决不同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些知识,学生在掌握了教师传播的知识后,就不能较好地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从而影响了知识、能力与方法的迁移效果。
从策略性知识的内涵与具体内容可以看出,策略性知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程序性,即不同的问题可以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进行;迁移性,即可以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运用;应用性,即可以去解决不同的实践问题。
二、地理策略学习的内容
根据策略知识的内涵、内容与特点,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策略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探究方法、图表阅读、要素思维、空间思维、野外实践等。
由于地理学科是由一定的学科体系构成的,故它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也是由一定的要素构成的,并体现在具体的空间。它不仅可以使人们了解生存的环境,也肩负着解决人口、环境、资源、发展等全球性问题的重任,使地理课堂学习内容不仅在书本中,也在自然与社会之中。因此,基于地理学科体系和《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探究方法主要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述观点等内容;图表阅读主要包括确定图表信息结构、获取显性图表信息等内容;要素思维主要包括获取感性认识、找出问题关键等内容;空间思维主要包括空间定位、比较差异等内容;野外实践主要包括实验、调查、勘察、观测等内容。
三、地理策略学习的设计方法
地理策略学习的设计可采用ATMSTT法,即辨识目标、编码图文、匹配策略、选择媒体、主题活动、检测效果。下面就以人教版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为例,介绍地理策略学习的具体设计步骤。
1.辨识目标
辨识目标,可采用TDTCC法,即任务、需求、目标、编写、归类,其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了解学习任务。首先根据教材内容,明确本节课学生的任务是“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然后分析“荒漠化的防治”中所要学习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地理概念和荒漠化现象、分布等地理术语,以及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区域自然与人文因素与荒漠化的关系、不同时期荒漠化的程度等地理原理规则;最后,理清荒漠化与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红漠化的关系,不同区域荒漠化的特征及荒漠化生态问题的影响与解决措施。
第二步,分析学习需求。首先,教师要分析课标中关于“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的达标要求。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起点,即教师收集所教班学生在学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初中地理中“西北地区”的检测效果的数据,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关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现状。最后,教师要找出最近发展区,即根据理想的课标和所教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找出学生学习完成本任务的最近发展区。由于学生已经在必修1和必修2及初中地理学习中对地理要素有了系统的了解,但对区域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则比较陌生,这就需要教师要制订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课堂教学目标。
第三步,确定学习目标。首先,将学习目标分为“西北地区”和“荒漠化及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目标,以及“区域生态问题的分析与治理方法”能力目标和“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整体观和差异观”情感目标。其次,将知识目标细化为“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概念与类别、荒漠化现象与分布、荒漠化的形成过程”等,并将能力目标细化为“区域生态问题的分析与治理方法”。最后,确定每个组要达到的学习水平。
第四步,编写学习目标。根据知识、能力、情感三大领域目标的学习水平,选择与此相应的行为动词。如在知识目标方面,匹配的动词是识记荒漠化现象与分布、说出荒漠化的概念与层级关系、描述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和区域特征等。在能力目标方面,匹配的动词是运用荒漠化问题的分析与治理方法,分析不同区域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与防治措施。在情感目标方面,匹配的动词是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整体观和差异观与社会责任感。
第五步,归类学习目标。利用“学习目标-水平表现矩阵”表,对学习目标进行归类。如在知识目标中,属于识记水平的行为动词是记忆,属于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说出、描述、解释、了解,属于应用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评价水平的行为动词是辨别;在能力目标中,属于第三级迁移水平的行为动词是运用;在情感目标方面,属于第三级价值化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形成。
2.编码图文
编码图文,可采用CSTC法,即分类、选择、策略、线索,其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分类策略学习的图文材料,即根据知识、能力、情感三个部分的学习目标,将策略学习的图文材料分成三个类别。
第二步,选择策略学习的具体图文内容,即根据文字、图片、练习三个部分,选择策略学习的图文内容。在文字材料方面,策略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荒漠化的分布、土地退化、荒漠化的概念等;在图片材料方面,策略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荒漠化的形成过程示意图等;在练习材料方面,策略学习的检测内容主要是设计本节认知目标、能力目标达标程度的活动与练习。
第三步,确定策略图文学习的策略,即根据学生的能力起点和学习目标,采取适合策略图文学习的呈现策略。根据本节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呈现图文学习的策略主要是图示法、表格法、叙事法。如用图示法可学习荒漠化的表现、分布和作用条件间的关系等知识,可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概念。
第四步,寻找图文中的线索,即找出图文中的显性与隐性信息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教师在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归纳“荒漠化的概念”时,要引导学生观察“沙漠化的景观图”等,找出图中荒漠化的分布等显性信息,分析4种景观图中荒漠化的共性条件、特性条件等隐性信息,用示意图概括荒漠化的概念和表现,帮助学生理解荒漠化概念的层级关系。
3.匹配策略
由于本节内容是“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属策略性学习的内容,学习策略可采用DMEPF法,即示范、模型、释义、练习、反馈,其操作如下。
第一步,示范问题分析方法,即教师根据“荒漠化”的本质,将“荒漠化”的分析方法确定为获取感性认识、找出问题关键、明晰相关概念等的要素思维法;同时,融合空间定位、比较差异、概括特征等的空间思维法。另外,教师还要向学生示范要素思维方法。如让学生从相关图中获取“荒漠化”的感性认识,用地理术语概括地表述“荒漠化”的概念,利用图表从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与概括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联系和影响因素、内部差异,从人与自然协调的角度综合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防治措施。
第二步,建立问题分析模型,即学生对关于“荒漠化”概念、“荒漠化的原因”等要素思维方法的信息,以自己的方式对其进行加工与组合,可以用言语描述“荒漠化”生态问题的表象分析模型,并形成心像地图分析模型。
第三步,释义分析步骤间关系,即学生通过言语或心像地图分析模型,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用什么方法来明确区域位置与范围、综合分析区域环境特征、了解生态问题产生的危害等,用心像地图的形式来理清各步骤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方法,即学生将已形成的“荒漠化”生态问题的分析模型,运用到不同区域相关问题的分析中,并得出治理的措施。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西北地区荒漠化生态问题的分析模型运用到江南的红漠化、云贵的石漠化、华北的次生盐渍化分析中。
第五步,了解方法掌握情况,即学生将荒漠化生态问题的分析模型运用到非洲萨赫勒地区、前苏联垦荒区荒漠化问题的分析过程中,从而了解学生对此分析模型的掌握程度,及时修正学生的思维过程。
4.选择媒体
学习媒体的选择策略可用“学习材料-媒体功效矩阵图”,即将学习材料与创设情境、展示事实、提供示范等环节相匹配,体现学习材料与媒体功效之间的关系,使教师更好地明确在什么时候使用媒体、为什么使用媒体。如“区域特征与荒漠化的影响因素”学习材料,可通过“荒漠化的表现与分布、西北地区区域特征与影响因素”等示意图来为学生提供示范,通过“荒漠化的形成过程”等示意图来为学生呈现过程,通过“不同荒漠化现象与治理”等景观图来设疑思辨,通过“荒漠化”知识结构图来总结归纳。
5.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可采用TISGW法,即主题、意图、情境、行动、操作,其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确定主题。即根据课标、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的能力起点的分析,可利用高中学生喜爱摄影的特点,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定为“哭泣的骆驼——荒漠化生态告急”摄影展。
第二步,明晰意图。即通过“哭泣的骆驼——荒漠化生态告急”摄影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本节内容,并掌握分析与解决区域生态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步,创设情境。即为了让学生对“哭泣的骆驼——荒漠化生态告急”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上网搜集关于“荒漠化生态告急”的摄影照片,激发学生对全球生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关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我们面临的生态问题。
第四步,设计行动方式。即将总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组件,并设计完成这些组件学习需要的材料、媒体、行为。围绕本节主题活动,将本节主题活动分解为“死亡的边缘、干枯的榆树、挖发菜之旅、塔克拉玛干的前进、绿色的希望、全球荒漠化论坛”6个学习组件。
同时,针对组件1“死亡的边缘”,学习材料主要是荒漠化的文字资料与各种景观图,学习媒体主要是“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荒漠化景观”等图,学习行为主要是观察景观图片与图表阅读“中国与世界荒漠化的分布”等图。针对组件2“干枯的榆树”,学习材料主要是西北地区的文字资料和西北地区的位置、地形、降水、植被等图,学习媒体主要是用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位置与地形”等图,学习行为主要是观察不同的地图和景观图片、图表阅读其自然因素及相互间的关系、概括区域特征和气候异常对荒漠化的影响及危害。针对组件3“挖发菜之旅”,学习材料主要是西北地区的文字资料和人为影响因素等图,学习媒体主要是“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影响”等图,学习行为主要是观察不同的地图和景观图片、图表阅读人类活动及相互间的关系、分析人为影响因素、概括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和危害。
第五步,进行行动操作。即在组件学习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并将其运用在新问题的解决中。如针对组件1“死亡的边缘”,其匹配的行动操作主要是用语言描述荒漠化的概念,用图片识记荒漠化现象与分布,用示意图归纳荒漠化的形成过程、表现及关系。针对组件2“干枯的榆树”,其匹配的行动操作主要是用表格归纳内部自然差异,用语言描述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用表格归纳内部自然差异,用示意图归纳潜在的自然因素。针对组件3“挖发菜之旅”,其匹配的行动操作主要是用表格归纳人类不当行为、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用示意图归纳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6.检测效果
检测效果,可采用TWTAUR法,即目标、方式、题目、解答、说出、调控,其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是目标,即联系学习目标,确定检测的目的。第二步是方式,即根据检测目的,选择组件的检测题是以客观、主观、观察或表现等哪种形式出现。第三步是题目,即根据检测方式和目的,编制相应的题目。第四步是解答,即学生要运用已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题目的解答。第五步是说出,即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第六步是调控,即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馈调控。
综合所述,在地理策略学习过程中,以各教学组件设计方法为核心对地理策略知识进行编码,将地理策略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地理能力、地理观点进行有序、优化地组合封装,通过主题活动进行传播。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学生通过TISGW主题组件法,对知识进行解码与编码,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在运用TISGW主题组件法传播知识的过程,训练学生运用知识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及反思的智慧技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和“培养有地理素养的人”的课程目标。
(责任编辑 罗登廉)